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1000字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1000字

《当情绪遇见心智》是一本由马修·麦克凯 / 帕特里克·范宁 / 帕特丽夏·苏里塔·奥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一):来,这里有本你需要的情绪自疗手册

有这么一本情绪自疗手册,叫《当情绪遇见心智》,写作者本身就很牛逼,既是教授又是畅销书作家。而为这本书写推荐序的人同样很牛逼,李孟潮、骆宏、祝卓宏,哪个不是国内心理学界的大牛。

单说李孟潮,论写心理学的通俗文章,倘若他排第二,武志红恐怕就只能靠边站了。

李孟潮, 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家

李孟潮这个人受佛教影响挺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不会轻易受金钱的影响去做他不认同的事情。你去知乎和新浪微博上搜下他的名字,几乎搜不到有关于他的动态。大家都趁着知识付费的热潮赶紧捞一笔,他却时不时在QQ上讲点免费的课。

所以,能请到李孟潮为这本书写推荐序,而且这篇推荐序还非常值得反复读,每次读都能让人有新的收获,你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了。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用,该怎么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知道这本书讲些什么,目标读者是哪些人。

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一本情绪自疗手册,这本手册为所有的情绪障碍提出了通用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它能帮助为情绪而苦恼、被不健康的思维模式所折磨的人脱离苦海。它的目标读者,就是因情绪而挣扎的人和帮助这些人的心理咨询师们。

而心理咨询师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患者”,和“患者”们一样,按照李孟潮的建议,把作者投射为一个引导性导师,自己认同一个好学好练习的学生,果断地照着书中所写行动练习,最终完成认知的自性化。

我们得先接受作者的心理教育,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本书所介绍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的。

作者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对于情绪障碍,目前有三种基于研究的通用疗法,分别是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和脱胎自认知行为疗法,这三种疗法的有效性都得到了强有力的研究证据的支持。那么,书中所讲到的结合疗法,自然也是行之有效的。

只有我们相信书中的疗法有效,相信作者所说足够科学,疗愈才能真正开始。

当然,通过完成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确认当下痛苦情绪对我们的影响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总得清楚自己站得有多低,才能知道自己该用多大的劲跳往怎样的高处。

然后呢?

是掌握情绪的运转原理,清楚情绪反应的四个组成部分。这个时候的我们就如刚刚学会内功心法的菜鸟,开始觉察情绪,分辨情绪,命名情绪,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是被情绪所驱动的。

情绪驱动我们产生冲动行为,而我们的应对策略又使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通过完成《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清单》,我们又知道了自己是依赖着怎样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问题或压力。而贴心的作者这时会及时告诉我们,别怕,书中介绍的技能能帮到我们。

这时我们可能会有点急于知道如何解决了,而作者还想继续更新我们的认知,强化我们改变的动机。

作者告诉我们,回避情绪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活力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这种回避又会进一步加剧我们避之不及的情绪。

例如有的人会为了避免焦虑反复检查门锁,但这种习惯既浪费时间也让人讨厌,久而久之,想做的事情没能做好,人际关系又出现问题,情绪问题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作者又说,“暴露”是回避的反面和解决方法。而要做到“暴露”,我们就得“充分参与你自己的生活”。

韩剧《机智的监狱生活》中的男主角金济赫就为我们很好地示范了什么是“充分参与你自己的生活”。

他在结束高中棒球决赛后,乘坐教练的车离开,那时的他热爱棒球,却没有一支球队想要他。路上,意外发生,教练去世,他左肩粉碎性骨折,还查出胃癌。换了是一般人,只怕是会从此自暴自弃,被糟糕的情绪掌控一生。

而他,硬是扛过痛苦的化疗和几乎看不到希望的肩膀康复治疗,终于一步一步从癌症患者努力到成为韩国知名的棒球明星,成为国民眼中不知道放弃为何物的英雄。

金济赫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接纳自身感情,勇敢面对残酷的人生,我们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起来。

继续回到《当情绪遇见心智》这本书上。

接下来,作者会带着我们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反思,通过反思,我们才能找到改变的内部动力,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动力充足,各种技能也就好上手了。什么正念啊、去融合啊、认知弹性训练啊、自我安抚啊,都是神器,威力十足,都是为了后面的反其道而行、改善人际效能和暴露做准备。

为什么啊?

因为反其道而行就是要做到痛苦情绪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相反的,这多困难啊。因为改善人际效能需要我们与他人接触时能做到专注倾听、坚定请求、懂得拒绝,这多不易啊。因为情绪暴露会让我们再次被情绪折磨,这多痛苦啊。

还好,作者真的很贴心,一直在旁边陪伴着我们,提醒我们,情绪障碍会有反复,只要相信书中的技能能帮助我们,并且坚持练习,我们完全能够重获新生。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二):调用心智帮你和情绪做朋友

一天下班后,爱人回家以后明显心情不好,我奇怪的问她:

爱人一脸的惋惜。这是妈妈插话说:

这是反倒是身为心理咨询师的爱人反过来:

的确,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不能控制的,我们只能尝试着和情绪做朋友,应对负面情绪的伤害,而不能操控它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情绪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流露,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何来的控制一说呢?没有人会说:

但不可否认,当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强烈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整个人都会变得不好起来。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如同积蓄的洪水一般,越积越多,最终在一个时候爆发出来,伤害到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三位美国心理学家,最近推出一本《当情绪遇见心智》,从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法中提炼出对各种负面情绪通用的疗法,以缓解负面情绪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马修·麦克凯是美国加州认知行为治疗诊所和常青藤名校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出版著作五十多部,尤其擅长对焦虑和抑郁方面的认知行为治疗。另两位作者呢,帕特丽夏·博士是美国加州认知行为治疗诊所临床主管,和马修是同事,尤其擅长治疗情绪障碍。而帕特里克·范宁则是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作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打造了这本心理自助手册,帮助人们应对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问题。

这本书和其他心理自助书籍有所不同的是:它既不仅仅针对某个负面情绪宣战,也不是对各种负面情绪泛泛而谈。本书特点在于,提供一整套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论,而且这种方法论容易通过阅读本书并进行练习就可以学会。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遭遇各种负面情绪的侵扰:

这些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甚至剥夺我们本来的美好生活,好吧,也许原来也不太美好,但如果被这些负面情绪所侵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仅让我们身心疲惫,更会让患上心理类疾病。

这本《当情绪遇见心智》,是一本不说话的心理咨询师,像自助餐一样,帮助我们战胜各种负面情绪的侵扰。

这本《当情绪遇见心智》最大价值所在,是他提供的不是针对某种负面情绪,而是一揽子的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论。尽管人与人不同,有的人天性乐观,有的人总是心事重重,就连双胞胎都未必完全一样,面对同样半满的奶瓶,可能哥哥高兴大喊:

弟弟则面对少了整整一半的奶瓶悲伤哭泣。当然了,其实在人生中,你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保持快乐,总有某件事情会让你不快,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你依然开心无比,这同样也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不管是和恋人分手,还是和舍友吵架,甚至遭遇老板的大声咆哮。我们都这么过来的,我们遇到了一定不可能像那个快活的双胞胎哥哥那样开心无比。但这本书提醒大家的是不要采取错误的应对策略,让自己因短暂痛苦转化成长期疾患。因此,作者带领我们审视了七种会导致我们长期痛苦的不良情绪应对模式:

作者无意让我们永远快乐,而是从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出发,用10个章节和一整套方法论,帮助我们规避其中错误的应对方式,防止我们调入长期苦痛的深渊。

有人生气的时候会抽烟砸树,而有人痛苦的时候会借酒消愁,如果我们自己或身边有情绪问题,尤其习惯性的陷入不良情绪应对模式中,可能自己往往觉察不到,毕竟,这些模式在一开始的时候,或多或少曾经让我们感觉好一些过。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情绪泥潭,真正陷进去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作者提供了一套很有意思的情绪觉察方式:通过设置情境、行为及言语、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和语气几个维度判断情绪,这种情绪觉察既可以用在自我觉察方面,有可以用在觉察他人情绪。

清晰识别自己或他人情绪,不仅仅是有“有眼力价儿”的事情,而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调用自己的心智模块,用一整套基于认知行为治疗框架的方法论进行情绪管理,就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首先,不管是真正人类心智的出现,还是认知行为疗法的进入实践,要比人类出现情绪的历史晚的多。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心跳以及胃都一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胃部蠕动、心跳的频率,同样你也很难随意操纵或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所能做的,就像这本《当情绪遇见心智》那样,帮助我们用心智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不叫控制情绪,而是,和情绪做朋友。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三):原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能治!

文 / 静待花开

小时候,我们会怕黑、怕离开爸爸妈妈,甚至怕从来没见过的鬼……长大后呢,就很少有人再纠结于这些“小儿科”,变成了孩子们眼里的英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逃出没有硝烟的题海战场,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简直感觉太爽了!我就一口气加了一堆的社团组织,想把以前损失掉的社交全补回来。到了大二,做了“大学生实践中心”的主席,也就把精力集中在为同学们提供“实习机会”上面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中心里还有一个副主席,男的,比我大一届,个子挺高,长得也很清秀。(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的样子)突然有一天发短信(那时候还没有微信)约我到校外的饭馆吃饭,说商量事情。我当时也没多想,就去了。就在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抓起我的手说:咱两做朋友吧!额……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跑!

暂且不说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反应,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直到我毕业,任何男生约我出去,我都是拒绝的,只在集体活动中和大家打成一片。那一次吃饭的经历,真心把我吓坏了!

你是否也有过因为一件事情、一个人,而让自己长时间陷入一种情绪中,走不出来的情况呢?仔细想想,恐怕每个人在心底,都有一条不能跨越的红线。也许是一次走夜路,被猫猫狗狗吓着了;也许是小时候对母亲/父亲的负面印象;也许是一次糟糕的驾驶经历……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细思极恐!原来之前不起眼的一个细节,竟然控制了我们那么久。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当情绪遇见心智》,就从心理学的通用疗法入手,详细分析了情绪的本质以及回避痛苦情绪的危害,为我们带来10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和策略,还对情绪问题的复发给予了进一步的说明。另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直观而有效的实操练习。要改善我们刚才说的“长时间不断强化某种负面情绪”的情况,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片段一: 审视思维时,利用专注呼吸来放松身体,可以增强许多此类简单的去融合技术。当你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时,它会打断你的思路,使你无法再聚精会神地思考。除了审视呼吸以外,你还可以试着放慢呼吸。这平息了你面对压力时“逃跑或战斗”的反应,并向心智和身体传达了一切安好的信息。

书中将改善“我因为一次意外惊吓,导致长时间不敢接触男生”的问题,归结为一个词,叫“去融合”。在刚才的原文片段中,大家应该发现了。所谓“去融合”,指的是:觉察消极思考,并脱离它们,这样就难以制造或强化负面情绪。因此这段原文就是在讲,如何去“觉察消极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去觉察,自己行动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觉得:我不想出去;我不喜欢这个人;我拒绝绳子……等等。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人觉得你很“任性”。没有理由地拒绝,做出判断等等。要解决“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专注呼吸,放松身体”。

说到呼吸,真是一个“包治百病”的好办法,不仅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用呼吸来平静情绪,解决问题。在很多有关情绪,沟通的书籍中,往往也都会有“呼吸治疗”的部分。因此,不妨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将自己的身心彻底打开,迎接所有未知的拥抱。

具体做法是:闭上眼睛,不想任何事情,只关注你的呼吸。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慢,越来越深,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

此时,我们不妨把自己的思考带进来,进入已经放空的头脑中。为它们一一打上标记:嫉妒、内疚、想念、抑郁……等等。当你发现自己的这些情绪时,说明就已经开始觉察了。

片段二: 每当出现熟悉的痛苦情绪时,询问自己:“这持续多长时间了?”回忆你所能记起的出现这种想法的最早时间。这将会提醒你,它只是你的一个想法,之前就已经出现过,且还会反复出现。此外,你将一如既往地忍受这种想法,并一直生活下去。

觉察的第二步,需要我们从时间上对其进行一个判断。正如当初我不敢再和男生单独见面一样,有些心理情绪不仅来的突然,而且影响时间长,甚至有的延续了一生。还好,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及时醒悟过来,应该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出计划了。才最终走出了不敢和男生约会的“心牢”。而如果,当初我能及时反问自己:“这种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也许不用等到上班,而华丽丽地与校园爱情的纯美擦肩而过。

因此,在上一步对情绪的觉察之后,我们最好马上澄清一下问题的持续时间。当大脑把答案呈现给你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影响时间已经足够长,是时候走出来了。

片段三: 在3*3英寸的索引卡片上写下你最典型的苦恼思想,并将它装在口袋或钱包里。当你的头脑出现这些想法时,对自己说“我已经将它记在卡片上了”,以此来搁置它们。你不必再次思考过去的错误、担忧可能的冲突,或登记自身的缺点。你已经完成了那些事情,且将它们记在了卡片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有的时候我们写下来,并不是为了记住某件事,而是为了忘记某件事。就比如你去逛超市,手上拿着两样东西,就没办法再拿第三样了。而如果你用了购物车,一样样地将挑选好的商品放进去,最后就能够将所有需要的东西都收入囊中。

写卡片的作用也是一样,我们如果一直将影响自己的负面情绪“拿在手上”,那么它就是霸占着大脑,一直影响着你。而如果能够写下来,让卡片成为我们情绪的“购物车”,就能使思绪清空,给更多的积极情绪留出空间。

具体怎么做呢?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就相当于已经在实践这种方法了。只不过用卡片来代替大体积的日记本,会更方便携带和查询。这样如果负面情绪反复的出现,可以及时做到提醒自己的目的。

而如果你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妨按照片段里面的要求,准备一些小卡片,将自己在上面两个步骤中观察到的情绪记录下来,并且告诉自己:“我已经写在卡片上了,就不需要记在脑子里了。”相信此时,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

好了,今天我们用来治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三个步骤,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一直以来,我们用被动接受的姿态,来面对负面情绪的影响。而通过今天的拆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主动观察,分析和放下负面情绪,从而让自己拥抱更多生命中的可能。

所有的痛苦都是无知的结果。

让自己的情绪不再受到负面的影响,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呢?可以通过评论区,分享给大家。或者你正处于哪种情绪中,打算怎样走出来呢?期待你的反馈。我们一起加油!

—END—

《当情绪遇见心智》读后感(四):别让自己输给情绪

作者:任丽

当情绪如排山倒海般地袭来,当我们被情绪所控制的时候,我们好像已经不是自己了,就如飓风冲破层层防护,剩下的是满目疮痍。强烈的情绪过后,我们可能伤害了自己最亲的人,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当强烈而不愉快的情绪来临时,我们可以怎么做?是拼命地压抑,堵住洪水,还是任凭他如撒缰般的野马任其疯狂的驰骋?

压抑情绪,情绪总要寻找出口,或许就会用被动攻击或者隐形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拖延、躯体症状来表达;放任情绪的爆发,可以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无论是压抑还是放任,最终伤及的都是自己。

《当情绪遇见心智》是我看到最实用,最落地,可操作性最强的一部有关情绪管理的自助书。它集合了美国认知行为疗法的两位专家马修﹒麦克凯博士、帕特丽夏﹒苏里塔﹒奥纳博士以及心理作家帕特里克﹒范宁三个人的智慧,通过他们多年的临床实践,针对不同的情绪障碍,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既是临床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工具书,也是普通人进行情绪管理、情绪自救的枕边书。

情绪究竟是什么?

情绪无时无刻都在伴随着我们,有时我们可以察觉,有时我们会忽略以至于感知不到,通常我们所说的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实情绪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情绪状态或者情绪感受,而是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情感、认知、躯体感受以及行为。

我们来看看情绪是如何通过这四个通路呈现与表达的。

当我们感到悲伤时,我们其实是给情感进行了一个命名,“悲伤”就是它的名字。当我们给情感命名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确定感与控制感,那个“悲伤”并不是我,它跟我也就有了距离。抑郁就是把悲伤与自己之间融合在了一起,给出一个情绪标签,就让“我”与这种情感分离开了,就如一个物品,我们可拥有,也可以抛弃,而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当情绪来临时,它总是由某个事件、某个情境、某个人所诱发的,我们会对这样的刺激做出预测与批判,这就是我们对于情绪的认知。悲伤与沮丧,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批判,比如我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我会觉得世界不公平;比如无论我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自己订立的目标,比如我是一无事处的,我是没有价值的等等,这样的评判就会带给我们这些负面的情绪。恐惧与担心,通常来自于我们的预测,而大多数时候,这种预测是不准确的。比如害怕这次考试考砸了,担心离婚后自己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活,这些都会引发焦虑。

情绪会通过身体去感知。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会感到血压升高,脸变得通红,呼吸加速,声音发抖,身体发紧,头发竖起,肌肉紧绷,反应过度时,甚至还有晕厥的感觉。当我们害怕时,手心会冒汗,心跳的速度加快,身体发抖等等。

同时,情绪会驱动行为。如果情绪无法控制,冲动行为就会自然产生。比如愤怒时,可能会与人争斗,严重的甚至拳脚相加;悲伤时,行为会退缩,不愿意见人,回避社交;恐惧时,可能会寻求保护,而去躲闪。

当我们把情绪拆解成这个四个结构,我们发现,我们可以去改变的部分就在认知与行动上。这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起效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改变对于情绪的消极认知,也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改变我们的情绪体验。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困扰?

《当情绪遇见心智》这本书提到,造成情绪困扰的是我们不良的应对方式,它把这些方式归为七个类别:

回避

回避是我们应对痛苦的防御机制,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时,我们可以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呆着,待我们有能力、有能量、有勇气时,我们才尝试去面对,这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当我们长期处于回避中,就可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困扰:因为现实的困难无法解决,我们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或者药物成瘾,长久下去,我们的社会功能会丧失,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断裂,而我们把自己制造成了一座孤岛。

思维反刍

就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情绪的认知思维,思维反刍是对外部事物的预测与批判,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测会带来焦虑,为了克服这种焦虑,我们会使用一些可控的思想去对抗这种恐惧,我们会在脑海中不断地闪现,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想它,忘记它……结果呢,这个记忆更清晰了。你的能量都消耗在了与这样的思维的斗争中。

举个例子,你失恋后非常痛苦,你想把对方的一切记忆从内心删除,你在努力地这么做。可是,你越关注到忘记,越是无法忘记,其实在你的潜意识中是想要用“忘记”这样的方式与过去,与他仍然保留着关系,因此,你也就不断地强迫性重复这样的思维模式而无法自拔,这样,你也就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思维反刍让我们总是被困在过去,而无法充分地参与现在的生活,也就是无法活在每时每刻。

情绪伪装

这个跟假性自我类似,为了呈现自己完美的一面,我们害怕让别人看见我们内在的脆弱、懦弱与悲观,我们带着厚厚的面具生活,将自己的情绪都深深地隐藏。痛苦与悲伤都被排除在情感之外,时间久了,我们可能会情感麻木,我们已经不知悲伤是何物,有时,我们以为骗过了别人,甚至骗过了自己,但身体却不会说谎。

曾经遇到一位女性,总是会在阴雨天腿疼,一直以为就是普通的关节炎。曾经看过医生,似乎也没有好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谈到妈妈去世那天,天上下着雨,妈妈的离去,她一滴眼泪也没流,因为她是家里老大,大小事情都是她安排的,似乎在经历妈妈离去这件事情时,她一直忙碌,几乎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情绪。葬礼结束,她立即赶回单位上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她看起来没有悲伤,其实是她害怕那种情绪崩溃的感觉,她知道当时弟弟妹妹都需要她,她不能表现出无助与脆弱,她伪装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冷静、理性与坚强,但她的身体却诚实地记录下来了这一切。

短期焦点

短期焦点就是关注短期收益,而回避长期痛苦。比如拖延症就是这种类型,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你想着这个问题太难了,先放一放,让我放松一下,然后你去外面享受一顿美食,跟朋友再去酒吧喝喝减减压,然后很晚回到家,沉沉入睡。

第二天中午起来,你感到浑身无力,而那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你开始焦虑,预测着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更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你开始烦燥不安,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就这样磨蹭磨蹭,时间又消磨过去了。短期你似乎找到放松自我的方法,但接踵而来的是被焦虑所吞噬。

应对固执

你总是用固有的方式去应对问题,不理会时间与情境的变化,就如刻舟求剑,似乎很努力,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僵化的思维会害怕变化,害怕新的事物,也害怕去做出任何的改变。固执让我们有一种稳定的感觉,我们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因为那都是熟悉的味道,甚至还有曾经成功的经验,可是殊不知人、事、物已经完全不同,但我们还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以为自己握着的是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

敌意或攻击

攻击是表达愤怒的最低级的方式。愤怒背后隐藏的是脆弱、羞耻、失落、恐惧、无力等等。当面对压力时,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会烦燥,会把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的失误或者无能进行谴责或者攻击,而其实质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

当我们做错事被人发现时,我们不去面对做错事的后果,不愿意承担后果,不去面对我们的羞耻感,我们反而会恼羞成怒,然后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

负面评价

有些人总是用负面的的眼光、消极的评价去面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他特别想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但另一方面,他会给自己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肯定做不好,肯定不能成功,我能力不行,我经验不够,没有人支持我。我们能看到思维与行动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因为,你把力量都用在了与自己做斗争上了。

或许有着这种不良应对方式的人曾经有一个严苛的父母,他无法满足父母完美的要求,总是受到批评指责,这些早年的经历内化成了一个内在的批评者,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总是有这么一个批评指责的声音跳出来,给他负责评价。

如何应对我们的情绪困扰?

上面我们提到了七种适应不良的策略,这会形成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及行为模式,这是造成诸多的情绪困扰的根源。

书中给了我们许多的技巧,比如行动中的价值观、正念、去融合、认知弹性训练、自我安抚、反其道而行、情绪暴露等等方法,来针对一项或者多项的适应不良策略做出改变,从而让我们从情绪困境中解脱出来。

针对负面评价,我们可以使用认知弹性训练,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的工作原理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

辨识负面评价的类型

通常的负责评价来自于以下五种:我们对于事物的消极预测,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只关注消极面,消极归因以及用“应该”来定义行为。

评估自己的类型

通过记录思维日志表,我们获得了自己负面评价的类型,总结出出现频率最多的,那就是我们主要的负面评价类型。

针对这种类型的应对策略

假如你的主要负面评价来自于消极预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完成干预:

估测你的效度系数,也就是发现你的这些消极预测可能发生的几率。

小A有社交恐惧,她很害怕见陌生人。她害怕主动与人打交道时被拒绝,也害怕别人跟她搭讪时自己应对的不妥当而让别人感到失望。

为了确定这个效度系数,我们可能会尝试询问这样的问题:

在过去的五年间,你做过多少类似的预测?

在过去的五年间,这些预测有多少次应验了?

小A会发现,原来她害怕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事实,发生的几乎微乎其微。这样,就抵消了她消极预测的念头。

记录你的预测日志

把你担心会发生的糟糕事件记录下来,写下日期,并记录下实际发生事情的情形。记录,会让我们有一种对现实的把控感,看起来,事情并没有像我们预测的那么糟糕,我们的焦虑可能就会减低。

小A在上次与同学的聚会上遇到了一个陌生人,小A鼓足勇气上前跟他打了招呼,她当时非常害怕他不理会她,或者假装没看见,或者让她难堪。而事实上是,他礼貌地回应了她,而且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且闲聊中,她还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一个朋友。简短的交谈后,小A感觉到对方还是很友好和善的。小A在她的预测日记上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了下来。

当小A把自己的预测只是当作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可能的结果,甚至必然的结果时,小A也就不再那么忧虑了。

以上只是呈现了自我情绪调整技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如何面对压力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建议你通过书中的内容去实施。

《当情绪遇见心智》这本书整合了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这三种疗法中的精华,针对情绪困扰开出了各种解药。通过你的亲身实践,你一定可以选择不被情绪控制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