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1000字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1000字

《21堂大师写作课》是一本由汪曾祺 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一):用文学名家的精神光辉和思索洞见照亮写作之路

这本书豆瓣评分7分,在我看来评分低了,当然,对于一本书是好或不好,各有各的评价标准。

从头读完,这些文学名家对写作的深刻见解,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匠人精神,真的很打动很激励人。最起码,让我写作的阻力变小了,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用平凡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一样精彩,并非华丽的辞藻才能体现文学功底。且在写作的态度、细节、语言、内容构思等也受益良多。

每个作家的行文和其写作风格相呼应啊,有的辞藻华丽,有的简洁朴实,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思想深刻,体会个性差异,领略大师风采。

如果不想写作,如果思想干涸,如果遇到瓶颈,不妨听听文学大师们的见解,或许能让你茅塞顿开,思如泉涌。

以下是本书内容的一些摘录:

1、但你不妨就“特点”下笔。你不妨写你身临其境所见所闻的南洋一切。你身边只有《红楼梦》一部,就记熟他的文字,用那点文字写南洋。你好好地去理解南洋的社会组织、丧庆仪式、人民观念与信仰,上层与下层的一切,懂得多而且透彻,就这种特殊风光作背景,再注入适当的想象,自然可以写得出很动人故事的。

2、这不是知识多少问题,是训练问题。你有两只脚、两只眼睛、一个脑子、一只手,想到什么地方就走去,要看什么就看定它,用脑子记忆,且把另一时另一种记忆补充,要写时就写下它,不知如何写时就温习别的作品是什么样式完成。如此训练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弄对了。

3、第一,故事的惊奇,不如人与事的亲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长的意味。假如我们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它特有的意义,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只有这解释才能使小说成为社会的指导者。

4、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哪来的词汇?你接触了画家,他就会告诉你很多东西,那就丰富了词汇。我不懂音乐,我就只好不说;对养花、鸟、鱼,我感觉兴趣,就多得了一些词汇。丰富生活,就能丰富词汇。这需要慢慢积累。

5、写作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现在,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什么时候搁笔不再写了?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二):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

喜欢写作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要追溯到小学,从第一篇被老师表扬的作文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写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喜爱,时不时的写上几段,是记日记,也是心情的一种抒发,很多时候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人就豁然开朗了许多。

每次当我试着把日记写长一点时却不得要领,朋友就给我推荐了《21堂大师写作课》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是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七位文学大师撰写的,分别是老舍、叶圣陶、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苏童、鲁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文坛都有着非常大的的影响力。 7位作家,每人三节,一共21堂写作课,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写作技巧倾囊相授,既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也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创作指南,其中每一节都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我最喜爱作者老舍在书中指出,写短篇小说就像画画一样,要色彩鲜明,要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太多容易导致故事性不强。所以故事情节一定要选择又选择,选出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把精华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别人才能记住。 他还指出了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写作的时候急于写出动人的故事,常常忘记刻画人物,一个作品一定要具有反映这个时代人物的面貌的特性,重点就是要写好人物,不是写事件的过程,不是按事件的发展来写人,要让事件为人物服务,这样大家记住了人物,才能成为经典。 作家苏童在书中也讲到写小说,她说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作家要做到审视自己真实的灵魂状态,塑造自己,还需要真诚,真诚的力量无比巨大。 她说真诚的意义不仅是桥枉过正,还在于摒弃矫揉造作、摇尾乞怜、哗众取宠、见风使舵的创作风气,也不要隔靴挠痒,更不要脱裤子放屁,也不要把真诚当做狗皮膏药,真诚应该是一种生存的态度,因为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 读了苏童话,真的是一种认知的升华,以前觉得写作就是随心所欲,没有考虑过自己写的东西要带给别人什么,或者说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完全属于一种自嗨,读了才知道,原来写作被赋予了这么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作家的使命。 写在最后,写作这件事是一种抒发也是一种热爱,希望我们永远保持这份热爱!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三):《21堂大师写作课》与市面上火热的剧本杀写作

前两天,朋友圈看到一个剧本杀写作培训的广告。还配了一些大额的转账红包,金额一次四五千。我心想剧本杀这么赚钱吗?就加了那人的微信,一番了解说得我春心欲动。比如学员某某某经过培训,一个剧本卖了好几千,直接开启财富自有之路云云。我不动声色,去了知乎一搜,关于剧本杀的帖子还真多,吹得是天上少有,地下难寻。我更加困惑了,既然这么赚钱,那还不麻溜的闷声发大财发个卵的帖子。

转了一圈,来到了B站,总算收获不错。黑白熊日记本几分钟的视频,搞笑又揭发黑幕。一句话概括,所有文学性质的东西,你要不就是天才型选手可以写出前所未有的设定,要不就老老实实学东西记素材后期努力,速成是不可能的。放到网文圈,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梦入神机,写出《佛本是道》这样开宗立派的小说。 剧本杀一次没玩过,写作可是心头好。三寸笔尖为起点,开启副业自由之路。为此书海沉浸式学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最近读到《21堂大师写作课》,印象最深且最有用的乃沈从文、梁实秋、老舍几位前辈的一番话。 沈从文。文学创作,乃一种集大成者。在故事形式上,人生形式上,文字形式上,末了还要加入一点坚持不懈的个人努力和热爱。故事是世界和读者的要求,没有好的故事,再华丽的文字也不过一部毫无新意的好莱坞大片,虽有感官刺激,看过也就遗忘。好的人物支撑着整个小说,带给你无限哲理。读《红楼梦》、《水浒传》、《飘》、《儒林外史》、《白鹿原》,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武松以暴制暴,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执著,杜少卿携妻夜游,朱先生一言劝退二十万大军,无一不感动着我们。《离骚》《诗经》,汉字的魅力已经绽放了几千年。想要掌握,使得文章朗朗上,口有余味,便要从发声入手,从推敲琢磨。加以利用的天赋才叫天赋,江郎才尽之例比比皆是。如此这般,一朝功成,犹如黄河之水天上而来,又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梁实秋。文章三阶段:不知下笔、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割爱。 不知下笔我觉得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毫无头绪,完全不知道写啥,面对题目脑袋一片空白,跟电脑死机差不多。要么就是对自己自视甚高,想要学习杜甫落笔惊风雨,结果是憋了半天一句没有。到了第二阶段,就是另一种情况。不是不知下笔,而是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辞藻华丽跟个暴发户一样。结果不是说了一堆废话,要么就离题万里。最终知道作文要修修补补,懂得舍弃。就算文字写得再好,跟主题不符合,也要坚决删掉。 老舍。老舍先生不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具体、实在。比如他建议的向人民学习,意思贴近生活。一切文章的根源,无不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亲切,让人信服。又比如创作小说,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人物?很多时候,平凡的故事因为人物的丰满,成了好作品。罗伯特.麦基说,好故事必定意味着里面的人物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 创作总是件不大容易的事。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四):文学就和恋爱一样,在痛苦中追求幸福

你为什么会写作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给心灵寻找一个出口,就像画画、唱歌一样。 有人说,谁是生活的不幸者,所以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的幸运儿。 就像冯骥才说,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其实我很笨,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更能倾尽我的心。 想起我写作得初衷,就是为了治愈自己。最近,我在读一本《21堂大师写作课》,深受触动。

原来,写作不止在于文笔优美、细节生动,构思精巧、逻辑通畅,还在于它的人生厚重与情感真挚。 《21堂大师写作课》它的作者是由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七位文学大师组成。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单独拎出来一个,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中,老舍这位大师,我们都非常熟悉。在我们上学的课本里,都学过他的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等。 他非常擅长写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细节,描写又很突出。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了如何写小说。 大部分的小说都会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一定在人生上有一些价值和启示,那老舍的建议是选择简单平凡的故事,人物不要太多,把一两个人物写好就可。 之后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的简单清楚,都是一项优秀的能力。关于人物之后旅行风景兑换,他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每个写小说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还有一位梁实秋,他的文字还有特色著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 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他讲到了文学的纪律文学的纪律是内在的,节制并不是外在的权威文学之所以中纪律为的是要求文学的健康。 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感觉。我们写作的时候却经常犯难,无从下笔。 写作是心随我动的自然表达,有的时候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却很难写出一篇满意的稿子,有的时候却可能灵光乍现,洋洋洒洒好几千字。

其实写作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晦涩难解得阶段,阶段写作非常痛苦,经常搜肠刮肚。好的方法就是多去读书,增加输入,不断的去写,不断的去改,总会量变达到质变。 那第二个阶段,就是洋洋洒洒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的感觉,但往往这样的文章经常需要反复修改。 第三个阶段就是知道割爱,舍得修剪。追求简单深刻的力量。 写作是一个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希望我们都可以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青颜,关注我,陪你读书看世界。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五):《21堂大师写作课》——七位大师的写作心得,千万不要错过

每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都渴望能够写出精彩绝伦的作品,但这个愿望却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我们究竟该从哪里提高?我们究竟还有什么需要学习?让我们来听听大师们都是怎么说。

《21堂大师写作课》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名家分享写作技巧的文章合集,在这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七位作家分享了各自的写作心得,帮助我们从思想、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提高写作水平,给予我们最有针对性的创作指导。

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的心路历程,当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与我们分享那些珍贵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的时候,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真诚与朴实。沈从文先生告诉我们技巧的意义,汪曾祺先生指导我们怎样学习语言,梁实秋先生指出文思不畅的关键,老舍先生强调了语言的创造力,苏童先生带我们思考写作的理由,冯骥才先生诠释了作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史铁生老师揭示了写作的奥秘,每一位老师都将写作作为人生的追求,他们的写作心得将带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写作到底该如何入手?我想,在我们写作之前首先要“懂创作”,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从说明人生的书本上,养成了对于人生一切现象注意的兴味,再用对于实际人生体验的知识,来评判一个作品记录人生的得失。他再让一堆日子在眼前,过去慢慢地,他懂创作了。”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明白这件事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思考该怎么去做,写作也是一样,我想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下这段话的真正目的吧。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作品中去参悟人生,思考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用人生的感悟去思考作品中文字与故事的处理,然后我们带着这所有一切的收获投入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孕育自己的文字。文学与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就是这样紧紧相连的,用文学浇灌生活,就会结出创作的果实。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作家们都提到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艺术,是文学创作的工具,也是作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握好语言,不只要思考我们要说什么,而是要明白该怎么说,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文字勾勒出怎样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字是我们的热爱,文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我们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