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100字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100字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是一本由Elena Ferrante著作,Europa Editio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1.99,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一):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

Elena离开了,现在的她拥有高学历的背景、身为大学教授的丈夫、装饰典雅的高级公寓、一本国内外知名的畅销书。Lila在经历过失败婚姻的折磨、逃离、加工厂繁重工作的压榨等等最终又回到了那不勒斯,故事过半,感觉Lila 终究逃不出这里。但人生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它并不介怀你身处何地、也不在乎你学历如何,它要的是你的心。Elena 看似注定摆脱了原生家庭,但实际上每天面对的就是毫无共同话题的丈夫、完全束手无策的孩子、以及自己渺茫的梦想,不知何去何从,想改变,但改什么、改成什么呢,不知道,所以多洛伦萨如何,那不勒斯又如何,日复一日,终究是自己讨厌的原生家庭生活的重复。至于Lila,这个谜一样的女子,她想干什么,不知道。说要离开stefono的是她,在ste落魄时资助的也是她;说要远离Michelle的是她,回来拿着高薪为她工作的也是她。她的心那不勒斯永远也猜不透,永远也抓不住。或许对Lila 来说,leave or stay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她想去哪就去哪,没人左右得了。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二):开始准备做减法了

这部书里我觉得是情节起伏、或者说是事件发生最多的一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要不比较懵懂、要不比较敏感,所以显得感情更加繁复一点,但是其实情节没有多少大起大落。但是中年以后,两个人都在交叉路口做了选择,各自有了不同的道路和最后的结果。我觉得感情不再那么敏感,而是更加倾向于叙述了。

插播一个段子:在这部里,外国名字更加不是问题了。不光常驻角色都已经明了了,连常驻的配角都明了了,这样各种各样的关系(各个家庭、谁是谁的父母或者子女)不再需要往回翻了。。。

其中最让我惊讶的说Pietro在婚后的改变。他跟Lenu的相识其实正是因为他的“骑士精神”:虽然他是一个nerd、戴着眼镜的一个书呆子,但就是这么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觉得他有责任去defend her honor。然后在见家长的时候,虽然跟Lenu的出身那么不同,但依然努力地、但却是真心地跟Lenu的家人相处。可是婚后怎么就变成Lenu“丧偶式”地抚养孩子了呢?当然Pietro也会时不时地帮着带带孩子,但是更多感受到的是Lenu因为为孩子和家庭的付出而失去自我的挫败感,并且Pietro也不再跟Lenu交流了。自己在大学有了问题就自己忍着不说,Lenu有了问题更不会去倾听或者关心。

这个转变不光让我觉得惊讶,而且让我觉得完全没有来由、跟之前的人设有点儿不符啊。。。还是说,其实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现实中没有始终如一的人设?到最后没有人是单纯的善良和邪恶,大家都是有人性中的闪光点和人性中的懦弱,大家都是同样的可怜又可恨,只是体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也许到最后,大家的人设都是要崩的,然后崩到最后就没有了、归零了、就重新开始了。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三):the perfect imperfection

正如前两部: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那些离去与留下的,书名就引起我们足够的好奇:谁离开?离开谁?读完前两部的读者,必然会被第一部“天才女友”莉拉的个性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用平实又坦诚语言,对莉拉的观察与刻画。不仅如此,作者写关于嫉妒、害怕、自卑的方式,也近乎坦诚,同时留下空白的想象空间。在将“女友”的“天才”成功刻画出来后,“新名字的故事”也依然重点是莉拉的故事:结婚后成为别人妻子后的新名字。而“我”的故事,一直是平淡的,或者在“阴影下”讲述的。因为那时候,在“我”的生命里,莉拉就是光,“我”想要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手拉着手,并肩向前走,但对我来说,就像莉拉走在我前面十步一样,她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该去哪里。我已经习惯于跟着她,我确信她比我强,像在其他方面一样。她知道去的路,来回所需要的时间,还有到海边的路程。我觉得她脑子里已经算计好了,周围的世界永远不会打乱她的计划。”第一部一开始不久的这一画面,简单又深远地为以后的故事做下铺垫。也让读者和故事中的“我”难忘。

那么,第三部的重点,回归到“我”自身的故事,两位女性都成长到30岁左右的阶段。“我”离开----离开那些伴随了我们童年和青春的世界:充斥了暴力、肮脏、废墟、咒骂、索拉拉的世界。“我”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畅销书作家、大学毕业、步入知识分子阶层。。。人生似乎朝着另一片光明奔去。如果这一切都似乎太顺利了,那么接下来的人生到底会发生什么?

读者如果等不及中文译本,可以在亚马逊购买英文译本,不亚于故事本身的好读性,译者的语言同样带给你极好的阅读体验。

尤其是前面三分之二的部分。要说这部小说读下来,体验不好的地方。一个普通读者的主观感受是,男主人公尼诺(两位女性都爱的角色)塑造,至少我并没有像书中众多女性一样,爱上这位主要角色。倒是其他几位男性角色,更让人觉得特色鲜明。我想可能的原因是,爱情果然是盲目的。反而旁观地书写其他男性时,也因为没有那份激情,反而足够清明。

不过这不妨碍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很感激读到这部著作,作者对于女性、女性与女性、男性与女性的观察与书写,是极其迷人的,而且在你阅读过程中,会触动那些你可能遗忘的那些感知。我相信,作为一名女性,你总会在书中找到共鸣。

《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读后感(四):畅销的,却不是我喜欢的

大部分内容原本在小组讨论里分段发布过,在这里重新整理成一篇文章。

Reading time: 4 to 30 Apr 2021

故事里的Lenu总是在犹豫,对于怎么回应别人,怎么做一件事,总是思前想后,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结果事情并没有像想象的一样发展,结果又自怨自艾。

故事刚开始不久,偶遇了 Nino这个一直以来的感情羁绊,想要他的联系方式,却不愿意自己去问,被动地接受别人抛来的后果,然后又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被善待。如此多自我感动的内心戏,让我只想跳到下一段。

书中一些旁人对 Lenu 的书的评价,有些是很中肯的,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这小说只是个狗血的爱情故事。Nino无处不在,情人眼里出西施。Lenu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复揣测别人对自己作品或者人生的评价,然后再抱怨一会儿,但是结果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

喜欢这里的描写,很形象。

在男权社会下,生育孩子变成了对女性的折磨,Lila是提醒Lenu,她现在的期望是必定会被打破的,她的乐观是无视了她们所处环境会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Lenu 是与 Lila 较劲的,对 Lila 的评价似乎总是有些羡慕,有些嫉妒,又有些愤恨的,从头至尾,我没有看出 Lenu 对 Lila 有亲密朋友间的关心和爱。所以,Lenu 觉得 Lila 是在看低她。

Lenu 想到自己过去没有冒险,错过那一时期,有些后悔。但是,人也不一定要被年龄束缚,想做的事,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尝试,有可能方法不同,但还是可以获得同样的快乐的。

说实话,这本书当时看到封面,就觉得可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本来就是想尝试多读点类型,不要被自己的模式限制,所以坚持读了。不可否认的是,偶尔有值得斟酌和记录的语句,也让人了解到意大利的历史、风情,作者应该也是尝试对女性和社会问题做出讨论,但是书里大部分的心理挣扎和人物关系都很冗长,很混乱,主人公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总是负面的,很痛苦,两个女性之间的友情也不是我所能认同的友情。也许因为我看书所期待看到的内容不同,所以失望吧。

100% 后面就快速翻完了,不算喜欢。因为这本书的各个版本评分都挺高,一度怀疑是否因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浅薄而没有感受到这本书的精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