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怀疑颂》读后感1000字

《怀疑颂》读后感1000字

《怀疑颂》是一本由[西班牙]维多利亚•坎普斯著作,52.00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4-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疑颂》读后感(一):你是否也曾怀疑这个世界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事物都值得被怀疑,而怀疑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保持一个相对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未知的一切。科学之所以产生,也是因为不断有人产生怀疑,并对自己的怀疑加以实践和验证,最终才得到了现在的科学成果。但是科学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只能说这些科学目前是正确的,也许有一天会有更先进的科学推翻原有的科学,比如曾经的“地心说”和“日心说”。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思想,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让很多人都畅所欲言,在这其中不免真话夹杂着谎言。我们每天在网络上面摄取大量的信息,难免需要有针对性地辨别,我们不能全然相信,因为总会有一些内容是虚假的。同时,同一样事物总是具有其两面性,也许从不同角度观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抱有怀疑的态度。

正是因为学会了怀疑,我们的社会才出现了民主的声音,我们并不会对当权者的发言完全相信,总是产生相应的质疑。而质疑之后,虽然不总是带来好的结果,但是社会的声音总会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去。只有拥有怀疑,我们才能够听见不同的声音,才能够学会反思,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好。即便群体生活中存在一些约束,也不能妨碍我们发出怀疑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即便一些人的权利再大,也是如此。

在任何情况下,怀疑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科学上,也体现在生活上。也许会有人觉得怀疑太多不好,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成为优柔寡断的人,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如果人生没有质疑,就会失去乐趣,成为按照程序运行的机器人。因为他们会遵从每一条指令,而不思考背后的意义。只有不断的质疑,才能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到达“真理的终点”。

怀疑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自信,反而因为怀疑我们会做更多的努力,那些努力会帮助我们更加自信。人类的确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强者、依赖群体,而怀疑能够帮助自我强大,减少依赖性。因为我们会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人。

《怀疑颂》读后感(二):讨论哲学的若干问题

讨论哲学的若干问题 ——读《怀疑颂》 显然,哲学是虚构的。所有的理论都是,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实体。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不是实体的东西就是虚构的?这个也是不确定的,因为不能直接肯定。 所以,哲学就是在试探着进行探讨。探讨生活的规律性,也探讨生活的作用性,还探讨生活的意义性。这些探讨从各个角度展开,然后深入,纵横捭阖,千里万里,最终人们却往往被引向十字路口或者象牙之塔。 就是如此。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定论,所有的定论都是虚构的,都是语言,都是人们虚构的标准,然后用标准框定事实。这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情况,我们看不到的情况根据推测也是如此。如同黑暗背后是黑暗,光明背后是光明。 为什么不反向推测,一条路的终点就是另一条路的开始?因为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是终点就没有转折,就是死胡同,就是一去不复返,就是死亡。不再有新的景象,不再有重生,不再有回还。譬如生命,它重复发生,六道轮回,生死疲劳,可是对于个体来说它只是一次性的现象。 尤其对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哲学里永远充满怀疑。没有肯定,即是怀疑。那意味着还有多种可能性。有了肯定就没有怀疑吗?世界是停止着一动不动吗?人是凝固起来不再生化改变吗?哲学的基本规律就是永久的运动。那也是给你怀疑的原因,永久是否假设?永久是否和短暂的性质相同,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否仅仅在于数量的区别? 借用《怀疑颂》中,作家维多利亚·坎普斯的总结来说:提出疑问是哲学自古以来一直在做的。对于一些人,比如笛卡儿来说,怀疑是通向真理之路;而对于蒙田来说,保持疑虑是唤醒和孕育良知的途径。胡安·戈蒂索洛曾说文学是“怀疑的沃土”。古斯塔沃·马丁·加索说一本好书“总让我们陷入怀疑”。这对于哲学同样适用。 哲学干了什么?在探讨去往罗马的每一条大路的可行性和适宜性,还是研究沿途中各种各样赏心悦目、不堪回首的风景?都有,都没有。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哲学的缺陷性,是哲学的宿命和基因之一。 哲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连潜在的一些微小问题也不可能。于是,在哲学的服务生活之上,服务生命之上,人们向宗教前进。怀疑让人们进步,也或者让人们后退。无论如何,宗教解决了人们的终极性问题,即生命归宿性问题。而哲学没有,或者有,它的有就是根本没有终极性。 宗教当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体现的是一种记录,人们关于不断怀疑和不断探索的记录。记录的精彩性有时候体现为文学,而核心则是宗教性经典著作。因为主干只有几根,其他的都是枝末。 人们该如何生活?有规律的或者无规律的?哲学式的?宗教式的?还是人间烟火气的?无论哪一种,人们都应该做出选择。即便不清楚选择,但是他也走了选择的道路。道路本身即是选择。有了工具,就有了目的,否则四顾迷茫,人们在干什么?怀疑去吧! 2022年6月26日

《怀疑颂》读后感(三):为什么需要怀疑

在《怀疑颂》这本书中,有很多地方都让我感觉那也是我曾经写过说过想过的东西。

比如在“前言”的结束,作者说“文化不是优渥生活的保障,也无法帮助人们规划人生……哲学、文学、艺术和音乐的本质是让我们困惑,在一切似乎都清楚的地方播下困惑的种子,唤起我们对未知的好奇。”类似的,在我看来,哲学、文学真的对生活没什么“用”,它们所说的良好生活与现实的良好生活是两种意思。而我也一直认为,阅读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解答问题,而是为了让心中模糊的疑惑具体地显现出来。阅读是为了更好、更准确地提出问题。同时,教育其实应该是播种,教给学生的东西要能够在很多年后提供给他反思的力量。

在关于人文教育的文字中,作者写道“不论是哪个年纪、什么专业,都应该把人文主义当作培养有职业素养的人才的途径,都应该通过人文主义教育培养批判自省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要以审视的眼光和批评的精神看待和使用知识。”这些句子都让人深感切中肯綮。随着教育的专业化,理科方面往往忽视了人文伦理的教育,缺少对本专业知识所创造之物对于世界、社会的影响的伦理判断。如果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敢于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批评,那么人们对于技术一定不会如今日这般忧虑。

在第九章“虚构般的哲学”中,作者提到哲学家指出社会是虚构的,但作者也指出,哲学也是虚构的。“哲学的萌芽是以一系列相当自由的主张为基础的。”“神话思想贯穿哲学发展始终。”作者以哲学的源起与发展还有语言的模糊性来判断哲学的虚构性了。而如果我们以休谟那般极端的怀疑论来琢磨的话,也会发现哲学其实也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但意识到这点如果不再前行,便会搁浅在怀疑论的沙滩上,所以应该深入下去:“认识到现象和描述这些现象的话语的虚构性,意味着揭露社会显示的东西和尚为发现的真相之间有尖锐的矛盾。”同时,真相虽然是人类构建的,但“人类构建起的真相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样的进步,是真理之路。如果说为什么需要怀疑的话,那么终极的答案也许便是为了真理。就像笛卡尔的怀疑是为了给所有知识找到一个坚实的地基。

但作者并不赞同我们采用笛卡尔式的怀疑论,而更赞同蒙田的方式。在一个极速变动又充斥着极端主义的世界里,保持对自己的怀疑,保持对社会、时代中一些不容质疑的观念的怀疑,在能够抵御时代潮流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完成“个性化”,即成为自己的主宰。

通读整本《怀疑颂》或许会让人疑惑,明明作者似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分析、批评当今时代、尤其是西班牙的各种极端主义、不够民主的政治、商业市场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的批判来引出在极端情绪对立的时代怀疑必不可少,那么对怀疑的赞扬在哪里?但正是通过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观念的批判,才能达到对怀疑之力量的正当赞扬,使得怀疑真正成为哲学的任务。

《怀疑颂》读后感(四):普通人的生活离哲学有多远?就在身边

在一个团体里,一个人有明确的主张,而另一个人似乎总在犹豫,你会更喜欢哪一个人?更信服谁呢?

恐怕答案很一致,大家都会被有明确主张的人带走。这样免去了自己思考的痛苦,而且观点明确的人会比较有激情,更有感染力。

可是这样做的结局恐怕很糟糕。如何让自己拥有独立思考,拥有自省的态度,哲学的讨论离我们并不远。《怀疑颂》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作者维多利亚.坎普斯在书中提倡哲学的怀疑精神,以此避免错误的选择和站队。

蒙田认为怀疑是一种回顾,是超脱自我,是不为第一印象所惑,是一种审慎自省的态度。希腊的传统观念也认为,怀疑是智者寻求公正答案的法则。

不过人们的实用主义习惯,对哲学关注和思考越来越少。对怀疑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狭窄,似乎怀疑就是不确定,而人们总是更喜欢确定感,所以如果谁提出怀疑,提出不同的看法,就会被排斥。

作者维多利亚.坎普斯,所指的怀疑是“走向心智成熟,与他人文明共处,避免固执己见,发现事物隐藏的一面的那种思考方法。”

失去怀疑精神,人们对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比如与人生相关的问题,就会出现一成不变的解释。

这种群体中的简单化的解释,很容易被多数人接受,甚至慢慢形成毋庸置疑的所谓的“真理”。这样后果就很严重了,容易使群体走向极端。

怀疑的态度是一种思考的态度,可以避免简单的二分法,避免走向极端。

这个世界允许怀疑,允许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温和的世界。哲学的怀疑理论有助于个人与自己相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如果说怀疑理论过于哲学化,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一点远,那我们看看生活中常见的情况。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理性和感性来做区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喜欢理性,但对于理性的理解却需要斟酌。有些人会固守某些原则而不加变通,这并非真正的理性。

选择感性,也要注意适度,避免出现偏颇。比如怀着一腔热情,要求群体当中所有的人都整齐划一,这是一种阉割,是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阉割。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感性”,就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采取非常手段。作者提到:如果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采用非民主的手段,最终的结局一定不是民主。“通过抹杀自由,建立起理想国,进而实现自由”是行不通的。

话说回来,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的。

当我们听到一些极端的言论,一些极端的情绪时,就要冷静下来。更多的信息,更接近的真相,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浮现出来。

我们也不会轻易相信,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画的大饼。

让子弹飞一会儿……没错的。

《怀疑颂》读后感(五):《怀疑颂》: 横加断言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是怀疑

2021年12月有一则标题为“15岁女孩为买手机,当街嘶吼殴打母亲”的新闻横空出世,很多人对女孩的行为表示了愤慨,表示这样的女孩实在是太自私,是一个被宠坏的女孩,无数人在网上对女孩口诛笔伐,无数人声讨女孩。

然而,紧接着有当时在场的知情人士表示:女孩的母亲先答应了女孩会帮她买手机,但是目前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女孩自己攒了4000块钱,答应出2000块,结果到了手机店以后妈不仅反悔没有把2000块钱给到女孩,还把女孩自己攒的4000块钱给没收了,最后不顾女孩极力要走的意愿,电动车停在店门口不动,由着女孩被人议论。

整个事件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出现了惊人的反转,很多此前对女孩口诛笔伐的人此时纷纷调转枪头对准了女孩的母亲,对她大加批判。

此事件,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对女孩都造成了伤害。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频繁,是利也是弊,有可能这一秒发出的信息貌似是真相,下一秒就反转了。

我们批判,我们抨击,下一刻就会被疯狂打脸。

《怀疑颂》中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面对各种惶惑不安和光怪陆离时,比横加断言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是怀疑。”

怀疑是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任何事情不横加断言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怀疑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怀疑,是当今社会最缺少的一种态度。

那么,怀疑就代表着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心存质疑吗?

有那么一种人对什么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即使你把明确的证据怼到他脸上了,他也能理直气壮地表示:你怎么知道这是真的?

怀疑,不代表多疑。

毫无缘由的质疑一切只会酿成悲剧。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布里丹之驴悖论。

一只完全理性的驴子面前有两堆等质等量的干草,驴子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吃就可以了,但是最终驴子饿死了。

因为,它不能决定先吃哪一堆干草。

这就是著名的布里丹的驴子。

《怀疑颂》中说:“怀疑,不是对一切的质疑,而是走向心智成熟,与他人文明共处,避免固执己见,发现事物隐藏的一面的那种思考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怀疑不能盲目。

盲目地怀疑只会使我们犹豫不决,万事小心翼翼,盲目地质疑一切的人将会一事无成。

“学会怀疑意味着远离因循守旧和陈词滥调,向不容置疑提出疑问。怀疑不是为了陷入冲突,而是审视分析后再做决定,是正确对待自由的态度。”

很多年前,科学家们或者说是地球上的很多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转。

正是因为有了怀疑,经过了审视,经过了无数的调查和科学的验证发现了其实在太阳系里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是围着太阳转的。

怀疑,是思考的过程,正是持续不断地怀疑才使得世界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怀疑永远不能阻碍行动,我们永远都在质疑中行动着。

《怀疑颂》中说:“《怀疑颂》追溯了整个思想史上怀疑论的变迁,作者凭借自己30年哲学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将怀疑论的流变以一种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读到本书的读者能将哲学的怀疑精神应用于生活,学会生活的哲学。”

如何应用到生活中?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我们需要对那些信息予以验证,不要看见信息马上就得出结论,也不要因噎废食,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是事情报以虚无的怀疑态度。

或许,面对一些信息我们可以等一等,过后证实之后该怎样表态再怎样表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