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锦集

《圣山上的来客》是一本由威廉·达尔林普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一):在他人的故事裡尋找自己的故事

三月份就預購了,四月初收到,沒想到用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讀完。作為一名精神羅馬人,買來主要就是看土耳其部分的,「浪漫」的土耳其果然沒讓我失望,充滿太多對我來說勁爆的內容,足以讓我用來鞭屍土耳其無數次⋯⋯

買這本書和初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值瘋狂地追求一名土耳其姑娘,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作為一個精羅竟然會對一個異教突厥女子如此狂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多次幻想能和她一起走遍君堡的每一片古蹟、在聖索菲亞前面合影,而且把四個宣禮塔不會遮蓋,幻想和她一起去聖阿納尼亞修道院,去聖加百列修道院,還有書中沒有提到的凡湖湖畔的阿尼修道院遺跡,以及無數的沙漠中的清真寺⋯⋯然而世事無常,我還是輸掉了與時間的賽跑,在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在我們的愛情還沒有開始的時候,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本來打算疫情結束一定去土耳其,但是現在我已經不知道我還有什麼理由再去土耳其了。或許多年以後,某個機緣巧合之下我會有機會踏上她所在的土地,然而我不知道那時候我們是否又會像電影《香料共和國》那樣?

今天是5月20日,專門挑選這充滿愛的一天作為這本書結束的時間,希望他每天幸福快樂,也希望我們都能最終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網上找到的一副本書的地圖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二):对世界始终保持谨慎乐观

《圣山来客》紧接我读的上一本书《拜占庭的赠礼》的余绪,将故事范围聚焦到了拜占庭帝国的东部领地,以修士约翰莫斯的游记名著《精神草地》为纵向线索,以作者自己从希腊阿索斯山开始的旅程为横向线索,编织出了一幅瑰丽诡谲,荡气回肠的壮阔画卷。 从某种角度说,当下可能并不存在。当作者身处某个陌生之地,常常会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以此眺望遥远的未来。当然,这种过去和未来的相互对视有时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你会看到离乱经散,悲苦哀怨,血腥屠戮。尤其是看到艾因瓦尔多的苏里亚尼人,叙利亚的亚美尼亚人,黎巴嫩的马龙派,埃及的科普特人的境遇时,你会悲观的发现千年来,有些东西依然顽固的存在,从未改变过。所以有时现实并不是由历史决定的,但却能从过往历史中见到现实的蛛丝马迹和心路历程。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有因必有果。 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本书的基调带有一点灵修的味道。我始终能强烈感受到作者笔端的那股历史学家特有的淡淡愁绪。不过他始终将自己的内心放的很大,保持敏感,警醒,包容,将自己的心不断的与古代圣贤,历史碎片在精神层面上神游想像。当他站在莫斯克斯的墓前,望着洞穴里的累累白骨,回想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时,当他站在拜占庭城镇遗迹前,以莎草纸上的记载复原古人的生活和所思所想时,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满足的,喜悦的。 对你的世界始终保持谨慎乐观,善于发现它的复杂流变,善于找出它的美丽哀愁。在困厄时,拿起这本书,它会增强你心灵的韧性,澄清你的杂念,让你在看到漫长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悲喜剧,让你真切感受到你熟悉的一切逐渐瓦解时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情?不过,也许只有在你适应了这种“万物皆非永恒,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道理后,才会理解作者认为纽约,洛杉矶大概也会像安条克一样在将来变成落后的小村子这样的想法吧! 最后,这也是一本拜占庭时代修士们的群像。它往往伴随着各种神奇惊险的冒险故事,感人至深的寓言故事,发人深省的警示故事,比如拉夫拉的狮子和毛驴的故事。还有各种文明在这一地带的碰撞留下了有趣的痕迹,比如那尊帕提亚武士塑像造型的流变,苏格兰与埃及关于圣安东尼与圣保罗分面包的画像等。 总之,真的很感谢《圣山来客》陪我度过这段艰难岁月,相信来日再读,定不负我!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三):穿越古今的时光档案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句台词是“要么旅游,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苏格兰的威廉﹒达尔林普尔来说,则将旅游和读书两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以一本书为开端启动一段未知之旅,似乎是他旅行的惯例。

1986年还在剑桥大学的作者,就以马克波罗游记为引,利用暑假,以及向学院申请的经费和同伴从耶路撒冷一路向东“穷游”直至中国正蓝旗。沿路的见闻,汇总成的《仙那度——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也是他的第一本游记。

时隔8年后,威廉又以古代修道士莫斯克斯从旅途里搜集到的格言、逸事和宗教故事汇编的合集《精神草地》为导引,再次踏上了追古扶今的旅途。这次旅途从希腊开始,经过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直至埃及。这些都曾经属于拜占庭帝国统辖的地区。一路上寻找《精神之旅》中提及的地方。并最终形成了《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这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游记。

许是作者在旅行前做了足够的功课。每到一地,探访古代遗迹、与当地人日常的交谈、通过人脉找到关键的当事人了解现状。整个旅途都在没落的现实中不断显现出历史曾经的辉煌。也许正是因为历史过于厚重,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更是充满勇气的壮举。因为这条路线从不太平。整个旅途不时遇到坎坷和挑战,甚至要直面地区动乱带来的人身威胁。如保罗索鲁所言“由于旅行往往是带有受虐性质的苦中作乐,造访偏僻无名、别有一番可怖景象的地方是旅行者的乐趣之一”而那些计划之外的遭遇,也让整个旅途一波三折,而游记也因此读起来显得十分的丰富而有趣。而饱含诗意的景色描写,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当然也少不了年轻译者的功劳。

与拜占庭帝国曾经的繁华相比,作者的游历更多展现了这条旅途上大多数国家的战乱、以及普通民众的流离失所。拜占庭帝国的余晖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历史、宗教、教派、民族共同交织在一起永远也解不开的乱麻。

“暮色渐浓,在我身后的山顶上,一阵凄风呼啸着穿过一座座坟冢” 这是游记结尾的最后一句。虽然《圣山来客》成书于1997年的游记,可结合当下的国际时事,读来并没有丝毫的疏离感,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也并未随风而去,如今依然在作者游历过的地区不时的重复上演。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四):“昔人已乘黄鹤去”……

在中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的君主制国家,17世纪起被称为“拜占廷帝国”,然而历史上它自己却从未以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的名字,它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事实上,虽然它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却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廷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疆域起初包括今天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所以基本上,现今中东的很大一部分曾经都在拜占廷帝国疆域之内。但1453年5月29日之后,拜占廷帝国不复存在,连同东正教在中东地区也大幅度退缩,让位于伊斯兰教。

在中东,宗教是一个不折不扣非常敏感的因素,大部分的纷争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只是宗教本身,它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性格。这一点,在中东表现得尤其显著。

一般的人很难有机会涉足这一区域,更不用说,能够像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6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进而体会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感慨了!这一点缺憾,如今可以由威廉·达尔林普尔所著的《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一书来弥补。

读《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很多时候,既像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穿梭,又像是在展开一场游览——后者的成分显然要更大更多一些。显然这是一次与很多人的印象大不一样的游览——很多人会有很大的机会到伊斯坦布尔、到开罗旅游,却很难有机会像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从希腊的阿索斯山开始,依次走过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库尔德武装聚居地迪亚巴克尔、叙利亚城市阿勒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约旦河西岸的圣萨巴修道院、耶路撒冷,最后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开罗……所以,对于这本厚达500页有余的地中海世界游记,应该报之以足够的敬意和热忱,它值得好好去阅读、用心去体会。

虽然书名中有“余辉”字样,书的字里行间,也处处可以领略到一种久已远逝、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般的复杂情感,但却又不仅仅只是这些。作者还有更多的话说了出来,他对宗教、军事、民族种种复杂因素交汇的冲突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更有一种写实般的真切的记录与体会。虽然很多时候,威廉·达尔林普尔的这种感触,多半缘于他的欧洲立场,或者说天主教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依然不乏某种普遍而普通的意义。一如中国元代诗人张养浩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所万分感慨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样。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五):“昔人已乘黄鹤去”……

在中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的君主制国家,17世纪起被称为“拜占廷帝国”,然而历史上它自己却从未以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的名字,它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事实上,虽然它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却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廷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疆域起初包括今天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所以基本上,现今中东的很大一部分曾经都在拜占廷帝国疆域之内。但1453年5月29日之后,拜占廷帝国不复存在,连同东正教在中东地区也大幅度退缩,让位于伊斯兰教。

在中东,宗教是一个不折不扣非常敏感的因素,大部分的纷争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只是宗教本身,它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性格。这一点,在中东表现得尤其显著。

一般的人很难有机会涉足这一区域,更不用说,能够像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6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进而体会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感慨了!这一点缺憾,如今可以由威廉·达尔林普尔所著的《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一书来弥补。

读《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很多时候,既像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穿梭,又像是在展开一场游览——后者的成分显然要更大更多一些。显然这是一次与很多人的印象大不一样的游览——很多人会有很大的机会到伊斯坦布尔、到开罗旅游,却很难有机会像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从希腊的阿索斯山开始,依次走过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库尔德武装聚居地迪亚巴克尔、叙利亚城市阿勒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约旦河西岸的圣萨巴修道院、耶路撒冷,最后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开罗……所以,对于这本厚达500页有余的地中海世界游记,应该报之以足够的敬意和热忱,它值得好好去阅读、用心去体会。

虽然书名中有“余辉”字样,书的字里行间,也处处可以领略到一种久已远逝、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般的复杂情感,但却又不仅仅只是这些。作者还有更多的话说了出来,他对宗教、军事、民族种种复杂因素交汇的冲突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更有一种写实般的真切的记录与体会。虽然很多时候,威廉·达尔林普尔的这种感触,多半缘于他的欧洲立场,或者说天主教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依然不乏某种普遍而普通的意义。一如中国元代诗人张养浩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所万分感慨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