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脂肪》读后感锦集

《脂肪》读后感锦集

《脂肪》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托弗·E.福思 / [澳]艾莉森·利奇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脂肪》读后感(一):重新认识“脂肪”

脂肪是什么?是肚子上的呼啦圈;脂肪是炒菜上冰箱里剩菜上面的哪些东西;脂肪是去健身房的动力;脂肪是丰乳肥臀;脂肪是生命和生育能力的象征。是的,对于脂肪我们总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也是《脂肪》这本书要讲述的内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脂肪》一书,作者克带领我们从脂肪的文化与物质性,来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脂肪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朋友。脂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色彩:关于宗教,亦或是关于味蕾,或者是“巫术”;自信亦或者脂肪也给我带来烦恼:脂肪过多带来焦虑、忧郁、厌恶等等。

书籍八个章节,在逼着眼中是两个部分,1-4章写脂肪站得有点高,介绍脂肪的物质性和文化性。(普通人需似乎要仰着头才能看清楚书中在说什么,后面的部分就是一种回归,和生活很贴切。)后面的部分是介绍:厌食症、丰胸、穿衣服、减肥真人秀。

《脂肪》读后感(二):文化人类学论文集

本书探讨了作为物质的脂肪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变迁。脂肪是如何与油腻、疾病、懒惰、好色等污名捆绑于一体的?“肥胖恐惧”又怎样缔造出现代的减肥产业帝国? 第一部分关于橄榄油对古代人类生存发展意义的阐述还是很有意思的,从物理特性出发,完美展示了人类学那种博物学者般的气质。

因为易吸收易渗透,所以可以做香水油膏调味料;因为润滑性可燃性高,足以点缀鱼水之欢(哪里不对);清洁能力优秀,每天喝半杯,便秘远离我……而在文化符号方面,橄榄油还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灵媒,具有交感灵性,从巫术到宗教仪式都少不了。 随后的第二部分讲解了脂肪的负面文化特质:油性(腐败)、柔性(软弱)、钝觉性(愚蠢)。经由想象序列,刻板印象便迁移到人身上:过度能量使人堕落衰败;女性体脂率高,所以软弱无力;脂肪隔绝感知,使人行动迟缓,意识愚钝。总之“对脂肪的负面论调在历史中不断地绑定、叠加、发酵,逐渐发展成现代西方主流文化中的脂肪厌恶和恐惧肥胖的心理”。 但可惜的是,毕竟是论文集,一二部分的逻辑衔接就不够顺畅:如果脂肪的文化意义兼具神性与堕落性,这种分化是否源自内部分类,比方说植物性脂肪和动物性脂肪之间的差异?人们会认为猪油牛油有灵性吗?会认为橄榄油或牛油果象征愚钝堕落吗? 第三部分的论述核心是脂肪如何推动现代社会的技术革新与商业发展。在生物医疗技术领域,脂肪这一看似与“健康”和“美”势不两立的存在实际上却推动了整形美容技术的发展(脂肪填充),也开拓了生物技术的前景(脂肪干细胞)。然而,在消费文化领域,商业与媒体仍在不断塑造脂肪恐惧,以此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

《脂肪》读后感(三):打不赢的战争:脂肪

《脂肪:文化与物质性》——这真的是一本很难卒读的书,处处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论述,完全打破了新知文库的基调;当然,轻松科普的痕迹还是存在的。

尽管在现代社会,脂肪已经变幻出了怠惰、憎恶、贪乐、黏滑和油腻的意象。如此丑化,我们依然没有决心和毅力,打赢与脂肪的战争。

脱口秀明星奥普拉体重达到最高点96公斤,后来减掉了30公斤,为了庆祝这份成功,她特意穿了一条紧身牛仔裤,拉着一辆红色手推车登上脱口秀舞台。没有选择30公斤的面粉或者砖头,而是装满30公斤从动物身上切下来的脂肪和肥肉,大大小小脂肪块甚至还维持着刚切下来的形状,污秽、湿乎乎的一大坨。

然而以后她体重迅速反弹,不得不发起第二场、第三场、笫N场体重战争,上下幅度30公斤。

即使拥有巨额财富也无济于事。根据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奥普拉身价高达30亿美元,她拥有美国最好的厨师和私人教练,却仍旧深陷减肥的泥潭。

奥普拉屡战屡败的体重战争,是现代人困境的隐喻:一个人的肉体超重,往往意味着他在精神上也陷入了某种困境。

脂肪被现代社会污名化,定格的负面指向,相反促使生成了一帮厌食症人,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脂肪恐惧已经深深扎下了根。厌食症人,在触碰食物时都会显得极端痛苦,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捏着餐具的边缘,以使食物离自己尽量远,捏住自己的鼻子甚至捂上脸,以免闻到烹调的味道。

从农耕时代至今,我们都希望拥有肥美丰沃的土地,却极度害怕自身躯体的丰满——贪婪鱼与熊掌兼得。

适度,这个度,怎么掌控?

《脂肪》读后感(四):脂肪:他者兼盟友

“春日不减肥,夏日徒伤悲。”减的“肥”即是脂肪。虽然以瘦为美得有个限度,但提到脂肪,往往伴有负面联想。走样的身材、不堪负荷衍生的病症,以及懒惰、迟钝、缺乏自制力的成见……至于动物脂肪化作舌尖上的美味,也被芝士、雪花、霜降这样似是而非的词巧妙替代了。

偏偏有人对赤裸裸的“脂肪”一词穷根究底。《脂肪:文化与物质性》一书的两位编者试图为脂肪正名:面目可憎的不是脂肪的物质性,而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文化观。

曾几何时,人们也向往过脂肪,譬如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点闪着诱人光芒的油水,恨不能用米饭刮干净。而今越来越多人工饲养的肉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对食物的评价却往往是“没有猪肉味”这类古怪的抱怨。一盘徒有其表的猪肉,较之记忆中简单烹调的美味究竟差了点什么?恐怕得从天然的脂肪香气找答案:“猪肠道相关氨基酸的微生物转化作用中产生出的对位甲酚和异戊酸造成的”。它“既是失而复得的旧事物,又是创新的新产物”,让我们倍感亲切,又日益精贵难得,或可暂时抛却增重的忧虑大快朵颐。

得享受时且享受,否则,不定何时、何人会假文化之手,消灭我们共知的脂肪物质性,也可能我们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比如,近年深受营养学家推崇的橄榄油,它在产地(如巴勒斯坦)是万用油不假,但当我们为“特级初榨”一掷千金的时候,不光是在为健康买单,其中有意无意地囊括了对战火纷飞的土地的怜悯。专家抛出的概念无法欺骗当地人的味蕾,他们真正喜爱的还是亲手制作的浓稠、暗绿、扑鼻脂肪香气的橄榄油。更典型的例子是利用脂肪所引起的厌恶情绪,宣传减肥产品。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减肥前后的对比照更有煽动性了,尤其是在反差巨大的时候,难怪一个号称只吃某品牌三明治减肥成功的胖子竟占据十年代言人之席,直到人们对他的体重反复习以为常。

相比之下,我们更乐见脂肪文化性的另一面。博伊斯赫赫有名的脂肪艺术品姑且不论(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它是一种审美,如同杜尚的小便池),脂肪干细胞的医学前景令人振奋。若能从这些便于抽取、主观也想摆脱少许的脂肪中,找到对抗疑难病症的钥匙,真是大大的福音了。

正因脂肪不单纯是脂肪,连给它客观归个类都很难——它不能视为身体的废弃物,又对它爱不起来——我们更应理性看待它。只要不是《被困住的身体》一章中穿什么衣服都引人侧目的过度肥胖者,大可不必被成见影响,去苛求自己的体重、以貌取人、轻视脂肪。

作者认为,厌食症患者的过激反应主要不是针对长胖的担忧,而是视厌食症为他者、为盟友。其实,脂肪才是我们的他者兼盟友。我们爱它带来的欢愉,恨它不可掌控,相爱相杀若许年,何尝能真与之诀别!

——丁酉年读《脂肪:文化与物质性》

《脂肪》读后感(五):脂肪的科普,还是不敢胖

脂肪一直都是个内涵丰富的词,从一方便讲,脂肪是好的,它构成人体的组织,有调节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脂肪也是坏的。一听到脂肪这个词人们马上会想到臃肿的身材,不健康的饮食以及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此外,肥胖的身体还暗示了懒惰,好色,贪吃等不良的品质。

从化学成分上来说,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甘油的结构是稳定的,而脂肪酸的数目和种类决定了脂肪的类型。

其实原本人们对脂肪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中性和正面的,但在今天西方文化的主流里脂肪。特别是脂肪过剩的状态,肥胖却几乎总是遭到人们的摒弃和厌恶。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脂肪的油性,柔性和钝觉性这三种属性转变了人们对脂肪的看法。

油性就是在触觉上给人的一种油腻的质感。

过度肥胖的女性比不那么胖的人生育力要低。

由此脂肪就喝不遇产生了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土壤变得肥沃的物质,同时也通常是腐坏物和粪便的让人反感的东西。由此脂肪就和腐败产生了联系。

总的来说,一方面脂肪的油性有助于解释农场农业的丰产,而另一方面在脂肪过度丰富的情况下,脂肪的游戏又会带来不愈合,腐烂变质等负面的结果。也就是说脂肪量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脂肪认识的志的变化。人们对脂肪的这种认识观穿的至少整个中世纪,并一直保留在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当中。

脂肪的柔性,也就是一种柔软的感觉。在各种文化中不同程度的丰满,也都被看成健康,年轻,富有活力的象征,但脂肪的柔性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触觉感受上,而是和女性的柔性气候和地域的柔性的形成的类比关系。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加丰满,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更加被动和顺从。《圣经》里也说女人是败坏的根源。由此脂肪借由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获得了被动屈从品质败坏的含义。气候和地域能够塑造人的身体和性格。

在古典文学中,柔软松垮的赘肉,肥胖的躯体,被描述成生理和精神上的软弱,无法在外界刺激与内在欲望面前保持坚实和强硬的姿态,就好像胖人的精神活动也会因为他的肉体的柔软而变得容易屈从。也正是因为如此,肥胖的个体总是被看做一种驯良的类似家畜的渺小的生命形态。柏拉图就说过一种懒惰。软弱而且肥胖的动物,总会被另一种充分拥有勇气与力量的动物所践踏,这是完全恰当的。也就是说,肥胖意味着软弱可欺。

顿觉性,就是感觉迟钝的特性。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脂肪被看成是一种的扰乱人的感知与思考的迟钝无知的物质。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许多被驯养的动物因为饮食和行动被控制而变肥,并表现出呆滞的特征,肚子大的动物通常比肚子小的动物更笨。基于这些看起来相当合理的推论,脂肪的钝觉性。不费吹灰之力就扩展到了胖人的性格方面,肥胖的人也因此被赋予了迟钝,愚笨和驰缓的形象。在西伯来文化中,脂肪被看成是头脑迟缓或愚笨,麻木无情的同义词。只有这个词更是被引申出了傲慢,自私和破产的含义。

这种论调与脂肪对身体形态和健康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一起,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里脂肪厌恶和肥胖恐惧的原因。

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人们总是习惯通过一个人的胖瘦去推断他的道德品质。在美国,肥胖代表了耻辱,羞愧和内纠,而且这种偏见针对女性表现得尤为严重。具体来说就是肥胖的女性会被认为比一般人智力低,懒惰,自制力差,道德上有缺陷,而且会被认为是对标准女性美和女性身材的一种冒犯。除此之外,人们还会把肥胖女性身上多余的脂肪跟对性和权利的贪得无厌联系到一起。而对于肥胖的女性而言,他们不但会在公众场合觉得不自在,升至去商场买件衣服,他们都要到最角落的货架上才能找到合适的尺码。基于这些明的或暗的歧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减肥会在女性中那么流行,而且患有厌食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人们认为减肥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外貌,健康和社交状况,还能直接改善他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

肥胖厌恶的与日俱增,还制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那就是全球各地的电视电影,互联网,自媒体都开始做,终于利用观众对肥胖形象的厌恶,把减肥当做吸引关注的卖点。

当社会文化对脂肪和肥胖的厌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厌食症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就顺理成章了。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那么多对肥胖的负面观点。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碰撞,对肥胖的抵制在今天的中国也越演越烈。随着许多亚洲国家变得西化,被灌输高大苗条和纤瘦的西方审美标准,一种事实上如海啸般的饮食失调已经将亚洲国家淹没。

脂肪在艺术中的应用:美国流行者一种用脂肪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黄油雕塑,也就是一种用大量冷冻油脂进行雕刻的行为。有人说黄油雕塑很符合美国的气质,很肥,很浪费。也有人说黄油雕塑历史的演化就是美国文化衰落的象征,因为他们觉得用黄油雕刻的对象从歌剧里的人物变成当红的明星,本身就是文化退步的一种表现。织纺意味着什么?脂肪处于什么地位,必须要取决于它存在于什么范围当中,脂肪是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但借由艺术创作,他通过脂肪本身的性质,脂肪所购成艺术品得形式以及用脂肪创作艺术品的创意,刺激了人们脑海中的多种想象,脂肪从毫无价值的垃圾变成了富有价值的艺术品。

脂肪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脂肪移植技术和脂肪干细胞技术。

脂肪移植技术指的是把脂肪从肚子,大腿,臀部和后背等富含脂肪的地方转移到自己身上,其他需要脂肪填充的地方。被广泛应用到了自体脂肪丰胸,自体脂肪面部填充等整形美容领域当中。

脂肪干细胞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能分化成骨骼,软骨,肌肉,神经细胞等多种属组织。目前脂肪干细胞在肌萎缩硬化,多发性硬化,腰椎间盘突出,变心肌梗死等疾病及抗衰老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还很有可能成为攻克各种缺血性疾病的关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