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云中锦》读后感1000字

《云中锦》读后感1000字

《云中锦》是一本由陆春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中锦》读后感(一):走访、古籍、旧址寻访,还原他们最真实的模样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初看到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李清照这句词。翻阅之后,才发现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九位笔记名家,有我听说过的沈括、叶梦得、李渔、袁枚等名家,也有我不怎么了解的段成式、洪迈、周密、陶宗仪、刘基。

通过阅读这九位笔记名家的传世之作,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寻访他们的故居中,实现古今交错,让我们也能重新回顾他们几经沉浮,通透的人生经历。他们不完美,也犯过错,但背后的辉煌成就也值得铭记。

书的开篇将所有人物放在一起开了个小会,看到不同朝代的文人聚在一起开这样一个茶话会,他们的奇谈怪论让人觉得亲切又神奇。

我没按顺序看,毕竟这里面的人物我算了解也不了解的当属沈括,他的《梦溪笔谈》听说过好多次,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整本书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医学、地理、军事等等。

沈括,受他父母亲影响,对仁政、亲民的思想熏陶了很久;他舅舅许洞文武双全,跟着他舅舅,在拉弓射箭格斗和军事这一块也有一定的涉猎;专心练习小楷,眼睛出了毛病,对医学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写有《灵苑方》和《良方》,后成为有名的医家之一。正因为他涉猎之广,也不局限于纸上谈兵,秉持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有了后面的《梦溪笔谈》。

书里好多随手的记载,都是沈括留心日常工作与生活所得出的,像行船的避风术、预测天气等。除了这些专业知识,还提到了沈括的趣事,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妻管严,这也让他的形象更为立体。

他运用数学知识,发现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巡视军队,发现“石油”并首次提出这个名词;“人工磁化”、“小孔成像”、“湿法炼铜”、“石油置墨”…

读完这一篇,让我对沈括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这一生宦海浮沉几十年,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因为遭受贬谪,但他的心态从来都不受影响。仍凭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博学、智慧的沈括,在65岁的时候走完了他这一生。在学术、科学发展这一块,他功不可没;在为民为国上,也是尽心尽力、体恤民情。不过永乐城这一战没坚持己见,兵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哪有完美的人,不具备政治家的果敢与魄力,但不可否认他在科学领域上的成就。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个人。

《云中锦》,通过九位大家的趣事、大事,还原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自此,这九位名家对我来说不是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如冰冷文字一般的存在,而是鲜活的人。

《云中锦》读后感(二):在笔记中寻找历史遗迹

2011年,杭州有位钱先生以190万的高价,拍卖收藏了明末清初大作家李渔的一方田黄印章,如今这枚印章估价至少千万,印章上的四个字让人不禁叫好。 这枚印章上面雕刻着蟹、芦苇、峰等印章上有文字二甲传胪,购买这枚印章的钱先生认为两写与芦苇,蟹通甲,芦苇通入围,二甲传胪谐音二甲入围,这是李渔希望两个儿子能在童子试中顺利入围,金榜题名。 李渔的一生三次考取功名三次失落,后来以文为生,靠着文字闯出了人生一片天地。就说他为俩孩子写下大家耳熟而响的《笠翁对韵》,至今依然堪称经典。年迈时还带俩孩子回乡考取功名以实现他未竟的科举梦想。 李渔的一生堪称传奇,干啥啥都能成,唯独科举。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以致于年迈时还带着两个儿子回家参加科举考试。 李渔花费巨力创建的伊山别院,是现代无数人所羡慕的世外桃源,也是李渔心中的仙境。却不曾想到380年后只不过是一片菜地,一口不大的池塘,还有几座老坟,或许将来还在推土机的作用下夷为平地。 时代的变迁,城镇的建设都在日新月异,很多留下来的东西在一瞬间瓦解,让人唏嘘不已。 在我最近看的《云中锦》这本书中,辛卷-舞台篇说的就是李渔,从离开家乡夏李村到杭州写文为生再到南京创建戏班子最后回乡的笔记梳理。 《云中锦》一书以笔记式散文,书中通过9部传世之作进行深度的剖析并走访9位传世名家的故里,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匠作背后的故事。 作者陆春祥以一已之力,跨越千里,努力寻找笔记背后大作家生平创作过程中息息相关的趣事和人文情怀,书中娓娓道来,仿佛与多位大作家隔空对话,极具烟火气,以散文的形式让读者看到有文,有思,有趣的走访记录。 NO1.写晚唐著名笔记作家段成式时,他前往丽水寻找段成式在当地任职5年的遗迹,为写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他在绍兴的叶家山顶住了一夜。 NO2.写明末清初传奇小说家、戏剧家李渔时,他一路寻访南京芥子园等李渔的故里; NO3.写清代诗人袁枚时,他到随园icon地址试图寻找历史碎片 正如陆春祥所说,笔记是一种寻找。那陆老师为什么会以散文的形式记录这些片断呢? 陆老师觉得,散文是一种记录和发现,很多写作者最开始写作都是以从写散文开始起步的,散文入门容易,写好却极不容易,我觉得写散文不能被条条框框所约束。也正因此他试图寻找到若干以历史碎片和历史遗迹,为我们拼凑出大作家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写作背影。

历史的碎片在时代的年轮下,也将渐渐湮没在时代的尘土时,还好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足迹去探寻那些名人所留下的遗迹,用笔记为我们翻开不为人知的人文趣事以及富有丰厚意义的人文情怀。

《云中锦》读后感(三):云中锦

我们在了解历史人物的时候,有很多的角度,很多的方式,通过他们的笔记作品,我们也能够对一些历史人物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最近我读了《云中锦》这本书,在这本书中重点提到了九篇传记,九段轶闻,还原历史上著名笔记作品的幕后故事。 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伯温、李渔、袁枚......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可能并不陌生,他们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笔记,也留下了许多闲情逸事。

《酉阳杂俎》《梦溪笔谈》《避暑录话》《夷坚志》《武林旧事》《南村辍耕录》《郁离子》《闲情偶寄》《子不语》......这些传世之作也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对那个时代有更多的认识。

这本书以孔夫子向老子学习的故事作为开端,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发人深思,我很喜欢。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然而他们都希望能够探寻到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希望找到真正的“道”。 在老子看来,道不是我们能看见的东西,如果倒是一件有形的东西,那么一定会被拿来送礼......如果一个人心中对道没有真实的认识,那他自然也就没办法找到它。

老子仿佛站在一种更高的境界中,来看世间百态。倘若说有什么可以永存的,那就是他们留下的文字,他们传承着的精神。 沈括是一个非常博学,非常有科学精神的人。我想,倘若生活在此时,他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沈括充分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发现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这是他重要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工作中的不少难题。 在司理参军任上,沈括注重调查研究,他甚至留意行船过程中的风患问题,他搜集到的避风术,对行船安全极为有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非常多他对于各种科学的研究与发现,其中也包括天气预测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很多发现和发明,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虽然生活依然括据,但陶宗仪完全沉浸在他的南村生活中,一边劳作,一边授徒,一边诗文写作,继完成《南行级耕录》后,他又完成了关于书法史方面的《书史会要》十卷,《南行诗集》四卷,笔记《说郛》一百余卷。这是一个有着执着热爱的,幸福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这让我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从实际上来看,乡村生活很有可能并没有那么幸福惬意,人们需要朝九晚五地劳作。但足以感到欣慰的是虽然生活简单,但有着豁达平静的心境。

用笔记的形式来记录下那些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本身是一件颇让人自豪的事情。生命注定会走到尽头,但那些文字,那种精神却可以永远传承下去。

《云中锦》读后感(四):云中谁寄锦书来:陆春祥的“历代笔记新说”

历代笔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满足人们的八卦之心,只不过读和写的都是文化人,内容要雅致些。流传到今天,则更添一层了解风土人情的社会学和考古学价值,我们因而知道,古人们都吃些什么,玩些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看似虚无怪诞的传奇故事。

有的笔记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则以文采胜出,经典笔记集二者之大成。《云中锦》荟萃九位颇负盛名的笔记作家,爬梳生平,点评文章、寻访后人故迹。

它犹如经验丰富的向导,帮你判断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读物。我读完后默默列了几部书单——《酉阳杂俎》和《容斋随笔》是要加入购物车的了,陆游的笔记好像也很不错。人生苦短,好书读之不尽,有前人带路,能少浪费时间。

书里的文坛掌故也很多。譬如沈括,曾因“乌台诗案”的告密者形象严重黑化,《云中锦》却为他翻案,认为密告苏轼并不属实。陆春祥还让沈括“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他是水利专家,曾经亲自设计并组织修建沭河,治理万春圩,造福地方。他是数学家,利用数学知识还原古代弩机操作方法,并采取“隙积术”和“会圆术”解决工作难题。他是天文学家,擅长预测天气,甚至科学地解释了月亮为何发光、日食和月食因何产生。他还是测量专家,创造性地采用分层筑堰法对汴河进行测量,俄国直到600年后才开始测量顿河地形。沈括是个不折不扣的“博学家”,会的太多,他能够命名石油,写出《梦溪笔谈》仿佛是水到渠成。

如果看到熟悉的典故,顿时有会心一笑之乐。例如沈括的惧内、赵孟頫为周密绘《鹊华秋色图》、李渔带着家庭戏班行走江湖……

有段时间爱翻阅明清笔记,其中就有李渔和袁枚的作品。两位才子相隔百年,境遇迥异,却都是真正的生活家,爱园林爱美食也爱美人。李渔的《闲情偶寄》有一小半讲戏剧的词曲要义、演戏方法和伶人声容,这是他几十年谋生的经验;剩下一多半专讲各种生活技巧,居室如何布局,饮食器皿如何装点,谷肉食蔬如何料理,更兼莳花弄草、颐养天年。李渔曾登富贵之室,也常过量入为出的生活,他的审美需要和经济平衡,从而生发更多奇思妙想,这是生活优渥的士大夫所不能具备的情调。相比之下,袁枚便不如笠翁有趣。

陆春祥读历代笔记,往往要寻访故地做对照。他交游广阔,常常能够出动当地文旅领导荐引,比一般人自要深入些。只可惜能留存下来的故迹极少,经过不断的破和立,李渔故居才几百年已不可寻。八十年代后,文化产业日渐兴盛,地方上的名人们又被一一寻出,重建故居,勒石立像。但后来建筑也只是后人的想象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好在文字不朽。

我读过的笔记不多,且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再往前能想起来的也就《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寥寥几部。但在有限的记忆里,留下不少美好印迹,譬如灯下夜读并手抄《世说新语》。《云中锦》又唤醒了那些珍藏的回忆,以及对笔记的绵绵深情。

《云中锦》读后感(五):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位作者可真是个妙人呀~

不论是志怪小说笔记小品,还是袁枚李渔,都是我所爱,所以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正是为九位笔记名家立传之书,其中有写了《酉阳杂俎》的段成式,写了《梦溪笔谈》的沈括,写了《闲情偶寄》对李渔和写了《子不语》的袁枚等等。

坦白讲我本来是被这九个人的生平事迹吸引来的,但翻开书后先读了序,竟发觉作者真的很有趣。

我实在是很爱他调侃的语气以及可以把跨时空的九位作者聚集在一场“高峰论坛会”里共谈的脑洞,大屏幕上不停滚动着《云中锦》的新书封面,之后还放了一段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视频,真的好有趣啊~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孔子向老子求学问道,最后孔子在临回鲁国时还曾对着滚滚黄河水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却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事实上不论是在序中的故事也好,还是在《庄子》、《史记》以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好,我个人确实觉得老子的思想境界要比孔子高得多,甚至不在一个层面(仅指思想层面,仅代表个人观点)。

而作者把这两位“圣人”之间的故事,放在了这里,突然使这本书多了一种虚无感,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太常见却又太过遥远,说到底人的一生,或许就是“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的一个过程吧。

回归到这九位作者的生平与写作来说,他们何尝又不是那个“见到自己”的人呢?

“哪个写作者不用作品暗藏思想?”

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知识脉络,作者讲人但不只讲人,讲书但不只讲书,他还讲事、讲史、讲风月、讲古今。

例如在戊卷周密篇,我们与其说是在读周密,不如说是在了解宋代的杭州,作者通过周密担任药局监督官的职务谈到了宋朝的太医局与药方、药铺与药材,也谈到了南宋时的杭州与当时的西湖吟社,还谈到了宋人的生活习俗与吃食点心……一个真实的南宋,或许我们并不能在后人书写的正史中窥见全貌,但在一本笔记小说里却可以补充许多细节,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过节的?都有什么风俗?他们平常都吃些什么?喝些什么?日常的休闲活动是什么?

那幅模糊而笼统的历史画卷正在被一笔一笔的描摹勾勒,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而其它的许多笔记小说也是如此,如《开元天宝遗事》如《闲情偶寄》等等。

或许因为我很爱读书笔记小说,所以对于像本书内容这类的书籍完全没有抵抗力,毕竟我看到李渔和张岱就挪不开眼睛。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又找到了阅读笔记小说的新思路与新角度,而这本书也正是可以仔细读反复读的一本书,常读常新。

最后看到作者先生的笔记新说系列作品,我真的本本都非常感兴趣~彻底入坑了!加购物车准备慢慢购入,等我集齐了~就来这篇书评底下补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