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抑郁症》读后感100字

《抑郁症》读后感100字

《抑郁症》是一本由(英国)玛丽·简·塔基 / (英国)简·斯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抑郁症》读后感(一):摘抄

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情低落、快感缺失,严重的甚至想要伤害自己、自杀。

抑郁症就像心灵上的一场感冒,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愈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都有超过5%的人可能会罹患抑郁症,大约有15%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经历抑郁。一般而言,一次抑郁发作会持续4~8个月,但复发是很常见的,大约50%的抑郁症病例会在5年之内至少再发作一次。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报告称,在经历过抑郁发作的人之中,只有25%的人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终生疾病,这使得我们开始尝试复制用于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系统医疗服务。

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来说,锻炼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可能最为有益。但是,有些严重抑郁的个体参加锻炼之后会感到更加沮丧,或者在参与锻炼项目时,总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而感到内疚,对他们而言,锻炼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抑郁症》读后感(二):写个书评吧

写个书评吧,虽然看了2/3,但是抑郁症患者我觉得不能推荐这本书,像我无症状二十年了看到深处,还是会回想起当时的症状,我觉得对病情不好。

目前是读到85页左右,讲述病人希望采取什么方式治疗的问题。

我当时生病的时候,和书中讲述的还觉得自己可以振作的那些病人完全不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正常了。当时14岁,算是无忧无虑的优等生,因为害怕早恋害怕考不上高中分流进中专,导致生病。病理表现就是情绪低落,不高兴,什么都无法让我高兴,但还好还能复习考试,中考很好的成绩,这都不重要了。后来还是休学一年,看病去了。

当时就是电击我都会去试,所以认知行为疗法、吃药,都试过了,和病友们开开心心相处了半年,病情没有改善,只有药的副作用,手发抖写字歪歪扭扭的啥的。最后快过年了了,一位退休的聘任医生给的建议,吃百忧解,大逆转。之前的主治医生认为我是恐惧症,我怕考不上高中嘛。但其实是典型的抑郁症。但是无论如何,从认知疗法里获得的知识和偏见纠正手段(暂且这么叫它)是受用一生的。我至今和主治医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另外,悼念前几年去世的老医生,你拯救了我的心灵,R.I.P.,永远感激。

另外,看到一些豆友的书评,还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抑郁只是心理现象,其实它,就,是,病,有明显的物理上身体上的不正常,本质上和平常的感冒、咳嗽的确是一样的,它的病理表现是影响行动,虽然照X光照不出阴影,验血也验不出阴阳,但相信终有一天,会和细菌、病毒这些我们现在看的见的东西一样,曝光在实验室里。

《抑郁症》读后感(三):看,这是我的那条黑狗

自从抑郁症被丘吉尔比喻为黑狗之后,“黑狗”这个词眼逐渐的走进千家万户的认知概念之中。

牛津通识这本《抑郁症》出版于2021年,其基本也囊括了最新对于抑郁症的数据,模型,治疗,态度的内容。这并不是一本工具书,它并不会教你怎么识别抑郁症,怎么治疗抑郁症。甚至在业内也存在着不相上下的分歧与讨论。但这并不阻碍我们通过阅读此书得倒一个系统的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如果时间够的话,我还是建议读书,至于互联网的碎片化的科普,也挺好,但于我来讲总显的有点生硬。

今年发生了一些事,去医院精神科做了关于抑郁症的检查,在看回顾抑郁症历史的时候,我脑海中也浮现起了一些我当时接受检查的项目。验血:我想到了激素与一些神经递质的研究介绍。脑电波:我想到了关于人脑结构和《飞跃疯人院》的探讨。做测试题:想到了临床心理学的介绍。然后医生开了理疗,开了药,一个通过物理治疗,一个通过化学治疗。不过我都没有轻易去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副作用,并对身体的伤害不可逆。所以我选择了心理治疗,书中也对用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也做了简单的说明。所以看的时候多少有点感悟。

个人比较关心关于病耻感的讨论,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但我个人没有多少。直面自己暂时的脆弱也是直面自己的一部分。无知,偏见和社会歧视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越来越多我发现现代社会人大多会陷入一种怀疑主义,所以总是会否定,质疑,会一而再再二三的思考。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一种绝对的真理。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疾病不等人。

抑郁症并不是一场感冒,它虽然同感冒一样常见,但对人产生的痛苦,不亚于癌症。

但是就是这简短的历史,总能让我感到人类的进步,努力与人道主义的光辉。

《抑郁症》读后感(四):《抑郁症》个人杂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如果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具体方向的深度远远不够,但这类书的目的本身就不在于单个研究方向的深度,而在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抑郁症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可以从社会、心理、经济、文化、生物、科技等多角度展开跨学科研究,我至少从这本书看到了或者自己得到了几个简单思考点:(1)国家层面从经济角度考虑应该开展“心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抑郁症带来的经济损失;(2)如何从文化角度诠释不同文化下抑郁症的差异,能否从文化层面改善生存环境降低抑郁症的患病率;(3)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人类是否能够快速适应或者说科技快速发展是否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抑或是幸福感缺失能否在现代社会得到合理缓解或解决;(4)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抑郁症的新手段,抑郁症研究者应适当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尤其是最新前沿技术,以结合研究抑郁症;(5)跨学科研究是加深人类对事物了解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里面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更为重要,站在更高层面或者说是哲学层面看问题十分关键;(6)本书所涉及到不同学科关于抑郁症的科学问题甚多,不知道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有多少支持项目,国内学校抑郁症相关研究人员在跨国、跨学校、跨学部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7)从本书的描述角度来看,国内似乎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至少从本书中看不到国内这方面研究成果,可能是本书中本身最新研究成果过少,或者是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时间过短,还可能是因为我是外行不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话语权的构建是在这个领域目前来看是不足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写书本身就是构建话语权。目前不足也是情有可原,国内科研人员在将来的研究中也应当从这个方面进行思考。(8)人身处于自然环境中,也身处于社会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深受人的影响,复杂性不可言喻;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从单一变量研究开始,最终得到事物的规律;人所处的环境过于复杂,研究也甚难。多角度开展研究自然重要,多角度分析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

上述仅仅是自己看完此书胡乱思考的一些点,看书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仅此记录而已。

《抑郁症》读后感(五):你抑郁了吗?

说实话,我挺介意自己那段抑郁的生活的。

毕业以后遇见的第一位,也是极其糟糕的领导。这段工作四五年后,我再回过头来看,确实能瞧出领导的能力极差。公司里有两个部门,干着同样的事情,我们部门整日加班,为的是几万块的小账在那儿仔细算,晚上还得把手机充满电,不小心来一则电话,那就又是一次惊心的对接。那个部门是几百万的账目,却每天到点下班。我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工作抑郁”。

当时的明显症状是,晚上睡不着,白天仍旧精力十足,而这精力是用来解决焦虑的。早间不吃饭,午间在食堂点了一碗分量十足的面,也只能吃下一口,晚间就倚靠酒精强迫自己入睡。两三个月下来,掉了二十多斤肉。因为我本身是偏胖的,因而整体上并非骨瘦如柴,但也面目全非了。

工作环境当中的压力催生出来的“抑郁”,让我在辞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恢复过来。家人不知道这个情况,前女友也自然不知道(这我抑郁时,她与我分手了)。同学、朋友更加不清楚了。狂妄地说,我自己是凭借自己的力气一口一口爬上来的。但如果我自己现在受到什么刺激,在心里仍旧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反馈。

译林出版社《抑郁症》这本小书,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它在内容上有很强烈的学术性(枯燥且难读),但对于一本专业介绍抑郁症的书,它已经做到足够通俗,足够全面,足够准确。对比之前的经历,我还特地在书中一段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的内容中,对应自己的情况,发现“工作抑郁”那段时间里,我自身的情况,十条有十条是准的。

就像我说的,一个人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的情绪和倾向,往往身边人也无法察觉,他自己并不会主动诉说,甚至会刻意隐瞒。抑郁症这样的隐形病症,如果自己不说,那就没法子了。而这本书基本且准确地介绍了抑郁症的发展,研究情况,(目前的)患病原因,还有治疗措施和预防策略。这些甚至是以追根溯源的方法,相对详实地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读完《抑郁症》这本书,读者会对抑郁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里面的一些描述,甚至能从饮食、身体状况等方面,察觉到自己身边重要的人是否不小心有了抑郁倾向。

这样的书面世开来,在我看来,是对抑郁症(倾向)患者的一大幸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