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摘抄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摘抄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本由[加] 基思·奥特利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一):心理学专业常识,读这一本就够了——《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

如果你也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会不会在各种书名猎奇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面前皱眉呢?想了解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那么,我推荐你看一看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

封面

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利。基思·奥特利是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六十多年的专家,他的学术地位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心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学会会士,也曾是国际情绪研究学会主席。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他的心理学力作。 与一般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不同,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不但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还兼顾了科普的重任。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不但梳理了心理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对很多心理学著名人物和心理学专业术语做了介绍。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第一章,是意识与无意识,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一章的开篇就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探讨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说过,要人们假想自己是从小就被锁在洞穴的长凳上,脖子被紧紧绑住只能看向前方,前面的墙面上映出人影来回,以为影子就是现实。人们无法回头看到后面的那团火,而那团火才是将人影映在墙面上的根源。 洞穴中的影子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吗?在柏拉图看来,人们似乎在自己看到的事物中体验到了真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人们不知道,其他过程也在发挥作用。柏拉图认为,我们并不了解世界上某些深刻的东西,也不能以常规的方式看待它们。由此,柏拉图指出,在出生之前,我们生活在另一个境界上,作为理想王国中的灵活存在着,也知道真理,只是在人们具象化的人生中忘却了真理。人们只看到了表象,并投射着自己的信念,但信念有对有错。因此,“认识你自己”,成为了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 第一章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其他心理学著作。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的其他章节,也时时撼动我的心灵。比如第十一章,讲述的是fMRI和体验的脑基础,不但探讨了体验产生于何处,还探讨了体验与艺术的关系。而且,体验不仅与艺术有关,还与爱有关。这个观点可以从颅相学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实验中,包括热恋中的实验参与者看到恋人照片和其他同龄人的照片,大脑脑区会有不同的反应;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和其他小孩的照片,脑区也有不同的反应。这些脑区的不同反应,也代表着实验参与者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些新的观点,对人们认知自我,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每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一定会给你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二):认知自己的情绪

我们脑中会有一种认知:眼见即为真实。

柏拉图创作的《理想国》中最著名的一段“洞穴的隐喻”,讲到被囚禁者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影子就是现实的世界,当其中一人重获自由,转身看到眼花缭乱的火花和真实的人类,这时候他曾经所见的和现在所见的画面相互碰撞,一时无法理解这是什么情况?

我们也常常产生一些困惑,自己真的是所认识自己吗?为什么身体会产生一些疾病,心灵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这本书刚好可以带着我们去探索这些问题。作者基思.奥特利专注心理学研究六十余年,是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从“重要的认识、学习语言思想、思维与大脑、社会、共同的人性”五个部分,系统全面的进行讲解。

自古以来,我们通过观察、记忆、交谈,整理知识,以及加入有意思和无意识的推理,来加深我们对于人和事物的理解,形成一种认知观。

而这种认知观,有可能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的隐喻”中囚徒一开始只看到了一面影子世界。

人类有着一些其他动物没有的官能,比如说我们的情绪。

情绪的发现归功于一位叫盖奇的人。19 世纪,盖奇因一次意外的铁路事故损伤了大脑,神奇的是盖奇并没有因为大脑损伤而死亡,而是奇迹般的康复了。虽然身体是逐渐健康,但是他的思维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以前,他脾气温和,平易近人,但现在的他缺乏耐心,暴怒无常,会去做一些冒巨大风险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根据治疗盖奇的医生的一份记录,认定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损伤,导致他的情绪系统不能正常运作。

那什么是情绪系统呢?

简单来说,情绪的功能是一种信号发射,提醒我们哪些事情是我们所关切的。

也就是说,情绪是对危险信号的感知,比如当我们感觉到环境中有些东西不对劲时,我们就会变得焦虑,并采取规避行为。

当我们无法逃避,直至表现为恐惧,这正是压力反应出现。

遭受压力时,身体也会做出迅速的反应,第一阶段是涉及神经系统和激素;第二阶段是身体从平静状态切换到紧急状态,准备好战斗或逃跑。

如果压力严重且持久,就会进入第三阶段,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发生变化,因为长期处于紧急状态。比如伤口需要更长时间的愈合,识别和消灭细菌方面效率会降低等等。

既然情绪会引发压力,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

长期研究压力的研究人员——基科特-格拉泽,反复试验最终得出:通过书面形式还是与他人的交流来回忆创伤经历,都会产生治疗效果。

换句话说,当你无法抑制创伤经历带来的压力感,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这些事情及相关的情绪,或者通过写作来回忆,都能缓解压力。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三):如何消解抑郁症人的忧愁

心理学的历史迄今为止不过百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时期,艾宾浩斯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有这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目前为止的现代心理科学二,它的诞生标志,是1897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通俗的说,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

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想要探索关于心理学的奥秘,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够凭借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洞悉人心,猜透一个人的想法该多酷?这种“酷”在我看来仅次于玄幻电影里的读心术。而出乎意外的是,《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思·奥特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许多非专业人士看来都十分晦涩难懂的科学问题,就比如说抑郁症的治疗问题。

[加] 基思·奥特利

在文中第一章节,意识与无意识中,弗洛伊德通过一种精神分析式的理解和治疗,将朵拉的案例作为了我们理解人类情绪障碍的首要研究内容。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抑郁患者没有自我报告的能力,言谈中存在着很多孔雀,许多问题也无法回答。而心理侦探(心理学家)这时就该将寻觅这些缺失的内容作为目标,当这些空缺得到填补,影响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

一开始,他就没有对朵拉叙述出的事件进行否认,而是做了一个填充,帮助病人更好的梳理这整件事。在治疗的过程中,他又凭借着敏锐的直觉,发现了事情正确的线索,理解了朵拉为什么要提出终止治疗的原因。整个过程,弗洛伊德都是用一种解释的口吻帮助朵拉更好的认清她自己内心的想法。简单地说,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他人理解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治疗方式。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被一些著名人士针对,但他探索抑郁症患者心理的方法值得被人借鉴,这是一种不伤人的方式。还记得之前的韩星金钟铉因为抑郁症烧炭自杀的事件,从他的遗书中可以看出,那个27岁的大男孩曾经也寻求过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也就意味着他曾经也有过想要好好活下去的想法,但是当时的心理医生无视了这种求助,反而让患者从自身的性格找原因。要知道让患者从自身的性格找原因,这种话对抑郁症患者的伤害不亚于批评他“矫情”。因此,这也体现出了参悟心理学的重要性。

这本书从四个部分来讲述一些与我们理解自身有关的重要原则,包括“认识,思想,社会,人性”等角度,帮助人们提高对自身和别人的理解,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如果你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这本26万字《人类自我发现之旅》能够更好的帮助你洞悉自我,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如果说你的周围有人正在抑郁,或者说你是一名精神病专家,那这本书其实也非常适合你阅读,人和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你都能在探索心理学的道路上感受到。

虽然道阻且长,但是也请坚持。多一人对心理学有研究,世界上或许能多一份认知和理解。

为了不成为无知的人,拿起这本书,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四):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一生成就不凡,却对一个称号耿耿于怀

现在大家对条件反射都很熟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也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这一切的建构者就是俄罗斯人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他有着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等多重身份。

在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基思•奥特利所著的《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一书中,巴甫洛夫为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巴甫洛夫本人对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不感冒,甚至弥留之际还不承认。

巴甫洛夫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从小条件不好,但好在父亲喜欢读书,他也跟着看了很多书;虽然一路读的都是教会学校,看起来是要走传教士的道路,但他在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积极追求当时进步的知识,让他开始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后来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深造,开始了一段改变命运的生活。

巴甫洛夫在大学期间换了好几次专业,他刚开始读的是法律,这是一个口舌工作;后来他又转学自然科学,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大三的时候,他迷上了生理学,从此踏踏实实学习起来,直到拿了生理学学士学位。

仅仅一个学士学位,巴甫洛夫并不满足,他进入医学院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因自己的努力拿了很多荣誉,也为他后来在生物学上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说起来巴甫洛夫学了很多,但这些都跟心理学没有太大关系,他是如何走向心理学的道路的呢?

巴甫洛夫工作后,精力主要放在医学上,为了人的健康一直在努力研究,但他在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学说,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医学奖。

巴甫洛夫一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这跟他的妻子分不开,因为巴甫洛夫在生活上完全无法自理,全靠妻子操持,自己一门心思都在研究工作上,也是一位拼命三郎。

由于那个年代心理学地位不高,巴甫洛夫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一直坚守自然科学的事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实际上对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元,属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在大家都把巴甫洛夫当作一位心理学家,而这也是对他卓越成就的一种肯定。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这本书跨度2400年,史诗般精彩、小说一样好看的心理学纸上之旅,打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见证人类探索思维与自我的壮阔历程。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五):《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想认识世界,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每个人都在加快自己的节奏和步伐,生怕被这个时代和其他人远远的抛在背后。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没有谁的心灵是永远纤尘不染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困扰,只是有的人比较清,有的人则比较严重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心理学也开始慢慢的闯入了我们的世界。

因为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那为什么不去尝试着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疏导员呢?

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学。

先来说说,心理学和健康有什么关联吧。

你可能会有点儿不敢置信,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但事实上,经过医学证明,人类有76%的疾病都源自于心理。

也就是说,当我们掌握了维持心理平衡与健康的方法,也就等于掌管了身体健康的密码。

最近几年,很多爱好养生的人,一谈到疾病时,首先都会说到病由心生。

你也一定听过这句话:身体生病,是情绪打了败仗。

先讲个故事吧!

有这样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在他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后,慢慢的康复了起来。

非常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她以前是一个博爱也吃油腻,油炸等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人,可手术之后,他开始有了吃这些食物的强烈欲望。

后来一些专家认为这大概是因为他接受了一位爱吃油炸食品的人的心脏。

而且相关的科学也已经证明70%的心脏移植患者,往往会在手术后发生个性特征突变。

他们的这种表现往往与捐赠者的特质相关。

也就是说,人的心脏也具备记忆功能。

所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在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身体疲劳的同时,也会感到心累。

而情绪和身体之间,的确存在最为直接的关联,一位美国的执业医师经过实验研究认为,人类76%以上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

比方说,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出现查不出原因的酸疼,可能就是不良情绪所导致的。

不良情绪还会引起皮肤病、消化病、胃病等其他病症。

情绪还总是会将身体上的某种疼痛放大至无限。

压力也很可能会让伤口愈合的更慢,收入不平等的情况也会影响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全书通篇可以概括为两个主题,它是我们的一场意识和认知之旅。

从柏拉图到百忧解,从FMRI到爱的真谛,他带领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迷人的领域:

人类的意识,大脑的生理基础,情感,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心理发展阶段,语言习得与使用,记忆的本质,道德自由意志,相互合作能力等等。

她继带领我们穿越了心理学的历史,又向我们预示着今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它通过20场不容错过的人类心灵主题探索跨度2400年的心理学至上之旅,洞悉自我,体悟他人让视野更开阔,也让心智更成熟。

他将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在故事当中,将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的生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无论你是对心理和行为好奇的学生,还是普通大众,也不论你是心理学的学生,还是心理专家,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远,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劝你学点心理学,尽早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