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曼之影读后感100字

奥斯曼之影读后感100字

《奥斯曼之影》是一本由[美]阿兰·米哈伊尔(Alan Mikhail)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曼之影》读后感(一):新潮历史读物

本书特色:

1. 无处不在的全球化史观,甚至为了论证塞利姆时代历史事件引发蝴蝶风暴影响持续至今到了牵强附会的程度。对读者来说固然偶尔看到尬,但顺着这套逻辑看还是蛮过瘾的。

2. 似乎是塞利姆一世的传记,但并不拘泥细节,对其记述抓大放小,很是流畅。

3. 什么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啊?

突然感觉塞利姆一世和雍正还蛮相似的,一样的承前启后,一样的短暂统治,一样的冷酷和一样的父慈子孝,甚至也是一样被长期忽视但却在近年火了起来。

ps翻译真不错,原书四星翻译加一星。

《奥斯曼之影》读后感(二):全球视角中的奥斯曼帝国

这本书的特色在于把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置于基督教欧洲十字军东征传统和哥伦布向西发现美洲(另一个十字军远征)这些同时代的大事件中,并揭示它们之间纷繁却紧密的因果联系。前半部大多讲的是赛利姆的成长和即位斗争,这部分里可以看到奥斯曼治理多样宗教民族疆域的哲学和经验,以及帝国权力交接的机制和它造成的不稳定的历史节点。中间插入了伊丽莎白和斐迪南双君主出于宗教狂热和对穆斯林恐惧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包括派哥伦布西航的宗教和政治动机等,虽是插曲,却对还原历史原貌有作用。最后一部分除了赛利姆的征战史外,最重要的是讲述了逊尼派什叶派生死斗争的历史起源,并和当时天主教和新教(马丁路德思想)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甚至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威胁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令人唏嘘的是,最残忍的迫害在双方都发生在内部教派斗争。缺点是对塞利姆的功绩略有溢美之辞,但蒙古和奥斯曼帝国治理多宗教多民族疆域的开明经验,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和强迫转信的迫害相比,的确能给当代人一些启示。

《奥斯曼之影》读后感(三):奥斯曼-曾经的辉煌

读历史有时候是割裂的,中国史,欧洲史,各是各的历史,放在一个横断面,比如1492年,这些历史都是贯通的,此起彼伏的,从形成了世界历史的多姿多彩,东升西降,西升东降,络绎不绝,参差多彩。

塞利姆的时代刚好经历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年-1492年。恰逢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时代,当时盛况足以傲视世界,土耳其现在的总统埃尔多安很敬仰塞利姆,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大桥就以塞利姆命名,土耳其人说起塞利姆时代,就像我们言必称汉唐时代。

哥伦布发现美洲曾经被誉为欧洲的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表现,而真实背景是当时横亘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巨大的奥斯曼帝国。阻遏了双方的贸易,为避开奥斯曼才推动哥伦布逆向而行。推动历史的其实是生产关系,而不是什么文化或者创新,利益之下这些才会涌现,就像我们说丝绸之路,听起来浪漫,其实只有当时的丝绸交易能带来巨额的利润。海路兴起后,这条路就没落了,历史就把当时的中国、欧洲和奥斯曼帝国串到了一起。

奥斯曼帝国时代,是伊斯兰教最兴盛的时代,不仅在整个东亚,一直延申到了西班牙和南欧、北非的大片区域。宗教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因,说到奥斯曼时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书中提到了当时新教的兴起,马丁路德对天主教的指责,天主教会掌握了解释的权利,衍生出教会的官僚以及利益驱动,包括赎罪券的出现,马丁路德认为人的信仰不应经由教会这个中介,自我救赎是靠自己完成的。吊诡的是,这种理念和当时的伊斯兰教义很接近,于是新教和伊斯兰教某种程度上共同推动了对当时天主教时代的冲击。

历史此起彼伏之间,世界历史周而复始,你刚唱罢我登场,如今又是谁的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