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库2203读后感锦集

读库2203读后感锦集

《读库2203》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203》读后感(一):摘要(2203)

1.NFT(“非同质化代币、不可替代令牌”):利用区块链及加密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来对一段互联网信息内容进行加密或“确权”。未来可能使用在任何互联网信息上,可以用于保护网络信息的著作权以及创作者的收益分配权等。 2.NFT精神史:借由数字技术、互联网和区块链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收藏、拍卖及价值创造方式。与实体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逻辑(背后的故事以及交易升值),但却拥有亲所未有的展现形式。也行以后会成为主流。 3.钢琴传奇。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前半生的前半段记录。出身于“大资本家”家庭,从小展现钢琴天赋,少时成名誉满海内外,后来更是成为元帅女婿。此篇记述到wg开始暂停,可以猜想前半生的后半段会经历什么。 4.广东打工记:一个贵州的穷酸民办教师企图到东莞靠打工实现人生巅峰。这是一个大概率不会成功的故事。几十年来,我们的农民工靠着隐忍、艰辛和低成本,倒的确是让很多“先富”的人走上了人生巅峰。作者的原始身份、年龄以及性格,注定他不是农民工,也注定他会早早结束打工生涯。

《读库2203》读后感(二):读库2203阅读记录

因为短评放不下,所以放在这里,但是实在是算不上书评。

《NFT》和《NFT精神史》:其实在阅读之前,包括阅读前面一部分的时候。对于NFT,我都是不太感兴趣的,尽管是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应该更容易。但是内心就是有点抗拒,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没什么用,没什么影响,我又不炒比特币。可是看到加密币也许会成为未来的虚拟货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于这些新出现的东西的接受能力并不高,甚至有点低。如果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几十年后,我和现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支付的老年人又有什么两样呢?最后,还是怀着谦逊学习的心态读完了这两篇文章,感谢《读库》带给我新的认知。

《老农之死》:养儿防老,可是养的却又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养子愿意在未曾养育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所居住的城市买房,也不愿意在教养自己成人的养父母身边买房。而养父甚至耻于开口向养子谈及,只是苦笑着告诉作者:“你们是兄弟,你可以跟他说说。”老人为何选择自杀?老一辈固有的观念和现代社会观念之前的冲突是必然的?冲突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人烟稠密处的惊悚》:九个时区的图片用长截图的形式拼接在一起,并在背后解释说明,真是太有创意了,仿佛看了一部微电影。排版也非常用心,每张图片出现的位置都恰到好处,不会让读者观赏图片和阅读文本之间顾此失彼。另外专业人士对于电影的鉴赏角度果然和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不一样!多阅读这些文章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电影。

《读库2203》读后感(三):有趣的男性视角

这一期读库,田维堂的《广东打工记》,前半部分里面作者自我感觉良好的男性视角让我想笑。就像是很多男性在酒桌上吹牛逼的言论,而我,就坐在席间。 一个人写关于自己的文章,大抵都有美化的成分。而男性作者对自己的美化必定有这样的描述:有许多女性曾爱慕过我,甚至包括我的高层女性领导,都拜倒在我裤下,但是我谁都不爱。 在他们眼里,说话轻柔就是对他有意思;找他聊天就是找机会接近;他拉远距离,女性一定怨恨不已;女性领导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就一定要小心她喜欢上你;正面怼女性领导后,她就会屈服在男性的强势下,从此格外温柔起来(男性长期习惯对女性进行训诫) 还有里面的经典描述:1、批评女性领导人长的那么漂亮,没想到说出来的话那么难听(说明在他们的眼里,职场女性最重要的是要在乎别人对她们性格和外貌的评价,而不是技能和领导力);2、对自己的上上级领导说:你嫁不出的话,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多么的普通又自信啊,说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女性无论有怎样的学识和地位,只要嫁不出,任何普通男性都可以优越于她们) 我无意批评作者,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视角表述没有好坏。只是切实的看到男性视角下的故事,还是觉得很有意思。所以,还是感谢作者分享。 然后这一期的读库,开头的两篇文章《NFT》和《NFT精神史》,反而成了我最后看的文章,主要理由当然是挑战了我的阅读范围。 我和朋友聊天时说起我正在读区块链和NFT的文章时,他问我为什么要读?我感慨的说:“没办法,是编辑逼我读的”。哈哈,事实确实如此,不是吗? 编辑这个角色,就是在你还在犹豫思索,还未入坑时,他显得彬彬有礼,小意温情,对你体贴关怀,等你入了坑,他就开始自说自话,自我定夺了。在阅读的路上,他看看这朵花不错,塞给你;看看那棵树不错,让你去爬一爬;看看那根草可以吃,让你去尝一尝。你百般推辞,欲拒还迎,最后勉力一试,嗯,真香。 人当然还是喜欢读自己舒适区范围内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人能打破你的舒适区,让它变得越来越广阔,过程也许痛苦,日后却一定能体验到更多东西,不是吗?所以从读库这里,我明白了编辑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同样感谢老六编辑。

《读库2203》读后感(四):惊悚源自内心

每一篇都有趣。

《NFT》和《NFT精神史》连起来看就很妙,前者讲区块链、加密币、故事的价值、投资NFT 的注意事项和虚拟平行世界,后者在前者基础上重点介绍数字艺术的独一无二和现存案例故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能看明白原理是什么就好,这样的非实体投资依然不可捉摸。

《钢琴传奇》:介绍新中国第一位走向国际的钢琴大师前半生的故事。横跨抗战、解放、中苏蜜月期等时段,也与国内的形式变化一起起起落落的人生故事。虽然是钢琴大师,也像普通人一样,随着形势发展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但是我真的很想看后面的故事,就去百度了一下,也去听了他的演奏,一声叹息。pls.周总理见他那里我真的羡慕了。

《广东打工记》:90年代去广东打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因为过于传奇我甚至都不相信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受过欺负受过骗,回望一看,不过如此。

《老农之死》: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杀问题,这两天在b站上看“二舅”,我还以为是又一个“二舅”呢。只能说有各种原因吧,历史、机遇、家庭交织在一起,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范围。

《给郑渊洁写信的孩子》:郑渊洁对孩子和教育的看法,有社会环境促使其产生的必然性。并不是他所有的观点都正确,但他掀起了一块蒙在孩子眼前的布,给社会对于教育的思索带来了“头脑风暴”。

《人烟稠密处的惊悚》:我最喜欢的一篇,作者用文字把《后窗》和《怪房客》进行了拉片,里面那个镜头解读长页我太喜欢了。恐怖来自外部,而惊悚源于内心。窗户、门镜、门缝和圆形视域带来的“窥视-被窥视”的感觉就足够让人毛骨悚然了。

《我心安处》:通过解读几部“义仆戏”剧目,展示仆人并非只出自报恩之情才牺牲的,他们也有出于做正确的事,让自己心安的动机。但是我得说一句,《九重天》这个故事有点过于忠诚,我觉得有点违和了。

《读库2203》读后感(五):三种人生

才知道读库有了APP,专门下载了一个,付费订了一年的杂志,现在既可以读纸质的,又可以看电子的,还能听音频版,一举三得,阅读效率提高了不少,关键还花一样的钱——为自己喜欢的书打个广告吧。

这期一开始介绍NFT,我仿佛看天书一样看完了,又听了作者讲解的音频,算是知道了一点,真是践行总设计师那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主编在APP里说的)。

后面的《钢琴传奇》《广东打工记》《老农之死》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三种不同的人生。

《钢琴传奇》是音乐家刘诗昆的回忆录,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上帝又给了他极高的音乐天赋,而且长得特别帅。他的人生简直是开挂,被苏联专家赏识,肯定,参加国际比赛,拿奖,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被那么多女性追求,最后娶了叶帅的女儿……看得羡煞个人,也能从老人回忆的语气里,听出老人的骄傲,他是个天才,他有骄傲的资本。

《老农之死》就压抑了,一个普通农民四处挣扎之后,最终上吊而死,却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死,是利己还是利他,作者回顾了他的一生,似乎也没有给出答案。我怎么想起海明威笔下《乞力马扎罗的雪》开篇题记里的那头豹子,那头豹子被解读为追求生活高度死在了半路上,这位老张虽然不是豹子,但何尝不是在追求自己的生活高度,他只是爬上了一个小坡,就被无物之阵给拦住了。

《广东打工记》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作者似乎是个文艺青年,当地作协会员,这点特长养活了不了自己,只能打工。看他这篇写和异性之间的暧昧交往,让我总想起来刘诗昆回忆录和异性那些场景,虽然人生不同,但大家心灵相同,都有一点小确幸。只不过刘先生属于矜持,田老师这里却是有点自卑(刘先生那会不到20岁,田老师已经三十多了)。都属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给郑渊洁写信的孩子》满满的回忆了,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也是郑渊洁的粉丝,倒是没给他写过信,小时候有个作家梦,老师说当作家就当这样的作家(指的是像郑渊洁一样有钱)。我以为郑渊洁带给这一代少年精神食粮是不盲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方向。还有就是不要把孩子工具化,好了炫耀,不好就嫌弃。我至今还记得《蛇王淘金》上蛇王转生为小孩之后,被家长要求当众背唐诗时的厌恶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