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止于她 第二季》的观后感大全

《不止于她 第二季》的观后感大全

《不止于她 第二季》是一部由熊海燕执导,屹芝 / 余秀华 / 邓亚萍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一):《不止于她》2·余秀华篇

《不止于她》第二季第一期观后感:

不止于她 第二季 (2022)

暂无评分

2022 / 中国大陆 / 脱口秀 / 熊海燕 / 屹芝 余秀华

从书店读书会的“女人·农民·诗人”,到横店村的书本雕塑,从音乐会上衣着白裙的普通女人,到泸沽湖的“水性杨花”万物皆虚。整场访谈没有用其他节目惯用的抒情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而是平平淡淡,但足以共情,因为这才是“摇摇晃晃的人间”。我看到更多的是情感,而非采访技巧。整场采访我认为没有高峰,但是每时每刻都不多余,此时此刻就是真实。 在新房子门口的两只朴素小木凳,一个笑着说“我儿子教会我的比较多”,一个也说孩子是活下去的理由之一;我只是一个19岁观众,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但是却狠狠的共情了。 我好像可以理解为什么她说她还是眷念那个困住她的地方,她说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她说干嘛要活给别人看。在横店村的拍摄,我觉得很熟悉,甚至是亲切。因为我也生在长在这样的一个湖北小县城,门前空地的两张小板凳、卧室里的凉席和摇头风扇、杂乱但又颇有秩序的书桌,这一切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 我曾经也讨厌过我的小县城,觉得束缚,觉得旁人不懂,但是有一天你离开了反而会想念。以前的我只是一心一意想飞出去,反而读了大学离开了那个小圈子,却更加想念,更依赖。可能这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终究是故乡。还是会挂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会想念门前树荫下的那一轮自诩为最圆的月亮。 她成就了她的小村庄,其实不妨说是她的小村庄先成就了她。其实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她没有被挤压在她所成就的“中国诗乡”,因为她离不开那里。虽然现在乡村发展一些自然风光开始黯然失色,但她还是她熟悉的地方,她的生活还会在那里继续。 横店村给了她异样的眼光,给了她不幸,给了她贫苦,但也接纳了她的所有美好。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觉得是种莫名的情愫,但是就是离不开那个曾经讨厌,亦或是说一直讨厌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永远背叛不了故乡,我们离不开平凡。但她找到了只属于她的平凡,她在平凡里找到了答案,她会迎着北风一直走。 她真实,她说江郎才尽就是江郎才尽丝毫不避讳但她还在写着;她豁达,她说活就是活着但她不只是活着;她心里住着小姑娘,她不相信爱情但还是向往爱与被爱;她勇敢,她面对的是提心吊胆的春天,但还是愿意卸下所有防备勇敢迎接。我们都是偌大的矛盾体,我们都在坚定地等待自己的春天。

月光落在左手上

8.6

余秀华 / 2020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摇摇晃晃的人间

8.3

余秀华 / 2015 /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二):于佩尔:演员和角色是租赁关系

前几天何超莲的一些「凡尔赛」言论被顶上了热搜,被大家好一顿讨论。

然后我去看了一下诞生了这番言论的节目《不止于她》第二季,由腾讯新闻出品。

我发现腾讯新闻一直在人物访谈方面下功夫,前有《十三邀》,后有《《仅三天可见》、《酌见》《我的青铜时代》,而在其中,开始于18年的《不止于她》可以说是一档纯以“她”视角访谈的节目。非常有人文情结。

在搜索完《不止于她2》本季的嘉宾阵容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节目前几期选的人分别是:余秀华、邓亚萍、何超莲,接下来要播的则是于佩尔、杨倩、秦海璐。

这个阵容的确很牛逼。

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女性都很有代表性,它们几乎都不热衷于矫饰,同时她们彼此之间甚至还包含着一些对立性与矛盾性,像是余秀华,就是那种野生的生命力,像是何超莲,就是另一个极端,她以命运的不可抗力为因由而被包裹在一层层世界之中的世界中。

但除此之外,《不止于她》也有一种耐人玩味的一致性与和谐感。

像是邓亚萍,就是中国女人在世界上「制霸称雄」的最佳典范之一,没有人可以撼动或者怀疑她的位置;

邓亚萍

像是于佩尔,也是法国女性在世界上「一览众山小」的登顶之人,没有人可以因为她是一个女性而对她的成就有任何微词。

看到于佩尔的名字之后,我立刻点开了她的这一期,毕竟要看到她接受中国媒体的访问不算容易。

在主持人屹芝跟于佩尔聊天的过程中,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俩人坐下。

「我把感情作为工具」,就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所非常提倡的表演方式。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比纯粹依赖直觉以及现场体验更加进步的方式。

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一件事,那就是:

中国民营电影真正发展不过三十年而已,并且在这三十年里,我们几乎并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的表演理论(某种意义上,张艺谋、娄烨、宁浩等导演还是用自己的创作本身为中国导演语法和导演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理论层面我们始终太过疏忽)。

我们几乎一直以来都在拾人牙慧,所以我们的演员——哪怕是最成功的演员,对于这个方面的论述也都是那么地单调:真听真看真感觉。

殊不知,在电影产业的起源地法国,与我们同时代的女演员于佩尔她们已经让表演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朴素了,她用并不尖锐的语言反驳了我们的提问,反驳了我们误以为「情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这种原始的表演观点,提出了「角色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感只是在角色需要的时候为它进行服务的工具」。

事实上,这不是于佩尔最早提出的,但是她的每一座影后奖杯都离不开这个创作思路。

在我看来,屹芝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有代表性的——

它代表了「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专业门槛非常高的工作,观众对于表演的认知大量地停留在情感、感性的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哭戏」「演技炸裂」这样的词语买上热搜的原因——

在很多很多很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表演这件事了。

于佩尔告诉我们,不是。

她俩接下来有一段更精彩的对话。

我不属于她们,她们只是租赁了我。

于佩尔直接把她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论述为了「租赁关系」,这是我见过的顶级女演员把自己跟角色关系撇得最为清晰冷酷的一次。

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我们当下所听到的演员故事基本上都是某某某演员因为过于入戏而得了抑郁症,某某某演员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等等,我们总以为只有为艺术献身的人才是艺术家。

但是事实上在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中,那些自我感动和激情演绎的献身逻辑,既不是艺术创作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感性的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如此。

因为在《不止于她》第二季中,于佩尔与屹芝的对话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所以她几乎没有去把这些严肃的表演正经八百地论述一遍,但事实上她的理念和态度已经非常清楚了:

在艺术中,我们需要美学,需要追求技术,但是唯独不需要追求感性,因为感性的运用应该是你的技术和美学的一部分,它长在你的身上,并且邀请你使用。

这种观点能够在今天,由于佩尔来向世人传递,我的感觉是既复杂又欣慰的。

复杂的是,人们即便接受这一观点,也是因为接受于佩尔,而不是因为接受这一观点;

欣慰的是,我们依然在努力地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依然看得见更好的创作者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我们依然在去往更高的理想的路上连夜赶路,风雨兼程。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三):她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1

于佩尔是谁?懂的都懂。虽然身边有00后的小朋友表示不认识,但在70后心中,她是《茶花女》中秀美可人的阿尔方斯妮、《包法利夫人》中风华绝代而又陷于欲望之火的艾玛;

在80后眼里,她是《钢琴教师》大胆率真的艾瑞卡,是《心房客》中过气的女演员。

而在90后眼中,她又是《她》中尽显复仇本色的烈女。

今年,于佩尔69岁了。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

场景始于一家书店,主持人屹芝问于佩尔,你认为自己是偶像吗?后者摇头“不,这样的词我觉得太重了。”安静的氛围中,两人会心一笑。

经历了几代人,作品超过100部,她永远是法国一众女星里对角色最有掌控感的一个,不光是她如何塑造人物,更在于她演绎下的女性命运,一贯离经叛道——在年少时,她要演与大叔纠缠不清的少女,而当她到了中年,却又总是让血气的少年对自己依依不舍。

在作品里,她没有禁区,任何角色都可以演。

节目中的场景在不断转换,巴黎的艺术影院里,她告诉屹芝,说自己看一遍剧本,就能够背下来台词。这其中,应该是跟角色之间在这许多年里建立起来的共情——当你经历过足够多人的人生,你对人这个物种,也就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尤其是那些并不寻常的女性。

2

就像那句在坊间流传甚广的话,“于佩尔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而重要的是,这些女性虽然是疯狂而特别的,却都有着自由的灵魂。她们的选择是从环境中生出来的自我释放,而非被旁人尤其是在男性压抑下的无奈爆发。

只有女性能够感知女性。这一点,在节目里双方的交流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17岁的时候,于佩尔已经读完了读完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她应该记得波伏娃在其中的名言——“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在波伏娃那里,“婚姻的悲剧性并不在于它无法保障向女人许诺过的幸福而在于它摧残了她;它使她注定要过着周而复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

但在于佩尔那里,虽然疯狂充满了电影,但在生活中,却充满着属于家庭的欢乐。并不像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她没有扮演一个世人眼里的独立女性,而是享受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节目穿透光环,电影之外,于佩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一名导演,她有着稳定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节目里,也有对她儿子的采访。儿子很有礼貌,他说,当于佩尔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那可能在自己当演员的姐姐身上。说着,笑起来。

于佩尔的英语说得很慢,有着特有的法国口音,而屹芝则是标准的腔调。在电影院场景中,对谈缓缓展开,她们一起聊自己的经历、对当下的看法、聊电影的未来。

不像一个访谈,而是两个女性的下午茶时光。没有更多的追问与思辨,只是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彼此分享人生,回忆过去,并憧憬未来。

3

一路行走,一路聊着,从书店到展览现场,或者路边随便一一个长椅之上。

你会觉得日常的生活就是如此,于佩尔的日子,也并不像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在鼎鼎大名的时候默默无闻”,这种秉持,贯穿在节目里,也是她人生的一个切面。

在城市里游走,感受并融入,在巴黎街头的车来车往里,她们走进一家路边的小店,小店里还在卖DVD碟片,这显然过时了,但于佩尔说,以后还是会有人看的,就像现在大家又开始听黑胶唱片了一样。

结尾,她走进一家花店,给屹芝也买了一束,两人约定在中国相聚,当屹芝向她离去的方向望去,她走得笃定,头也不回。

做一个女性,而不是饰演一个女性,更不是大众定义的女性,这就是于佩尔。

《不止于她》已经是第二季,从2018年的第一季到现在,已经走过4年,这四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就在今年2月,于佩尔还因为新冠,缺席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一届电影节上,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拿下了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

在节目里谈变化的,还有诗人余秀华、前职业运动员邓亚萍、赌王之女何超莲……这里面的每一个女性,都在自己的领域独当一面,而她们也都在这个身份之中,不断突破着惯常的定义,去努力实现自己追求的生活与存在的方式。

4

这种节目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最表面的,大概就是它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观照另一个女性的生活。

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类似的节目,好像根本没有。这市场其实并不小众,但好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前面说过,女性最能够感知女性,一个男性再怎么标榜自己的女性主义,终究还是隔着一层的。他们之间也不会有类似送花的那种互动。

当两方彼此戒备和提防,你以为是访谈性质的密会,也就慢慢变成了礼貌性质的social。

更自然的分享和袒露是难得的——于她们,这不是跟一个摄制团队,而是跟一个女性的朋友,在自己习惯的节奏里生活。

当然,与女性身份有关,也跟整个节目的气质有关。我猜,节目组在接触嘉宾的时候,一定会介绍这个“观照真实女性生活”的初衷。

而这些嘉宾也一定会知道,自己能够给别人,尤其是女性力量的部分,一定不限于自己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是自己如何如实地接纳自己的身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于佩尔如此,邓亚萍如此,余秀华也是如此……

这一季,嘉宾更多,职业更广泛,能够折射当代女性生活方式的样本意义,也就更足一些。

我想,这可能就是《不止于她》想要探寻的——“她”这个身份之外的她,究竟是什么样子,又能成为什么样子。

更进一层,这个节目中的她,也一定并不止于她自己,她来自于“她们”。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四):余秀华失败了吗?一场“不止于她”的女性讨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余秀华的爱情失败了,很多人说:看吧,我早料到了。

女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人们对理想形象的大讨论。按如今互联网的风向,余秀华确是要被嘲的。不管是示爱李健,还是和前夫离婚,抑或最近轰轰烈烈地和小14岁的男友分手,余秀华总是被批评“恋爱脑”。

和诗歌里的人间清醒不同,恋爱中的余秀华像个“傻女”。在纪实访谈节目《不止于她》第二季中,她坦诚自己一旦陷入恋爱就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跑到对方楼下去等人家。

倒不是故意语出新奇,硬糖君确实认为如此勇敢奔赴,很有一种昂扬态度——我们多久没有这样可以为之疯狂的对象、这样为爱犯傻的冲动了?就像余秀华在节目中说的:“并不是我一个人得不到爱情,很多人都得不到,尽心地去爱吧,流泪也去爱,反正都得不到”,显得她像个预言家。

永远敢爱,永远炽热,哪怕只是为了抓住一丝生活的火光。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的。你笑余秀华无自知之明与识人之智、又吃了爱情的苦,但早早失去了生命的热度、不敢去爱实在也算不得明哲,而更接近于怯懦。有所热爱,为一件事全力以赴怎么就恋爱脑了。失败又何妨?至少努力过,也输得起。

在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里,大家还在关心“她”的前途与归路。而在余秀华事件中,“女性声音”显然被众声喧哗所遮蔽了。尼尔波兹曼口中的“娱乐至死”早已上演,在浅表的谈资嬉笑之外,还能存在掷地有声的话语空间吗?有在娱乐化产品漫灌的网络,厚重的报道与节目如何突围?我们是真的关注周遭的世界吗?有敢于表达吗?或者有被声量裹挟吗?

好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用不同的方式在探索这个世界,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屹芝的声音,小心翼翼的试探,或许在当下还显得微弱,但吾道不孤。当《不止于她》第二季的镜头跟随屹芝走进受访者的生活日常,那些标签化的命题都被“消解”了。她们真切的心态和表达是如此不同,宛如故友叙旧,又像不期而遇的陌生人。

戴锦华曾说:“女性主义的前提不是简单的欲望结构反转。”诚然,女性主义不是简单对男性凝视的复刻,而是真正的精神关怀。如何让她不止于她?我们需要切换视角。

撕掉标签,还原真实

余秀华的诗句出现在横店村的各个角落,村口还有她《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的雕塑。这不就是白云大妈曾经的理想吗?写完《月子》后成为村里名人,大家都催她赶紧写《月子2》。

《不止于她》第二季就是如此以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生活状态,还原了更加自然的受访者,从而获取撕掉标签后的真实表达。这既是纪实主义的审美回归,也是双方真诚交流的基础。

一方面,观众可以在这档节目get受访者的生活场景,贴近最真实状态的她们。余秀华回到家打开风扇脸上盖一本书吹凉,风扇是奥克斯牌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卑以自牧”,这不就是下班回家的我本人?

邓亚萍指导儿子练球细心且严格,即便是亲妈也不给面子,有什么技术问题立马指出;何超莲讨论潮牌面料选择,严肃程度堪比TVB剧的职场大女主,细致有原则。这些都是她们工作和生活维度的丰富呈现,案例丰富状态自然。

另一方面,节目通过直接的情绪反馈,建构了妙语连珠的对话文本。秦海璐在听的霸总言情有声书意外暴露,大女人内心小女生的一面暴露无遗。当声音想起的刹那,秦海璐脸上浮现了“社死”的表情。名场面在0705期的第26分30秒,大家不要错过!

余秀华被音乐节同台男嘉宾要求朗诵,幽默调侃:“这么快就对我没话说了吗?”让选一首诗,她说:“每首都写的很好让我无从选择,就像世界上有很多好男人让我无从选择一样。”让她苦恼的还有以前写书一字不改,现在边写边改。余秀华自嘲是江郎才尽,但也因为是她有“才”才会“才尽”。

何超莲分享自己童年零花钱很少,经常要靠同学“救济”。想去澳门塔蹦极,被告知自己在“禁玩名单”里,突然感觉有个霸总老爹也挺幸福;于佩尔眼中的儿子从未长大,直到对方11岁了还问他知不知道树莓是啥。但儿子也没告诉女朋友老妈是于佩尔,直到有天看电影对方才惊呼婆婆深藏不露。

杨倩一度想逃离射击训练,又被妈妈给劝回去了。主持人屹芝问她:“用了多久才重新接受?”杨倩笑着说不到一天。想不到吧,就是这么“意志不坚”。在《不止于她》第二季的镜头下,观众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忽闪着大眼睛的小女孩。

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议题?

显然,这些受访者成为大家心中优秀女性的代表,并非因为她们笃信某些信条,而是她们在潜意识中践行着它们。而当这些独立女性准则被总结提炼,再套回她们身上,反而又不适用了。

因此,《不止于她》第二季的女性议题,可谓在解构中完成重构。节目着眼于女性议题的新视角解读,更强调受访女性的成长轨迹,以她们在一些重要时刻的关键选择带给观众思考。正是这些关键转折成就了她们,也是节目与观众共鸣共情之所在。

何超莲谈创业的心态是想做一些抓得住的东西:“女生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才会有底气。”谈及夺冠后的采访报道,杨倩表示不希望大家觉得成功是很容易的。最妙的一句是她总结射击运动:“在每次情绪失控的边缘,重新把握住自己。”射击带来的成就感,正是一次次和自己的情绪抗争,做掌控者。

余秀华离婚后给前夫买房,折射了她家庭婚姻观念的微妙之处。没离婚前觉得恨,离了婚又担心对方过得苦。她始终是一个温柔的人,在摇摇晃晃的人间坚守着一点小信念。“如果你死了,我就是孤儿了”,余秀华谈到儿子的这句话,硬糖君和屹芝一样在抹眼泪。如果没有诗歌改变命运轨迹,她又会是哪些沉默的大多数呢?

秦海璐不愿回忆戏曲学校的痛苦,但也承认那段经历塑造了自己。她在那里度过了7年韶华,父母很少看她,愧疚时会带一只烧鸡。秦海璐说她吃得很仔细,吃完骨架能重新拼回去。倒不是多饿,只是心里寂寞。

“有家的时候不愿意回家,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家没了。”在节目中,秦海璐流露出少有的漂泊感,这几乎是其他节目从未捕捉到的。相比她在表演领域的干净利落,生活场景中的秦海璐更细腻善感。

于佩尔在采访中说:“电影不是要传达信息,而是要传达思想和情绪。”这和秦海璐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演就是传递人的一种情绪,演人的七情六欲”。东西方的影后或许从未蒙面,却经由《不止于她》第二季完成了一场隔空对话。

如果说女性议题是一种宏大叙事,那么这档节目也关注到了微观叙事的价值。除了职场、家庭、亲子关系、爱情等命题,节目还呈现了受访者的小想法、小趣味。无关价值上的引导,只在于常态之美的呈现。

于佩尔偶尔逛DVD店,谈起自己喜欢的导演就像普通影迷。余秀华在泸沽湖边欣赏水性杨花,说自己过两天有灵感就会写出来。邓亚萍大排档就餐,还把玉米粒数了一遍。

纪实访谈再创新

一群人嘲笑一群人,仿佛是当下消解苦闷的惯用方式了。但当我们定期哀叹新闻已死的时候,追问有价值的声音去哪了的时候,可以看看《不止于她》第二季。节目最后,尾飞名单上小小的写着腾讯新闻、木之文化出品,很小,但值得被放大。它关乎我们对新闻价值的一种坚守,纪实风格的一种求索。

闲话家常,却又不失洞见和敏锐,节目中屹芝的访谈风格自成一派。她既是访谈者也是参与者,这种身份的切换让节目有了更新颖的观感和视角。

这档访谈节目不带审视和批判的对话体系,以真诚沟通打破阶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社会学意义限制,为变迁中的时代女性做人物志。节目中的余秀华分享了很多对创作和爱情的看法,与普通人的预设有很大反差。但在屹芝的引导下,《不止于她》第二季给了余秀华充分自由的表达空间。

屹芝问余秀华写得最好的诗,是不是过去描写落后的横店村的?余秀华就坦言那是大家对农村的叶公好龙,她觉得每一个时期的诗都能反映其内心。余秀华想变美,但她绝不想用自己的才华来兑换。因为就算变美了,也不一定得到爱情。

“魅力不是年轻美貌,魅力是在你年纪很大的时候还有对生活的热情。”对爱情的欲望,显然就是余秀华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硬糖君觉得那些嘲笑余秀华“四五十岁还想着爱情”的人倒更可怜些,他们的四五十岁,大概只余一片荒漠了。

节目采访余秀华时,她还在渴望爱情,杨槠策还没有出现她生活中。如今节目收官,她在遭受杨槠策家暴后宣布和对方分手。

但我们相信,余秀华依旧渴望爱情。她早就知道“凡是需要两个人合作的事情都很难”,却坚信“活着就是为了感受痛苦,有感受力就是幸福”。相信在访谈中展现了蓬勃生命力的余秀华,还会能量满载地归来。

屹芝和余秀华静静地坐在泸沽湖边,余秀华说要钓一个美人鱼起来。对比传统访谈的一个场景贯彻到底,节目的取景是丰富多元的。车上、就餐、工作中都可以,这种“访谈+场景”的丰富组合,创新了纪实访谈类节目的表现手法,为类型突破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不止于她》第二季的拍摄时间并不是一个点,而是很多时间节点连成的线。这就将受访者放在了一个“动态连续”的系统中进行呈现,观众能够在不同节点的组合中看到变化。屹芝第一次见杨倩是在房车中,那时对方在训练比较忙碌。第二次就在西湖边的公园和书店,杨倩侃侃而谈不紧不慢。分别时是母亲节,屹芝给杨倩妈妈带了礼物,杨倩则期待下次见面屹芝腹中的宝宝已出生。

或许这才是“不止于她”的真正内涵:既有偶像的必备品质,也有凡俗的生活侧影,像你像我。而愿你我,也有她们同样的勇气,不止于此,躬身入局。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五):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寻找明星女性的自由与真实

腾讯新闻的女性纪实访谈节目《不止于她》第2季,因为嘉宾何超莲的一句“家里有钱是原罪”而上了热搜,让这档节目收获了大量眼球,也包括我本人。

起初因为好奇,但真正让俺关注的,是这周的嘉宾——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国宝级演员,没想到节目连“于阿姨”也请来了。

节目中于佩尔与主持人屹芝之间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屹:我感觉您不希望人们定义或者解读您。

于:他们有这么做的自由……以他们的方式,而不是我给他们的,我不会给任何人一个模板。

这些句子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意义。但对于这档节目来说,就像“不止于她”这个名字一样,嘉宾们远不止你所看到的,或者你想象的那样,包括这期的于佩尔,以及前几期的何超莲、余秀华等。也让不怎么看综艺的我点开了《不止于她》这档节目。

“这是一份工作,一个游戏,但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于佩尔是我喜欢的一位法国演员,节目中介绍她为“文艺片女王”,个人觉得还是有失偏颇。因为在于佩尔的作品列表里,很多作品在欧洲那个影视圈里,都属于商业片性质的了,比如极负盛名的《她》,欧洲同行就认为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且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比较模糊。

就像她本人在节目里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喜欢的电影类型,只喜欢好电影,电影之间没有区别,但“差电影和好电影之间是有界限的”。

看过不少阿姨的访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电影和角色,但想要了解于佩尔本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至少圈子里是这样认为的。法国人的随性和自由,而且远离媒体的特点,让于佩尔本人对于大众来说,是“薛定谔”一般的存在:我们既熟悉她(的作品),也对她(本人)感到陌生。

所以我觉得《不止于她》还是蛮厉害的,至少30多分钟的访谈节目,对于阿姨个人生活方面的呈现,比我之前看过访谈内容加起来还要多。

当然这也是节目特色,对明星嘉宾的采访,而专注她们光环之外的故事。

对于佩尔的采访目的,节目开篇讲得很清楚。其一是作为两届戛纳影后,如此功成名就的演员,按理说应该利用其身份和地位,去从事更多的事情,但于佩尔并没有,所以就好奇。(当然,这些也是影迷们关注的话题)。

其二于佩尔演过太多电影,而且饰演过不少极端、疯狂的角色,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驭这样的角色?

对于第一个问题,于佩尔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一名“演员”而已,做好本职工作。访谈中于阿姨用“自我,但不自私”来形容自己:“你可以在意自己或对自己感兴趣,同时仍然对这个世界保持兴趣”。

于佩尔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对于演员的热情,让她保持了对这份行业的专注,更有着足够的热情:“喜欢拍新的电影,与新的导演合作,拍电影就像一场自我的心灵旅行,也是在导演所创建的思维宇宙和想象中旅行。”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本期节目的亮点。于佩尔分享了自己如何驾驭这些疯狂角色的秘诀,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但与角色保持着距离:

“但更像是把自己租给了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我和银幕上这些角色没有任何关系,我不属于她们,她们只是租赁了我。”

果然,于阿姨“演员和角色是租赁关系”这个金句,又成了互联网上的热议话题。

这大概就是《不止于她》的特色,能够在访谈和对话中,找到一个或几个亮点,而这些亮点会激发大众讨论,而最终目的,则是能发现一些明星嘉宾光环之外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不为人知的她们,或者说,真实的她们。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审视前几期节目,同样会发现其内涵所在。

何超莲的一句“家里有钱是原罪”引发争议,但当你深入节目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就会发现,人家其实要表达的是,豪门家族的身份固然很好,但其实对她来说是双刃剑,也有利弊的。大众总觉得她是赌王千金,生活富足,但何超莲表示“钱都是家里的”,却在事业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何超莲随后补充道,女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虽然大家总说我的事业很小,但那也是我的一个东西,没有大小之分。”

在节目里,何超莲抛去了豪门千金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漩涡中努力站稳脚跟的小人物,与普通女孩无异。

而余秀华的访谈里,让这个写出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女诗人更加立体。虽然话语间她依然会是那个保持愤怒、混不吝,对外界时刻警惕并抱持悲观的女诗人,但是看过以后才觉知,走出舆论的尘嚣之后,在她看似“疯癫”、“无畏”的外表之下,其实藏着一颗柔软、自在而平实的心灵。

“生活从来就不是为了诗歌服务,如果我不写诗,我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甚至会更加地痛苦和孤独。人本性本孤独,我觉得我很孤独,但是我也很自由。”

自由,真实,其实是《不止于她》这档女性访谈节目的主题,但如何找到挖掘到这样的信息呢,就要看方式方法了?

“银幕是有边界的,但思想是没有边界的”。

和以往访谈节目有点不一样的是,《不止于她》将拍摄地点从室内搬到了室外,没有刻意写就的剧本和台词,只是女人之间的侃侃而谈。

整个节目,是以“嘉宾的真实生活”为背景,“聊天式”的温馨对话为方式,以及“女性”作为关键词。

这样做的初衷,是因为该节目的宗旨就是要展现嘉宾最真实的一面。

这些光环之下的明星们,我们之所以了解她们,大多是通过他们的职业和身份。而工作需要的是职业化的表演,工作之余才会真正要面对自己。人最难的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之间转换。明星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节目首先就是将镜头对准嘉宾工作之余的状态,从这里寻找她们最真实的一面。

于佩尔这期,主持人就跟着于佩尔的脚步,很多时间就在法国喧嚣的街头漫步,沿途之中,两个女人从生活谈到了家庭,她们彼此分享喜欢的电影,分享于佩尔最喜欢的一场戏,讨论法国与美国电影的区别,探讨电影行业的未来。

最后在街边于佩尔最喜欢的一间花店,屹芝接受了对方的一束鲜花,为这场名义上的访谈,实际上的聊天,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何超莲那期,她们一起去到了何超莲幼时时常光顾的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冰室,和主持人屹芝分享了记忆中的红豆冰,并说道了小时候都是求着小伙伴分享自己一点零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自己爸爸是做什么的,就特别骄傲。

脱离了大银幕回到生活中的于佩尔就是普通人,她在这里彻底对主持人敞开心扉。而何超莲也是如此,借着年少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关于亲情最初的美好的回忆,让观众认识到赌王的千金的童年也跟我们老百姓别无二致。

可见,通过这样的背景环境,节目从中能够挖掘出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最真实的。

其次,比起传统访谈节目,主持人屹芝的能动性也起到很大作用。

访谈类节目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两个不怎么熟悉的人一起对话。在尬聊与亲密之间的化学反应里,观众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开场屹芝在图书馆的对谈过程中,于佩尔说回答问题要尽可能地“严谨”,让主持人察觉,这样的对话是否让嘉宾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从而改变了方式和方法,从于佩尔的日常生活喜好乃至周边人入手。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阿姨儿子洛伦佐的访谈插曲。

在儿子眼中,母亲的光环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一些压力,但更多还是积极的一面,比如当女友知道自己母亲是谁后的趣事,这些日常话题的分享,顿时让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也更容易让对方对你敞开心扉。

儿子洛伦佐说,母亲,可能是她(演过的)最好的“角色”。

看完这期节目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更像是纪录片,主持人则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带着观众去了解明星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陪伴式的、治愈 温柔的聊天风格,也是激发嘉宾们日常真实一面的元素之一。

通过生活中的日常和美好的回忆,寻找嘉宾卸下职业装束之后的真实状态;而温馨的对话方式,是发现这些“真实”的途径。最后必需的一条,则是性别对等的交谈条件,更容易让人卸下防备,就像以前人们常说的那句“只有女人才最懂女人”一样。

女性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生活的感悟,是与生俱来的敏感。

★于佩尔说自己就是个演员,要“保持自我,保持我一直拥有个性”,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是那个从巴黎郊区出来,“简单且平凡的女人”(儿子语)。而她的演艺生涯,则离不开勇气与自由,我不是个冒险者,但如果向往自由,有的时候超越自己的极限也是件好事。

★何超莲现在独自在内地发展,拥有自己的事业,感觉还不错,生活比较自在。延续家族的传奇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个噩梦”,“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一点点小事我都会满足。”

★余秀华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命中注定”,无论你觉得自己再如何强大,最终也是沧海一粟,只能平凡地接受和承担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可见,无论是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罢,自己被他人了解,大多数是通过工作或者外在表现,但这些只是片面的,比如“文艺片女王”于佩尔,“赌王的女儿”何超莲,“愤怒的诗人”余秀华,“前世界冠军”邓亚萍……

其实他们内心里,何尝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所了解呢?因为被人理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止于她》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些光环之下的明星,他们也就是另一个我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