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局者》读后感100字

《破局者》读后感100字

《破局者》是一本由[英]林德尔•戈登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局者》读后感(一):时代幕布后的光

时代沉重的幕布将他们隐匿在黑暗中

不被知晓,不被鼓励的才华,甚至被污名

却成为了在那个时代生存得不孤独

内心丰满而多彩,无比有力量的武器

让她们虽身处“黑暗”也熠熠生辉

直至今日。

“倾听那些敏于感知那未经言说的,从沉默的另一侧传来的轰鸣”“严肃的声音穿过时间,切割出一条通往我们此在的隧道”

《破局者》读后感(二):一本让我睡着两次的书

可能是我打开方式不对,读的时候睡着了两次,以下是几点感受。

第一,作者论述副标题(改变世界的五位女作家)不够充分。这五位作家改变世界的方式是突破“好女人都是安静的”这一“真理”,勇敢地在公共领域发出属于女性的声音,但是从论证来看,她们的男性伴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到底是五位女作家在改变世界,还是她们背后的男人在改变,这是个问题。当然,还是感谢她们的勇敢发声。

第二,虽然书中涉及的是五位女作家,但是作者贯穿始终都提到了另外两位女性的名字,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米莉·狄金森,那为什么不把这两位都囊括在改变世界的女作家行列里面?艾米莉的处境从作者的选择标准上看属于“局外人”,也属于十九世纪的历史。所以,作者对改变世界的女作家的选择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同时,作者给五位女性分别设置了五个人设:“天才:玛丽·雪莱、灵视者:艾米莉·勃朗特、法外之徒:乔治·艾略特、演说家:奥利芙·施赖娜和探索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艾米莉难道不也是“天才、灵视者和探索者”吗?这很矛盾。

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作者虽然从时间的维度呈现了这五位作家的人生,但是中间穿插了很多细枝末节(八卦太多),那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非常多的人名,多到我找不到我们的论述对象。用姓氏来表示某人非常容易产生歧义,需要费点劲才能明白过来论述的是女作家还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亲人们。

最后,感谢作者至少让我知道了奥利芙·施赖娜是谁,但我还是怀疑选择这位女性的动机。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内容不如《伍尔夫日记》和贝尔先生写的《伍尔夫传》好看。总的来说,我比较失望,“野心“很大,论证不足。

《破局者》读后感(三):破局然后,破局继续

蛮有趣但也蛮像一次与时代先驱女性同行之旅,发现她们身上那些独特以及平凡的东西,发现被历史的手摩挲塑造以及遗弃的东西,发现原来这些铸造在记忆丰碑上的名字背后也有着生动活泼的一面,而不是被高高地捧上神坛。每每读着,都会有那么一点对自己无作为的愧怍、空思想的恐慌、以及时代巨流中的无所适从。

女性世界是充满重重限制和闭塞的,但又在重压之下开放出一朵灿烂的花,比如说叛逆出逃,比如依愿归家,比如直率面对生活,比如大声演说,比如行走未知边缘:

“戈登的笔锋既在探寻她们的作品如何改变了世界,也一步步地在通往她们的普通与寻常。她们曾经是或许叛逆任性,或许内向古怪的少女,是想逃离偏僻乡镇的女学徒,是在异国他乡被没有回音的爱情挫败的旅者,是在信笺中碎语情话的恋人。同时,戈登也并没有过分颂扬她们的个体天才,反而是将她们的成就背后所存在的巨大支持网络用星星点点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社会网络之中有女性也有男性,有家人、朋友、爱人,也有导师,有情感伴侣,有灵感源泉。他们之间充满张力的碰撞既在现实生活的交集中发生,也在书籍与阅读的媒介里开花结果。”

她们之间的“女性接力棒”总是隐隐绰绰的闪现,不仅关乎精神上的鼓舞、成果的产出、理念的沿革…更重要的是她们展现出女性另一种生活可能与人生选择: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义思想家,沃斯通克拉夫特开创性的理念也贯穿在《破局者》中五位作家的人生之中。玛丽·雪莱曾一次次在她母亲的墓前阅读她的作品《女权辩护》,并践行着她所预言的女性作为一个“新的种属”的诞生。艾略特、施赖纳和伍尔夫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对沃斯通克拉夫特所树立的思想传统表达敬意。”

如果不是翻阅这本书,恐怕我也会被那些表达陈述所蒙蔽,但是是否《破局者》就一定全无遮掩呢,慎思啊深思:

“《破局者》中的五位作家也恰恰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戈登早年作品的一种延续。她们真实的面目同样都经历了历史的曲解和改写。玛丽·雪莱变成了顺从的女儿和妻子。艾米莉·勃朗特变成了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乔治·艾略特变成了智慧的解惑天使。施赖纳和伍尔夫的名声曾几乎被完全湮没。但戈登也将她们无法被归类的天性从历史的“驯服”中释放。她们的写作串联起来的,是一种和十九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相左的思想传统。开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有关“女性问题”(the Woman Question)的公共讨论,以及被称作是“第一波女性主义”(first-wave feminism)的社会思潮和革命运动将铲除法律中的性别不平等作为核心目标。”

其实看这本书很像是在看一场电影,做一场汹涌的梦,开一场昙花,好像什么都记得,好像什么都忘记,但重要的是:女性不能用黑夜和默默无闻包裹着自己的欲望了,试图看清然后看轻这个世界,不要被“你是谁”这个问题吓跑,无畏的相信自己全部的内心,充实头脑、强健身体,工作摸索抗争,阅读聆听讨论。

“林德尔·戈登的《破局者》或许是在巧妙地回应着伍尔夫在近百年前提出的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只要曾经生活过,并留下了人生纪录的人,都值得被立传吗?包括那些失败与成功,以及那些卑微与显赫?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的价值标准并树立新的英雄去敬仰。”

《破局者》读后感(四):破局者——她们来了,她们看见,她们离开并永久地改变了我们

好女人都是安静的,这是十九世纪公认的真理。恐怕现在依旧是“真理”。“家中天使”、贤妻良母仍然是婚恋市场的择偶标准。当我们使用“女作家”、“女导演”、“男阿姨”这样的词汇,表明社会的语言环境依然男女有别,社会分工泾渭分明,两性的权利斗争依然是ing现在进行时状态。Lyndall Gordon通过写作五位女作家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传记,跟读者交流在女性的公众话语权被剥夺的年代,做一个“要说话”的独立女性得付出哪些代价、经历哪些挣扎。同时她想跟读者探讨一个大问题——什么是女人的天性?该如何发掘女人的独特天性。女性可以成为怎样的新存在。

玛丽·雪莱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二十岁前就发表了《弗兰肯斯坦》,在这本名著中她用小说的形式探讨了一个“现代普罗米修斯”的哲学问题。通过写作,她能够将在信件和日记中压抑和克制的情感表达出来,她需要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十七岁的她遇到了“生命的相遇”——诗人雪莱(渣男),她被听见了。她的声音得到了激烈的回应。这让我想起那句话:“人的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渣莱虽然管不住自己那一小坨肉,但是他能欣赏玛丽的天才,懂得她的才华。而不是像那个年代的男性一样,高高在上地评价女性。书中提及拜伦对待克莱尔的态度时写到:“如果玛丽·雪莱的青春是一场实验,那么克莱尔·克莱蒙作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她们俩的母亲)更加大胆的信徒也尝试了一个平行的实验。我们很容易会把她给拜伦的信看成是一个关于一时痴迷的寻常故事,但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和野心有关。她一心只想要去做一个沃斯通克拉夫特和戈德温式的人,并能够对自己想实现的事情直言不讳。拜伦对她小说尖刻的回应实际上只是个人恩怨加上传统上对有志写作的女性的漠视。玛丽·雪莱在拜伦面前是沉默的。她崇拜他的诗歌,并为他誊写,完全没有期待他会认可她的才华。”是的,所有名垂青史的领域都是男人专属,女人的领域属于家庭和厨房,要想在写作的领域成功需要男人的认可。如果连公正的认可都需要争取,还有什么不是呢?女作家们在发表作品时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用男性化的名字,因为要获得对作品毫无偏见的解读,就需要隐藏她们的性别,避免成为“男性注目的对象”。这不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什么?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因违抗了读者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化婚姻的想象,便遭受恶毒地攻击。她也选择了用男性化的名字发表作品,被喷子们发现后,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只能强调“妹妹只是个朴实的农妇”来消弱艾米莉的激进形象。

写艾略特,作者说她并非生来就是个天才,她是成长为一个天才的。艾略特给与她暧昧的斯宾塞写信:“如果你爱上了别人,那我只能了。但是在那发生之前,我都可以鼓起勇气去工作,并让生活变得有价值,只要有你在我身边。”低到尘埃里也没有换得男人的理解。她当然没有为了男人,成熟后的乔治·艾略特批判女性的弱点——假装愚蠢,面对趾高气昂的畜生以及他们过于简单的意识形态时的软弱,将“寄生”作为一种职业,以及目光短浅的对男性的模仿……这也是她在对自己进行审视进行清算……她说女性必须要拓展自己来配得上获得权利。这一建议十分透彻。

读奥利芙·施赖纳一章时,我对因为家人的不认可而对姐姐哭诉的奥利芙深有同感:“我现在感到特别焦虑、痛苦,并且心烦意乱……我对这种总是要继续前进但不知前方在哪里的人生感到彻头彻尾的厌倦。”女人找到“自己的路”的煎熬、挣扎,不知道属于哪里,出嫁是外人回娘家也被当成外人;不知道何去何从,所有的位置都被团结的男人帮牢牢占住,进入其中需要男人的认可甚至依附于男人;找不到自己在哪里能够“有用”,除了囿于厨房和“爱”。分给女人的角色除了“家中天使”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存在了吗?施赖纳痛哭之后没有认命,她选择了争取权利。她的声音从容不迫地穿越时间,抵达我们当下:“我想对在我们之后世世代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说——你们会因为这斗争如此激情澎湃、成果却如此微小而倍感惊讶……但你们永远不会知道,其实是因为想到了你们,以及为了你们,我们才做出如此的奋斗,并实现了我们所能实现的微小成果;是因为想到了你们更大的成就和更丰富的人生,我们才会在我们自己的无能中得到慰藉。”

作者说她们的书“向我们展现暴力如何源自狭隘的思维模式——自怜、责怪,或权力意志。”破局者们是狭隘的反义词。她们的书让我们贴近那些可堪信任且进化得更进一步的女性。她们在世时都是局外人,更是通过自我教育成为了时代的破局者。通过自我教育和“相互间的启发”,她们唤起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并且激励后来的女性不断探索自己那看不见的自我和无限的潜能。

读完书,对作者探讨的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女性应该成为自我教育者。我们要通过自我教育发掘自己独特的天性,相互启发成为进化得更进一步的人。生为女人,被轻视被漠视,不应当认为“生为女人我很抱歉”,远离习得性无助,勇敢地拓展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利。一如玛丽·雪莱所说:“最可鄙的人生便是,你活在这世上,但你所有的激情和情感都无法被付诸行动。要深入到自己内心最偏远的山谷里去,拿着自我知识的火把进入最深的角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