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摘抄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摘抄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一):随感

按本书的目录进行整理,内容稍作总结修改。

1.诚然,上述分类的模式只能代表一种“倾向”,而不是“必然”。如果把各个地域当作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看到其文化本身对一些哲学问题有非常有意思的思考。

2.西方传统能发展出庞大的科学系统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是信念。其认为自然可以被解释,语言逻辑可以通向真理。其次,以“还原主义”的思路从个体(原子论)出发解释整体,能够对自然有更精细的观察。最后,理性主义所发展出来的逻辑(数理),在科学领域确实是很好的工具。

3.非西方传统的哲学更倾向于人生哲学,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在传统中寻找答案,从先哲的视角看到真知。也正是因为东方人普遍看到了本质的虚无,也让先哲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求解脱之道。无论是印度人的轮回、中国人的德治、日本人的物哀审美,都可以看作是解脱。

4.作者最后说俄罗斯人没有哲学,有点意思。是因为俄罗斯人被监管得太严,只能通过诗和文学来表达?还是俄罗斯人太相信东正教的教条,以至于不能写下哲学经典?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二):如果世界是一个人,它将如何介绍它自己呢?

恋人吵架了,我们总是疑惑,对方为何这样想?

老板发飙了,我们总是纳闷,他为何总是这样思考?

父母唠叨时,我们总是奇怪,他们为何总是如此唠叨?

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问题,我们大多数仅仅只是考虑的人成长的最近的环境,家庭抑或学校。但,每一个人的成长思考,还有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那便是他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要说清楚,自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这本《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便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之下,讲述了许多国家的哲学"思维"由来,以及它又是如何影响到每个人的。

如果世界是一个人,它将如何介绍它自己呢?

书中分为五个部分:世界是如何认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中的我们是谁/世界是如何生活的/结语。即从世界这样宽大、整合的方式来向大家讲述。看完后,和我们以往认识世界的方式非常不同,不再是一个一个国家的去认知,不再一个一个人的去认识。作者将其哲学之中常见的主题概念提出,并分别讲述了这个概念出自哪里,不同的国家如何认知发展它,它们在后代的演绎中,又如何精细化或者个性化的。

比如里面谈到的"逻辑",西方国家非常看重逻辑,而在一些东方国家,则不那么强烈。甚至西方国家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没有逻辑,那很多事会存在谬误,于是印度教派的一些理论,他们无法认可。

比如在"自然主义"一章节,有这么一句话表述"西方倾向于将自然与人造相对,而在中国,人类并没有脱离自然,而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与山脉和森林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关于"无我"的章节中,(在西方术语中)"自我和灵魂通常被认为是个人的",而在佛教中,无我便是"没有永恒、非物质的、不可分割的自我。",通过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我"的认知,讲述了不同理解的"无我"。

作者游历多个国家,亲身经历和采访了许多相关人士,并从他们口中获得本国的知识,以及他们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思考,他并不远大空。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三):哲学的力量

读《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一部哲学全球史》,正如阅读汗青堂的另一部书《现代性及其不满》一样,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犹如穿越一场智慧的风暴,遭受着高密度的智识疯狂而暴烈的冲击。“痛并快乐着”,这是这部著作给我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大概正如李安导演的那句流行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一言以蔽之,这是我今年以来阅读耗时最长的一本书(之一),同时也是最使我受益的一本书(之一)。

本书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对于很多哲学爱好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国内已经出版过他的多部著作,如《简单的哲学》《好用的哲学》《生来彷徨》。他是《哲学家杂志》联合创办人和主编,也是英国知名哲学普及畅销图书作家。正如简介所说,他的书总是能切中当代人的思想和伦理困惑,以生动的故事或语言作为思想实验场景,为人们提供多种哲学选择的可能性。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全球哲学史的视野,考察了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思想,并探讨了为何在历史同一时期有着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又为何东方哲学思想浓厚的集体主义倾向而西方则更偏好个人主义等问题。正如亚洲与比较哲学学会前会长,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蓉蓉所说,这本书“不是信息的堆积,而是发掘了各种哲学传统思考方式背后隐藏的基础。它以问题为主干,以个人历游多国文化的体验为题材,引申出对于世界本质、自我、语言、逻辑、价值、善、知识、时间、业力等的反思……为迈入人类智慧从古至今、由东而西的哲学历程开辟了启迪之光”。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最为根本的问题,也即关于世界是如何认识的——信念和论断是由什么确证为知识的;第二部分聚焦世界各种哲学对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看法——世界的运作方式和构建方式;第三部分讨论了不同的哲学如何构想人性。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自身的;在明晰了哲学如何理解知识的基础、世界的结构和自我的本质之后,作者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关于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或者用当下更为时髦的话来讲——何为良好生活。

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我看来,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恍然大悟的透彻,也不在于醍醐灌顶的通达,它只是如阵阵微风吹拂着,荡漾起心中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绵绵之力却源源不断,耳濡目染中升腾了一股力量,潜移默化下打开了一扇洞天。《世界是如何思考的》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打开视野、提升心境的佳作,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啻于一场自我革命,它借由充沛的思想资源,哪怕是刹那间阿基米德式的“尤里卡”时刻,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走出“洞穴”,摆脱封闭的可见世界,从而看见“太阳”,迎接崭新的可知世界,甚至实现灵魂转向。正如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四):《世界是如何思考的》用哲学的理论告诉你

书名:世界是如何思考的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 译 赖丹丹

-

对书的理解

这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哲学入门书籍,

从人类思想的起源,

再到各大学科以及信仰的建立,

都用轻松易懂的文字来告诉读者,

带来精神层面的认知解释,

-

中心思想

每一个时期以及每一个朝代,

甚至每一个历史轮回之际,

都会有新的信仰和新的“道法”产生,

时代的更迭,带给了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也带给了人类更多的思考,

-

观后感

最近陪自己看张子枫和雷佳音的电视剧《天才基本法》,

张子枫剧中的本科就是学哲学的,

对哲学不太了解的相亲对象认为哲学就是心灵鸡汤,

估计和他一样的人也会有很多,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哲学带给普通人的是枯燥乏味的逻辑认知,

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一定要读这本书,

整本书并不难啃,

但是确实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每字每句的读,

去试着和读书的自己和解,

不一定要强求自己去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带给我们的认知阐述,

但是你要试着去接受那些来自不同世界观的认知,

世界的本质就是去认识这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

和这个世界的潜藏的自己去和解、去和平共处,

不盲目跟从,也不要轻率否定自我,

当你跌落谷底的时候才是最接近现实的时刻,

当我们从主观出发接近客观现实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随着世界观的打开,

你的圈子和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随之打开,

每天尽力啃书的啃书伯母,分享读过的每一本书。

-----------------------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读后感(五):《世界是如何思考的》提到或提出的精彩论点

1. 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拒绝将世界本身与人类的概念相混淆,这是整个亚洲哲学经久不衰的优点。(p32)

2. 我们发展了更快的速度,但把自己封闭起来。机器使我们极度富足,也让我们陷入贫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机器,还有人性。(卓别林,p72)

3. 科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它不是道德的老师。(1925年斯科普斯猴子案的律师威廉·詹宁斯·布莱恩,p74)

4. 科学需要道德的指南针。(科幻小说家阿瑟·C.克拉克,p75)

5. 我们当下必须按照当下能得到的真理生活,并做好明天就把它叫作谎言的准备。(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p81)

6. 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只能用密切关注来换得。但我知道,在思想方面,公众更喜欢廉价和低劣的东西。(皮尔士,p82)

7. 他并非不加批判地把所听到的一切都记录为哲思。只有那些能够理性地回答问题和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圣人,而那些只是简单地重复观点而不能分析它们的人则被归类为仅仅是大众智慧的容器。

8. 西方的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而中国的道则“不是现成的,它必须通过人类活动来生成。”(p94)

9. 我们不应害怕坚守自己的传统,但也不应受它们的束缚。甘地写道,“我希望所有国家的文化都能在我的房子里自由地传播。但我拒绝被任何人吹倒。我拒绝以闯入者、乞丐或奴隶的身份主宰别人的房子里。”(p109)

10.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存在,而不是它的最终真实是什么样子,因为后者无论如何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自然是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现实,不管它事实上是否是唯一存在的现实。(p134)

11. 任何一个人的本质都是由他与他人的关系决定的。去掉这些关系,剩下的并不是一个剥去外壳的本质自我,而是一个剥除了本质的自我。(p183)

12. 个人主义已经与真正的个性无关,而是与个人身份的主张或表达有关。(p186)

13. 我们不应该把对个性的断言与个性的拥有混为一谈。(p186)

14. 人权是西方特有的概念,往好了说是一种夸大,往坏里说是一句谎言。(p197)

15.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亚里士多德,p200)

16. 当我与爱人分享亲密的爱时,我并没有在爱人中丢失我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我所分享的部分反映了我的全部。(卡苏利斯,p203)

17. 在西方,自主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以至于挤掉了归属感。(p205)

18. 当我们从阶级和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时,一种创造性的能量被释放了出来,但是经过多年的漂泊,我们发现自己太孤独了。(p206)

19. 个性并不反对亲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不把个人身份淹没在整体里,而是通过在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来表达身份。个人需要群体,自主需要归属感。(p207)

20. 和谐赋予人力量,因为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p222)

21. 理解并不必然包含认可或接受:它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比较哲学家查尔斯·摩尔,p224)

22. 真正的对话需要认真倾听,但也需要互相检查和质疑。只有当批评和分歧来自傲慢和无知的结合时,它们才是无礼的。(p224)

23. 一般来说,只要你不把快乐和短暂的乐趣或快感混淆起来,遵循美德的道路就会增加而不是减少你快乐的机会。(p237)

24. 语言是一张不完美的网,在这张网中,我们要捕捉世界的真相,实践比理论更重要。(p30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