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1000字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1000字

《四万万顾客》是一本由[美] 卡尔·克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一):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中国人

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两遍,合上最后一页,遐想连篇。

今天,当身在北京的赵小姐躺在自己家的床上在手机淘宝上轻轻一点,就下单了一瓶产自英国的洗发水(虽然也有可能被骗,洗发水其实是中国制造的)。这是卡尔·克劳想不到的便捷和快速。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家里有着美国的化妆品、日本的洗手液、韩国的面膜以及法国的香水。

但这一切,其实源于一百年前,当外国人刚刚开始把货物卖给四万万中国人,让赵小姐的奶奶第一次用了一盒洋货香粉。

感谢卡尔·克劳用自己的笔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得以透过百年前“古人”的视角,看那时的外国人,是怎么绞尽脑汁,让中国人心甘情愿掏钱。也看那时的中国人,古板而可爱,既想尝试新事物,又怕别人骗钱。

百年弹指一挥间,有些事变了,有些事没变,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本书,你看到了那些可爱的老外,可爱的中国人,以及,可爱的世界。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二):一本民国的生意案例的百科全书

《四万万顾客》这本书的作者叫卡尔.克劳。民国时期他在中国做了二十年的生意,一提到民国,我们想到的要么是风云变幻的政局,要么是才子佳人的传说。 但关于民国的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又是怎么做生意的,我们了解的其实并不多。克劳的这本书是当时的人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我们读一读。 克劳发现民国时期的中国商店有种很常见的现象,店员总比顾客多,而且店员闲着没事做的比忙里忙外的人还要多。克劳一开始也纳闷中国的商店老板为什么要雇佣这么多闲人呢。这不是白白的浪费钱吗?后来才知道,这里面大有门道。商店老板在雇佣店员的时候最看重的并不是店员的资质,也不是为了给店里增添人手,而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商店老板会仔细考虑附近的街坊,一旦他发现附近有户人家人丁兴旺,但是重来不到自己开的店里来买东西。他就会找个机会在这户人家找个小年轻,招进店里来。这个年轻人来店里干活也不用多勤快。可是,自从他来这家店上班了,他的亲戚就都来这家店里买东西,要是他们家还有人在竞争对手那买东西,那老板就会跟这个小青年嘀咕几句,让他回家好好跟家里人说说。所以商店老板招工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充一块社会网络,用一个新店员的成本换来一大家子人的生意,这当然是非常划算的。社会网络是理解民国时期的一个关键词。这不仅能解释民国时期商店老板怎么招工,还能解释当时的办公室文化。在民国可能是因为办公室的工作来之不易,同事之间会更加的谨慎。他们会自动形成泾渭分明的分工,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他们只做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其他的的就留给同事。这样谁都不会抢谁的饭碗,大家相安无事一起赚钱。 在那个时代商业社会不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竞技场,而是一张相互扶持相互拉扯的安全网。这张网存在的目的是托住更多的人,让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去。那些为了生活而辛苦支撑的人,彼此之间有最基本的同情和理解。因此更倾向于维持共存的关系。现代社会崇尚的竞争精神还有没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三):四万万顾客

在一个环境里呆的久了,对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会熟悉起来,一旦熟悉,便熟视无睹,周遭的一切便也如吃饭、呼吸一样,变得毫无新意、似乎可有可无了。所以中国人看中国事,或者说不管是哪儿的人看他那儿的事,都很难会看出什么新鲜离奇的东西来。因此那些被当时的人过惯了的生活,便因为它们看起来太过稀松平常,平常得近乎天经地义,也就很难被当做有价值的事情被记录下来。

而被记录下来的,便是许许多多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规的东西,但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还是常态的,非常只是其中非常少的一点。这个世界又是变化着的,常与非常也是动态变化着的。记录下来的属于过去的非常的事情,在如今便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那些未被记录下来在当时平平常常的东西,却已经不会被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了。

也只有通过外来者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些稀松平常事情的特别之处。文明的冲突可以碰撞出事故,也能碰撞出火花。四万万顾客的年代,是中西文明猛烈碰撞的年代,而克劳记录的这些人这些事,无疑是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它把一个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其中些许难解却有些可爱的东西,展现给了当时的和后来的西方人,也把与如今相比,或相似或变化了的过去,展现给了现在的我们。

其实遥远的陌生的东方,并不如何的神秘、如何的落后,那里同样有着一种强大的文明,他们的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逻辑、生存智慧,同样热爱着生活,同样用好奇而审慎的目光打量着遥远的西方。其实过去的时代,也并不如何的压抑,如何的悲愤,那时候的人同样有着喜怒哀乐,同样有着大欢喜和小确幸,同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同样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过去的世界不只是黑白灰,其实那时与如今一样,也是五彩缤纷的。

四万万顾客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是四万万顾客的后裔。过去与现在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它们是紧紧相连的。先辈与后裔更是同属一个族群,先辈的音容笑貌不时还会在后裔们的脸上闪现。所以看了克劳这个外国佬,也是中国通的记录之后,便会懂的人自然懂一样,出现些心领神会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一些刻板的印象,也可以让一些干巴巴的形象丰满,甚或让人能够以更加宽大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现下的世界。

这便是书籍的力量之一,它超越了声像影音,把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世界定格下来,保存在人类记忆宝库里,让不管身处何时何处的人,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可能向何处去,知道渺小的自己并不简单,也并不孤单,自己所经历的,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是许许多多过往的人和事的凝结。而这种凝结并未终结,还将永远继续。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四):评《四万万顾客》前言的译文

1926年,日后成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任期最长驻华通讯员的美国资深记者哈雷特•阿班初到上海,他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沿着黄浦江溯流而上,第一次从舷窗凝视这座城市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美国某知名口香糖品牌的硕大广告牌——他觉得,这同沿着哈得孙河(Hudson River)航行也没多大区别。所幸,阿班克服了最初的失望情绪,坚持工作,最终成为外国驻华记者团的老前辈。

以上是《四万万顾客》2022版的译文,还是挺流畅的,但是不准确的地方也挺多。

① 他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相应的原文是it was a distinct letdown。letdown对应“失望之情”,译者没翻错。那distinct如何对应“油然而生”呢?后者表示自然而然的,前者表示clear,、easily perceived by the senses之类的意思,也就是“明显”。

② 映入眼帘的却是美国某知名口香糖品牌的硕大广告牌。

原文为all he could see were massive advertising hoardings for a famous brand of American chewing gum。“映入眼帘的”表示哈雷特•阿班“看见的”,但是原文all he could see were表示"他看见的全是”,两者的范围完全不一样。all he could see were可以译作常见的“弥望的是”。

③ 他觉得,这同沿着哈得孙河(Hudson River)航行也没多大区别。

“没多大区别”是多大区别呢?原文为he felt he might just as well have saided up the Hudson,表示他要是沿哈得孙河溯流而上的话,结果同样会令人不快。译文里为啥会出现“同样会令人不快”呢?因为原文的might just as well就是这个意思( A phrase used to discuss a hypothetical alternative that would have had results just as negative or unpleasant as what actually happened. https://idioms.thefreedictionary.com/might+just+as+well)。

④ 最终成为外国驻华记者团的老前辈。

这句译文漏译了原文的Old China(旧中国):become one of the doyens of old China foreign press corps。

另外,译者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证一下“美国某知名口香糖品牌”到底是哪个品牌。

吐血者 血泊中 2022年4月15日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五):一个外国广告主,在民国的“田野”调查。

提到“广告”,大多数人会想到“广而告之”,产品宣传,广告版面,产品人群调研,目标群体喜好,打动人心的广告词,为客户着想,以及一幅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海报…等等。

看完《四万万顾客》,卡尔·克劳几乎就在做这样的事,而只是他所处的时代在民国。

卡尔·克劳本从事多年记者工作,机缘巧合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开设一家广告公司。期间,不仅达成了许多产品的宣传和售卖,同时他扎根于中国,研究中国习俗,中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等,并在街头流连,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并将获得的信息整理,同其他的国家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慢慢的,他便成了一个“中国通”,为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做咨询顾问,也为许多的中国人,提供许多国外的不一样。

或者说,卡尔·克劳,更像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中国和国外的连接。

有趣的是,这本书,他并不枯燥,卡尔·克劳讲述的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名词,更多的是,他对中国人和文化的细致观察,并且涉及的方面还非常之多。

关于旗袍是怎么来的,它和中国小姐的腿有着什么关系?

关于“中医”,外国人是怎么看待的,带给他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中国人的饮食,作为一名外国人,不仅无比习惯,他还说“倘若能确保余生只吃中国菜,我就会觉得未来一片美好。”,可他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关于皮蛋,他还找寻了它的历史,外国人如何评价它,以及他在中国为何会有。

关于他想推荐让中国人更加健康,“每天一个苹果”“听装牛奶”这样的外来产品,最终又是如何落地的。

等等。

卡尔·克劳都有在书里详谈这样的过程,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虽然,有些会有着他的主观,不过,当你从他的角度回望民国,回望那时的中国人,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感受和惊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