绿林网

苏轼诗选读后感摘抄

苏轼诗选读后感摘抄

《苏轼诗选》是一本由陈迩冬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诗选》读后感(一):驾轻就熟

看李大侠和苏大侠的诗在赞叹之余会无比自卑,你会发现他们的诗似乎是信手写来,写出来又那么精妙绝伦,天才就是天才。

不过苏大侠有点太恃才了,很多本来可以更好的诗都流于肤浅随意

《苏轼诗选》读后感(二):题西林壁

在庐山上

我看见了山

也看见很多房子

很多卖东西的

很多人拿着相机

一边按着快门

一边说,看——

我终于到了庐山!

靠,很多山不都这样吗

所以,我只想着

我的“仙人洞”

《苏轼诗选》读后感(三):读东坡

冬日苏轼同弟辙,随父洵离开故乡眉山,自嘉州(今四川乐山)下荆州:“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立于船尾回望渐行渐远的岷江,已经细细得有如水天一线,而即将驶向的青衣江清澈明朗让人觉得可爱。如今江湖河海水质每况愈下,此般心境唯有想象吗?

次韵乃对原诗的和,习惯上要用原诗的韵脚。苏轼对弟辙的次韵很多。兄弟二人能借诗予以灵的沟通,让人好生羡慕这般手足情深。

“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是《巫山》里的诗句。末尾抒情,是一种脱离尘世的超然。屣指鞋子,略如现在的木屐。古人把最容易抛弃的事比作“脱屣”。

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往日读到这两句诗时,受到很深的感动,曾与他的弟弟辙有共同偕隐之约。所以在他的诗里,屡有夜雨对床的话头,如“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对床定悠悠,今夜雨萧瑟”等。

《苏轼诗选》读后感(四):读苏轼诗随感

这次细读完《苏轼诗选》,我更加坚定了苏轼诗的地位被高估这一看法。民国时人中,推崇苏轼诗的二位,钱钟书和林语堂,他们的文字也都有似于苏轼的特征:轻盈的理趣、雅致的感怀。这种特征或许适于写散文,但确实不合诗的生命力。 对苏轼的批评,纪昀指责他那首《琴诗》所说的“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我不赞同纪昀“不是诗”的论断,但同样认为这样单薄的理趣直白地写在诗中并不高明。小学时学过的《赠刘景文》和名作《题西林壁》,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题西林壁》作为诗有什么好呢,思想没什么新意,在文章里可以论得更精彩,文字也不美妙。王安石也有许多这样的诗,在我看都是属三流及以下的。 苏、黄经常被拿来与李、杜相比,认为是宋朝时的李、杜。两人当然都与李、杜相差甚远,但如果要说谁离前人更近,那还是黄庭坚。而且黄庭坚确实造就了新的诗风,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诗风的老辣瘦硬。相比而言,苏轼在诗上的创造没什么好看。黄庭坚开玩笑的话或许是事实:“人人都夸我老师诗好,其实都是效仿我的体式罢了”(原文见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 苏轼诗的问题在于他用心不专,诗艺不精,所谓“肤滑”。他大部分诗的词句显然没有经过深思和锤炼,顺滑着下去了。这或许可以被理解成才子的率真自然,但苏轼才气虽大,却也大不到能靠才华把诗自圆(而不太被认为是天才的黄庭坚做到了)。苏轼和李白的差别在于,苏轼是小才子,他依赖的主要还是文学经验和机智;李白是天才,无所凭依,写诗有自然清逸的神性。读苏轼的诗,我觉得不伦不类的是,一方面他常用宋诗风格的典故、造句,但用得并不自然,逞才和炫知的痕迹明显(这种痕迹与缺乏剪裁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他还是向往唐人气象,所以想写出雄壮的感觉,但写到雄壮,又忍不住搜罗腹中书卷来形容,语调也并非唐人之铿锵。可谓两头不讨好。 苏轼诗有句无篇的情况很常见,而这在宋诗人中是少见的。宋人普遍重视诗本身的自足和完整,而苏轼的一首诗常有好句,却带不出整首诗的生命力。苏轼确实是多面手,也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诗上,既然如此,就不该因为他附着的文化光环而强说他是北宋第一大诗人。我认为他散文最佳(苏轼的写作也皆是散文家气质而非诗人),词次之,诗又不如词。他的诗到山谷、剑南都有并不算小的差距,甚至未必及得上梅尧臣与范成大。读《苏轼诗选》抄《和子由渑池怀旧》、《法惠寺横翠阁》、《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杜介送鱼》五首。

胡了了 2018.12.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