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读后感锦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读后感锦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是一本由李跃儿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读后感(一):儿童的世界就应该有TA们自己独特的色彩

“探索精神就是质疑与批判的能力,提出与发现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探索精神,TA就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聪明才智。那些把教育仅仅理解成识字和计算的家长是不幸的,他们的孩子更加不幸。”

本书是儿童教育家、美术教育家、画家李跃儿的儿童通识教育书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姊妹篇。

李跃儿在这本书中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应用于本土实践,提供多种实际操作方法,阐释如何制造、利用教机,使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保护、发挥和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儿童的灵魂需要得到赏识,“一个需要被照亮的灵魂,只能用另一个人的灵魂去照耀。”

因此老师可以用爱和智慧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沉浸式的良好上课体验以及美好而祥和的人性光辉。

另外,在讨论课上,要让孩子把握形成概念的因素。因为孩子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对输入的东西产生感受与想象,而人的学习只有把感受作为支撑,才会被吸收并消化。

孩子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感受、体验、审美,才能对人文情感、灵魂之类的东西进行分析并领悟,唤醒内心的触动,激发潜意识层面的理解,提升文化品位。

除此之外,家长和老师们,要记得给孩子留有一定的个人探索的空间,不要再走传统的盲人摸象之路。毕竟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从理论到操作的体系。

死记硬背往往不具备创造性,而文化素质除了人文情怀之外,还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能力。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力的天才,因而选对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至关重要,比如,培养孩子从小艺术欣赏的能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可是很多家长并不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因此家长务必增强自己这方面的缺陷。

要让孩子用心感知,才能让艺术大师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和家长们,可以灵活地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画家之间绘画风格的差异之处,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教育的弊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培养善于观察、富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孩童,释放孩子的无限潜能,为儿童的成长赋能,照亮前进的光明之旅!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读后感(二):顺应孩子的成长天性,实现幸福养育

之前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深受启发,于是在第二本出来时,很快阅读起来。

与第一本的教育理念相似,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中仍然提倡幸福教育理念,她认为教育的意义不在意灌输,而在于引导孩子感受和思考。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们成人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是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天性,如此以来,才可以实现幸福养育。

与《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实际操作方法,阐释如何制造、利用教机,使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保护、发挥和提高。

本书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几章内容使我深有感触。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喜欢的模样》这一章内容可以说,抓住了现代儿童教育的痛点。

在卷心菜世界,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是跟风一般的让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他们试图将孩子培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李跃儿要做的是坚持不懈改变家长的观念。家长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

就拿画画这件事来说,西方国家的家长很少抱有功利心,而是让孩子在画画中得到精神享受,受到熏陶。但中国家长认为这是白花钱,不划算,如果要学习,一定要有成果。其实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李跃儿坚持认为,不要讲孩子塑造成你喜欢的模样。如今的孩子,所处的时代竞争力比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激烈,也更严酷,他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代价才能生存下去。如果孩子真的被塑造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说不定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场悲剧。

第八章《高更,你在撒谎》、第十章《绿山墙的安妮》令我惊讶也令我惊喜。

一方面惊讶于李跃儿将艺术与文学等带入教育之中,另一方面惊喜的发现她真的很有智慧。其中《高更,你在撒谎》这一章她重点谈了智慧的培养。

她认为:“在所有能力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关键。要是欣赏能力培养不起来,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就会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在本书中,她以梵·高和高更的故事给孩子讲述艺术不仅仅来自眼见,还可以来自想象与创造。其实,不仅仅是绘画,也可以说不仅仅是艺术,即使是文学也有虚构的部分,而正是这些虚构的内容,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绿山墙的安妮》还提到了形象思维的培养这个问题。

李跃儿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只需要几句话,就能让里面的人物活生生站在你面前一样,这就是形象思维的力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培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但是现在学校,形象思维的培养普遍没有跟上,然而形象思维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形象思维就是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并具有连续性。

那么如何培养呢?

李跃儿认为,要提供能引导孩子运用形象思维的依托或背景。以故事为依托对孩子们发展运用形象思维很有帮助,而形象思维的培养用连环画的形式效果最好,只有连环画具有将故事、形象一幕幕展开的可能。除了故事,还可以用音乐等形式让孩子进入情境。

之后,孩子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形象思维的链条变成表达的语言,这个语言可以是音乐、舞蹈、文章、绘画等。

然后就是循序渐进,可以开始增加难度,或者直接给一个命题,他们也会进行创造了。

这一点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文学创作上都很重要,当然这对于学生练习作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一书中涉及内容十分丰富,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实践,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你孩子的一生。如果有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读后感(三):中国的教师如果都像李跃儿这样,就有希望了

内容上接续第一部,进一步讲解孩子教育中的种种误区,成人角度的错误。

开篇第一章就毫不客气,指出现代新课标中的课程探索困局,李跃儿将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学校老师为了“改革”,教学方式不接地气,错失课堂“教机”,把学生难得的注意力浪费在不是问题问题上面。世界上没有可以照搬的教育宝典。社会上也经常流行各种完全相反的教育观念,家长一定不要理所应当地认为,把孩子送去学校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这会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教育改革导致教师能力的良莠不齐。课堂上无法引发孩正确开拓思维,甚至教师掌控限制孩子应该有的活跃思路,课堂上老师表面是在引导孩子创新思维,却悬在半空,自己认为的“好”,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对于孩子思路的引导,其实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也要研究教育,懂得怎么培养孩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成长,还能在孩子被不称职的老师搞糊涂的时候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有可能面临双重误导。

蒙台梭利教学法已经流行很久了,但是现在又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的把这套教学理论做到融会贯通呢?还是说,更多的人为了就业,随便考个证,号称自己经过蒙台梭利认证。这种教育僵化的问题,确实值得作为家长的读者警醒。“成人不可以教孩子,成人没什么可以教孩子的,孩子自然能够成长,自然能够学习”才是真正顺应儿童发展的教育引导方式,我们都上过学,树立课堂规矩,硬性要求孩子坐直、背手、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嬉笑,这些传统的课堂树立威信的旧观念,正是限制中国孩子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创造力、想象力、探索能力的陈旧教育观。书里面提到,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他们在培植呵护孩子们的智慧和情感,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当一名老师,这也是教育实践中的一大难点。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这本书,我想大方向上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看的,也就是说给教师写的,那么对于普通家长读者,看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从教育者这个角度去了解教育的本质,从而你作为一名家长,可以更加专业的视角看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学习成长问题,虽然家长不能到学校里陪读,也不知道孩子具体在学校表现如何,但是你可以通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反馈,了解到学校老师教育方面的情况,如果发现有任何的问题,可以从家长这个角度及时进行纠正,千万不要抱有一种固执的想法认为孩子送学校了,孩子的教育和开发就应该由老师全权负责。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也确实做到了“落在实处”,没有空泛的理论,所有的理论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讲解的,作为家长读者,阅读起来会非常的轻松,道理也会讲得非常明白,比如对于孩子智慧的培养,作者就清晰地指出,智慧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欣赏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欣赏能力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关键,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欣赏能力,那么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都会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其实孩子的求知欲并不比成年人弱,如果求知欲长期不得到满足,就会对学习产生腻烦心理。作者指出,一般从孩子4岁开始就要着手培养欣赏能力了,而培养欣赏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讲故事开始,因为孩子最爱听故事了。非常推荐讲各种名人的传记故事,因为名人都有非常精彩的经历和人格魅力,很能感染打动人,而孩子一旦被感染,就会对这位名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内心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想接触这位名人的各个方面。不管是画家,音乐家,文学家,这些名人的经历都可以给孩子来讲述,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浓厚兴趣。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对于这些领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能这么听起来比较简单,道理好像谁都懂,但是做起来难,具体如何去做、如何去讲故事,很多家长的实际表现就五花八门了,效果也就因人而异了。在这本书中作者就详细了记录了,他说如何通过给孩子讲梵高的故事,从而引导孩子对画画产生浓厚兴趣的案例,通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这本书,读者也可以学习到作者讲名人故事的精妙之处,这样很方便对照学习,家长读者也可以更有效地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这也是这本书理论结合实际的优秀之处,我觉得家长朋友们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