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起初·纪年读后感1000字

起初·纪年读后感1000字

《起初·纪年》是一本由王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7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初·纪年》读后感(一):读了资治通鉴就不用读这本书了,不读资治通鉴也读不太顺溜

王朔再牛逼,不是什么题材都用那一套吊儿郎当的话术去描写。

他的这种这种家长里短撑不起宏大叙事,他想写清楚岁大饥,人相食后面的历史真相,却只能靠资料和想象,甚至他都没挨过饿。当历史书看还行。

王朔再牛逼,不是什么题材都用那一套吊儿郎当的话术去描写。

他的这种这种家长里短撑不起宏大叙事,他想写清楚岁大饥,人相食后面的历史真相,却只能靠资料和想象,甚至他都没挨过饿。当历史书看还行。

《起初·纪年》读后感(二):为什么过气作家爱写历史

两天看完,金线以下,跟哈德良相比纯属碰瓷,算是回归王小波新历史主义进行反思。内容感觉订阅了辛德勇公众号,轮台罪己也没全信。

值得一提为什么落寞作者爱写历史:

王朔是90年代主流,小椴闻名于2001-2008,巅峰代表作都是虚构文学,大浪淘金或归隐山林或流亡海外。十多年归来,都挑历史题材出声。为什么不继续用虚构表达自己思想,可能是思想变得小众读者无法与其共鸣,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也与时代背道相驰。

因此用历史来试探更为可取。毕竟史料客观,无非用阴阳怪气的主观表达,悄咪咪地藏点私货,喘口气也好。但文风和题材要匹配,小椴用女性化低怜诗词式化境写符生写符坚,金句频频。王朔用京片子口语写汉武帝,还不如直接去看论文省事。

《起初·纪年》读后感(三):朔爷启汉---《起初·纪年》读后

王朔新著《起初·纪年》昨晚送到,就在几分钟前我刚刚读完。先前我写过一篇《买了一本王朔的新书》,对人们只晒新书不写书评提出了疑问。现在全书看完,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先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观感吧,那么多人看完之后不置一词,我认为原因是很难用好坏高低来评价这本书,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看下来的感觉是王朔用这本700页的书,做了一个游戏邀约。这是他自己设计的一个游戏,以他的方式来讲述汉武帝的生平,和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汉朝历史。

具体来说,就是王朔在前半本书里附体汉武帝,后半本书里附体司马迁,部分章节还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从上到下,无论官职高低,张嘴就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而且是现代人。每一个人都是大喷子,经常喷满一页纸不带停的。所以,如果把《起初·纪年》当做是一本穿越小说,也没有多大问题。不单是穿越,而且是群穿,一帮北京侃爷回到汉初,替代了当时的汉武帝,以及以下的后宫嫔妃,文臣武将。这让我想起了网络小说里的群穿名著《临高启明》,所以我看《起初·纪年》也可以叫《朔爷启汉》。

当然,区别也是巨大的。网络穿越小说要带着今人的观念和技术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王朔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人并不谋求改变历史,而是由一群北京侃爷侃姐以他们的言辞,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按照真实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史实,重新给读者演绎一遍,中间夹杂着大量王朔自己的评论。

你看,规矩就是这么个规矩,规则就是这么个规则。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按照这样的玩法,王朔单组一局,你来还是不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说这本书和好坏无关,因为只和你要不要参与,要不要玩有关。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一个游戏,而且我还认为这本书的诞生就是源于一种顽童的恶趣味。理由有三:

一、类似的事情王朔之前干过,就是那本《我的千岁寒》。当时没耍好,玩折了。这一次的《起初·纪年》相当于《我的千岁寒》Pro,或者也可以说是《我的千岁寒》Plus。这本书里处处充斥着一种孩童式的显摆:没想到我对史料研究那么深吧?没想到我对历史论文涉猎那么广吧?没想到我能静下心来把学问都弄透吧?你们丫当年打击《我的千岁寒》,说我物理学和佛学都是入门级选手,这次弄汉史,你们没几个比我下的工夫多吧?能看懂那些地名军制吗?我就问你们服不服?

二、凡是历史上和王朔有过恩怨的人和事,在《起初·纪年》里都没有放过。借着人物的嘴,儒家再次被喷,假高尚假道德再次被喷,就连武侠小说也没能放过,借着讨论侠的起源,王朔又从根上把侠给喷了一遍。熟悉王朔言论和作品的读者,可以在这本汉朝历史书里,再次回味王朔当年铁齿钢牙见人就喷的盛况。这不是一种顽童的恶趣味还能是什么?

三、通过这本《起初·纪年》也可以看出王朔对流行历史小说的态度是什么,本质上还是看不上。所以这本书有股子恶狠狠的劲头:就许你们假模假式地编排古代帝王将相,写什么权谋法术,说到底不还是村支书和村长之间的那点事?那我怎么就不能让汉武帝满嘴京片子,大臣都是一帮顽主,所有人都是嘴力劳动者?起码咱能做出点不一样的玩意儿来。

所以,这本《起初·纪年》其实写得很任性。因为他是王朔嘛,之前他说他要那么玩,那么大家就陪着他那么玩,也玩得很开心,现在他老了老了,还是要那么玩,那么大家这一次又接着陪着他玩。就是这么一点事,要讨论文本创新啦,语言突破啦,文学新章节啦,断不至于。就是个游戏,有些男人一辈子是个孩子,就是贪玩。区别在于其中极少数是孩子王,从小到大都能发明新游戏,从小到大身边也总是有人陪着玩。

那么这本《起初·纪年》究竟是本什么书?是小说?还是历史?还是历史小说?其实都不是。这本书有54万字,中文本身就很难支持这个体量的小说,更别说是用那些漂亮的俏皮话和贯口去支撑。所以,王朔在这本书的架构上讨了个巧,按照编年写成78章,每章都是那一年的大事记,看起来就像是一本真正的历史书。

但是在具体做法上,王朔应该是参考了单元剧的做法。就是说,每一章里都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他从中选择一样或者两样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去写成一个故事,让他自己和他那班人马进去演一遍。当然也不是严格按照章节那么划分,一章就是一集,有些时候好几章讲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也是有的。你完全可以把这本厚书拆分开来,单拆成一个个小故事来看,一点没有影响。当然,它们在整体上看,又全部都和汉武帝有关,和汉初的历史有关,在同一个大背景下。通过这种方法,王朔解决了体量和架构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解决了,但是王朔的体力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在头十几二十章,能看到他的野心,是真的根据史料,自己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我一度以为他真的要写一个汉初对匈奴用兵的故事,写明暗两条线,写经济和武备两条线。但是到了中段之后,体力明显跟不上了,大段大段都是编年史的史实,一开始的那种轻松俏皮灵动活泼没有了,浑然一体的连续剧变单元剧了,汉朝历史上的真正名场面如李广之死,苏武出使,基本都是按照史料来,最多在表达上朔化一点,再没有了那种大刀阔斧的重构和结构。也就是说,开头你很容易以为是在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个相当颠覆的故事,看到中后段,那就是重拍杨洁版《西游记》,该怎么来还怎么来,车子又回到了老路上---还是个体力问题,但凡野心成功兑现,这本书也不可能没有目录吧?

我看有些人评论说,后半本书渐入佳境。哪里是什么渐入佳境,明明就是符合了大家的汉朝历史阅读经验,那些人和事又回到了正史的轨道,因此觉得亲切。后半本,也是全书真正的好的部分,我认为就是第78章,结尾这一章写得极好。有王朔自己的风格,又写得极为现代小说,丰盈、轻灵,而且富于美感,如果全书都是这种风格,字数控制在12万字以内,那真的会是神品。

最后,对于想要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我有一些个人的阅读建议:

1、不要上来就被王朔打懵了,看着一个个古代地名,古代军制,古代匈奴人名和官职发憷。不用看,跳过就行,那就是个纯显摆,显摆他在信息量上的巨大优势,显摆他这多年看了多少书,看得有多细。根本不用理,直接跳过,一点不影响。不会看地图你还看不了战争片啦?没这种道理。他显摆他的知识,你看你的故事。一旦被唬住了,你就觉得有阅读障碍,误以为自己需要补充知识,没必要,适当表示出尊重就行了:哦,看了好多书啊,好厉害哦,然后呢?

2、北京方言不是个障碍。是的,里面用了一些京片子,包括一些外地方言,谐音通假也有一堆。看不懂就过,没关系。在后续章节反复看,看多了,你也能够通过影视剧和短视频里的印象,慢慢想起那些字词对应着什么字,是什么意思。有趣归有趣,但我认为不重要。臭贫逗闷子是北京侃爷的一大爱好,算是地方特色。但不值当花太多时间精力搞通搞懂,王朔就是在玩,你自己想一想,在一本汉朝故事里,出现一个人物被膝盖压住后脖颈,人物的对白是“我不能呼吸”,你还研究个啥啊,就是个游戏,跟着玩就得了。

3、再次强调,是单元剧,不是连续剧。别想着要一口气读完,我必须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没后面,后面就换故事了,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每天读一点就好,最多开头那几章要撑一下,后续的部分一天看一章,一章看一个故事,足够了。千万别像我,以为得看个整体故事,就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太耗费时间精力了。没有的事,就当做一个个单行本的小册子去读,完全没有问题的。至于说人物变化,基本上也没有,全都是大喷子。汉武帝好一点,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突然因为衰老而有了一些性格行为上的变化,但和全书的篇幅相比,几近于无,当然有几章还是挺感人的就是了。

总体上来说,不算是王朔最好的作品,但要比《我的千岁寒》强。无论是不是王朔的忠实拥趸,看一遍也都相当于复习一遍汉朝历史,不亏。何况中间还有王朔的许多议论点评,另外就是这些年他淘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和说法。对,他没放弃他的物理学,但是从基础物理上升到了量子力学。他也没放弃他的佛学,但是也已经深入到了讨论自性的层面。我觉得挺好的,说明他还在不断前进,依然是个有趣的人。

《起初·纪年》读后感(四):书中历史人物和事件

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围韩王信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韩王信降匈奴,并与匈奴联合南下攻汉。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初,刘邦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击韩王信,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破其军,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破其与匈奴之联军。刘邦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欲击之,派人侦察匈奴虚实。冒顿匿其精壮,故意示弱。汉使十数人连续回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前往侦察,未及还,刘邦即悉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刘敬(娄敬)回来后,指出匈奴有诈,不可轻易进兵。刘邦不听,亲率先头部队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步兵未全到。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凡七日,汉军内外联络中断,无法相救。刘邦采纳陈平之计,重赂匈奴阏氏,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军乃得突围,至平城与主力会合。匈奴引兵北去,汉亦罢兵,派刘敬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窦婴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西汉政界大佬:三朝元老(文帝、景帝、武帝)、头号外戚(窦太后的侄子,窦太后的弟弟未从政)、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出任大将军,坐镇荥阳,负责齐、赵战区)、武帝的首任丞相。

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迫于皇太后王娡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 窦婴之死:有一种绝症叫交友不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863869323939029&wfr=spider&for=pc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次官场超级大地震:两名正国级、一名正部级官员死亡;一名正部级官员被降职;多名部级以上官员被训诫。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社交反面教材:交友不慎害死人。

魏其侯窦婴,西汉政界大佬:三朝元老(文帝、景帝、武帝)、头号外戚(窦太后的侄子,窦太后的弟弟未从政)、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出任大将军,坐镇荥阳,负责齐、赵战区)、武帝的首任丞相。

就是这么个大人物,元光四年(前131)十二月三十日,被公开斩首。倒霉就倒霉在他有个好朋友:灌夫。

灌夫是个什么人?二货。他是个正部级落马官员,平定七国之乱时一战成名,历任中郎将、淮阳太守、太仆等重要职务。本来仕途一片光明,但是,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嗜酒成性。一喝就多,一多就闹事。他曾经喝多了,把窦太后的堂弟、正部级官员窦甫给揍了。二是为非作歹。多次因为违法乱纪而被撤职;

。。。 。。。

灌夫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西汉时期官员,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

吴楚七国之乱之时,灌夫率领一千人跟随父亲灌孟从军,立下军功被封为中郎将。父亲战死,灌夫不肯返乡葬父,以勇猛闻名。后来,汉景帝任命灌夫为代国宰相。

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军事要地,故改命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年),入京,担任太仆。

次年,灌夫与长乐宫卫尉窦甫饮酒,酒后殴打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汉武帝怕太后斩杀灌夫,改任他为燕国宰相。

几年后,犯法免官,于是以百姓身份在长安居住。灌夫尚游侠,家产数千万,食客每日数十百人,横暴颍川郡。他交好魏其侯窦婴,后来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因田蚡、程不识和灌婴本家的灌贤看不起他与窦婴,灌夫痛骂诸人,因此论不敬之罪,被斩杀,更因族人横暴被灭族。

灌婴

主要成就:随刘邦平秦灭楚、大破英布;平定诸吕、拥立汉文帝即位

灌婴(?~公元前176年),秦末至西汉初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参加垓下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后,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灌婴继周勃为相。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卒。被追谥为“懿侯”。

田蚡

西汉初年外戚、宰相,汉景帝皇后同母弟。( 武安侯田蚡,新一代头号外戚、窦婴plus版:王太后的弟弟、武帝的舅舅、新任丞相。 )

蚡相貌丑陋,巧于文辞。魏其侯窦婴掌权时,田蚡还是个郎官,往来于窦婴家,陪窦婴饮酒,时跪时起,对窦婴的恭敬就好像是窦婴家的晚辈一样。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登基,为汉武帝。同年田蚡被封为武安侯,拜太尉,后迁丞相,受到赵绾、王臧的牵连被免职。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田蚡再次登上宰相之位,好儒术,立五经博士,独断专横,“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

田蚡得志后,与窦婴有许多纠纷,包括相约迟到,与索求土地不遂等;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在婚宴上灌夫使酒骂座,田蚡向武帝“劾灌夫骂座不敬”,将灌夫处死。窦婴怒而揭露田蚡与淮南王来往,田蚡心生怨恨。

后来,窦婴以“伪造圣旨罪”被斩首。窦婴死后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

韩安国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西汉时期的名臣、将领。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与学问家,后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为梁孝王身边的得力谋士。

韩安国早年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后侍奉梁孝王刘武(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刘武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汉武帝建元年间,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汉武帝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

马邑之围

元光元年(前134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绅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汉武帝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

于是武帝暗中派遣聂壹做间谍,引军臣单于进入武州塞。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

当时军臣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军臣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朝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出了边塞,说:“我们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称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就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形势将不利于汉军,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韩安国等率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埋伏,但好几天不见动静,于是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一无所获。

他帮助梁孝王和汉政权化解了几次危机,深得汉景帝的信任。汉武帝时,进入汉朝中央政权的核心圈子,官至御史大夫。韩安国根据国家现状,提倡与匈奴和亲,稳定汉朝北方。后被疏远,调任边疆,受挫于匈奴,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抑郁去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