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舒适区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舒适区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舒适区》是一本由[英] 艾玛 • 玛德琳 著 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一):培养韧性,迎接挑战

文|牛小光

“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马爸爸的创业名言,说的就是很多人的状态,想得挺多,做得太少,即使有改变的心,也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封面实拍

《走出舒适区》就是来帮助人们找出自己为什么不敢走出自己舒适区的原因,以及找到方法,帮助自己勇于挑战并付诸于行动的这么一本工具书。由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艾玛·玛德琳博士编著,她在书中提供了舒适区的水平测试,帮大家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详细讲解为什么人们难以抵抗舒适区的关键原因,以及如何突破自我局限的操作方法。

通过测试,我得知自己是处在“探索带”,恐惧和焦虑水平处在均值,希望加以改变。我最主要的是要摆脱压抑感和控制欲,虽然愿意展示自己,但只能在较为安全的范围,需要韧性培养的帮助。

这是一本工具书,所以比起文学性,更注重它的实用性,刚开篇就是一个测试,而在最后也是一个测试,这显然是一个对比,是我们在看过书里的内容方法后,经过实践,再回头跟第一次的测试做一个对比。我前翻翻,后翻翻,书里的每一章,都对应着一个方法,所以这书,不应该囫囵看,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自由组合,重点突破。比如,找到自己最大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先看第八章,看看完美状态的人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无所畏惧的状态,对比自己缺失和薄弱的方面去找到方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拿我自己举例子,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觉得自己就是做不到,那就先看第二章“快速突破舒适区的关键”,再看第七章“核心目标:让使命推动你勇往直前”,再结合第八章“完美状态:无所畏惧的人是怎样的”,给自己一个榜样。

面对改变,有两种选择:1、压抑自己,继续待在舒适圈内; 2、勇于改变,走出舒适区,打破界限。但改变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自己丢出去,豁出去硬碰硬,那很可能就是头破血流,书里用了很多方法,先从改变我们内心的一些固有观念,再用循序渐近的方法慢慢去改变我们的行为和习惯,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逐渐强大,对自己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主观现实可以创造客观结果,我们也可以主宰我们自己。信念+方法+时间,必然会还给你一个全新的自己。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二):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走出舒适区开始

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诉你如何打破界限、发现未知的领域、直面恐惧、缓解焦虑,以及打磨坚不可摧的韧性来拥抱崭新的、精彩的、不设限的人生。书中提到很多精妙的技巧、心理学知识和非传统方法,都是我在帮助别人的实践中所用到的。——《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

做一件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事:尝试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不熟的同事打招呼、体验极限运动、学一门外语……这一件件的“打破个人常规”的小尝试,都是走出舒适区的例子。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迈开腿并走出舒适区,是极其困难的。《走出舒适区》先带领读者对自身的舒适区水平进行测试,然后重点介绍了“恐惧”和“焦虑”这两种情绪,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克服负面情绪,勇敢走出舒适区。

本书的开头有关于舒适区水平的测试,其中第十三题——“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我别无选择”,在这一题上我的得分很低。这题是为了测试“把握机会、把可能性和必要性付诸行动、决心和克制”的能力,而我缺乏“毅然决然做出选择”的勇气。

不过,抛开“舒适区”不谈,我相信命中注定。在我看来,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顺其自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十八题——“我不喜欢与优柔寡断的人相处”,在这一题上我选择了“的确如此”。这题是为了测试“领导力和掌控”相关的能力。对于这个解释,我感到挺惊讶的,因为我的认知觉得“领导力和掌控”和管理有关,却没有意识到“处理与个别人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关系管理。

总体来说,这份测试题我拿了75分,刚好进入“突破带(75-100分)”。处于这个区域的人们,已经打破了舒适区,并具备新的思维水平,可进一步往“零地带”进发。

作者介绍了恐惧这种情绪的来源,并强调了——恐惧是导致人们不敢走出舒适区的罪魁祸首,“一旦我们积极改变应对非理性恐惧的思维和方法,我们就会不受限制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书给出了许多小窍门,无论是心理的调整,还是食物的选择,都是实用而高效的。如果能按照作者给出的方法进行调节,读者也许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如果读者的舒适区水平得分有所提高,那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三):走出舒适区,想要即所得

很多人感叹中年危机,人到35,随时有被替代的可能。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工作快十年了,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工资没有涨,毕业入职时拿多少,现在还是多少,工作能力也没有提升,平时经常抱怨收入低生活难,但就是害怕做出改变,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实际上,他们早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待在这个舒适区内不肯走出来。心理学中,舒适区是指:“一个人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美国人NoelTichy曾提出,人的认知状态划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待在舒适区中感到很舒服,但是成长的机会很少。只有不断扩大舒适区的面积,逐步向学习区、恐慌区拓展,才能有所进步。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提到:只有走出舒适区,打破自我局限、发现未知领域,才有可能遇到更好的人生。这本书的作者艾玛·玛德琳博士是英国心理咨询师、伦敦顶峰诊所的联合创始人,有多年的心理学治疗经历,她曾帮助很多迷茫、焦虑、或是抑郁的人走出困境,开始新的人生。

在艾玛·玛德琳博士看来,走出舒适区,获得持久的行动力,需要经历3个阶段:

1.克服恐惧

《走出舒适区》中提到,人受困于舒适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恐惧,害怕改变要面对的各种未知,总觉得维持现状是最稳妥的方法。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思考方式,找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挖掘出行动的动力。

2.保持积极心态

抛弃焦虑、恐惧等情绪,试图去做一些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比如义工活动或学习一项新技能,这些行为有助于重塑自信,获得自我满足,从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如书中提到的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乐观的,积极心态可以通过锻炼得到。

3.树立核心目标

大多数的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排斥做什么。曾经我们也畅想过未来的生活与梦想,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现实消磨,是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有目标才能制定行动计划,才能找到内驱力,才能真正地做出改变。

如果你已经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几乎迷失自我,毫无疑问,这是身陷舒适区无法自拔了。想要实现心中所想,就必须做出改变,制定目标与计划,一步步实施。也许,期间会有种种阻碍,会经历各种想放弃的冲动,但只要坚持,走出舒适区,终会有所收获。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四):《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走出舒适区的姐姐最飒

最近芒果台《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备受关注,那英尝试唱别人的歌曲,一直唱甜歌的杨钰莹学习唱RAP,普通话一直被DIS的张柏芝用拼音学唱歌……每一位姐姐都拼尽全力,走出舒适区,诠释岁月易逝,青春不老。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在那里我们非常的安心、舒服,不会感受到焦虑、不安全。

《走出舒适区》作者艾玛·玛德琳博士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绩效教练、伦敦顶峰诊所的联合创始人。她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帮助众多病人走出抑郁,用新的姿态拥抱人生。

在书中,她有提及,我们会有4个区域:舒适带、探索带、突破带、零地带:当我们处于舒适带时,我们会非常的舒适,但是没有成长;处于探索带时有压力和焦虑,同时这两者也会带来进步和收获;当我们处于突破带时,我们可能会精疲力尽、力不从心,但是一旦我们突破,就会拥有拨开云雾见彩虹的喜悦和获得感;零地带是指我们已经成功驾驭自己了,人生获得转变。由此可见,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不碌碌无为,则需突破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有教读者7个通往成功的主要原则,帮助我们可以更好的走出舒适区。

1、意识到主观现实是创造客观结果的因素。在很多书中都可以看到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当我们真正认同一个观点,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发挥出超乎想象的能力。

2、积极专注和有限的“不应期”。就像一根筷子容易被掰断,一把筷子不容易被掰断一样。将注意力专攻在一项提高自己的技能之上时,我们通常会让自己获得更有效的快速成长。

3、永远体会内心深处的自己。即不断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时刻提醒自己去了解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4、强大的行为灵活性和思维灵活性。不被固定性思维限制,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这样才可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5、自我意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通过外在身体表现出对自我的认同、自信,通过管控思想和情绪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6、采取行动并勇于尝试。很多人是晚上有非常多的梦想,第二天早上又全部忘记,日复一日重复着舒服的日子。但真正区别人的不同的正是一个找准目标之后的执行力。空想、不敢尝试,不会改变任何现状。

7、创造“改变窗”——敢于变得不同。当我们违背那个焦虑、不安全、不敢突破的自己的“重要时刻”,创造“改变窗”,我们最终会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理查德·布兰森曾说“欣然突破极限,这是测试自己的最佳途径。”通过走出舒适区,突破自己,我们也将获得更加美好的自己。就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一样,不要害怕年纪,不要害怕改变之后的未知性,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五):走出自己舒适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美国作家尼尔·唐纳·沃许说过:“真正的人生始于你走出舒适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你舒适区,停留在舒适区的人或许正在贪图享乐,亦或者止步不前。但是走出舒适区的人必定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人生的美妙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太贪图安逸的人生,是没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在这本《走出舒适区》一书中从精神、思维、情绪、认知、行动方面探讨了突破自我局限的操作性方法,帮助我们更轻松、高效地提升自我,获得持久行动力。

那究竟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处于这一区域的人们对自我的认同才会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为了保持这种感觉,人们甚至会拒绝理性的判断,而宁愿用麻痹、拒绝、逃避或者勉强应对的非理性的应对方式让自己感觉尚有容身之处。我们称这个过程为舒适区。 另一方面,人类在理性上也有一种害怕改变的欲望。因为,如果不改变,就算得不到什么,至少也不会失去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不愿意放弃很多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 在认识舒适区以后我们不禁开始反问那究竟应该怎么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究竟会收获什么呢?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在监狱里待了大半辈子的图书管理员老布,被假释之后,却无法适应自由,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的意义,于是选择了上吊自杀。 对他来说,肖申克是舒服的,他在里面有事可做,有人可交,受人尊敬,可是本质上,那只是一个困住他的牢笼,是让他断绝与社会联系的元凶。你看,在舒适区呆久了人们会习惯,会满足,但是这样的舒适区会慢慢让我们失去抵抗未知的能力,长时间的舒适区会让我们感觉到孤独无助和加倍的迷茫不知所措。

反观电影里的另一个角色瑞德,他一直在挑战自己,让自己不断的接受新鲜的事物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在他获得自由以后,他掌握了自己生活应该有的节奏,最终和安迪成功会合。 这部电影中的两个角色,同样是从牢狱之灾中走出来的人,但是却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你看,走出舒适去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的纷杂,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智。 人活着就是要不断斗争,跟周遭的事物作斗争,跟自己的内心作斗争。只有当你强大到能克服所有的内心恐惧,摆脱一切的内心羁绊,才能获得成长与进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越战越勇。而舒适区恰巧是人生路上最大的陷阱,一旦你觉得舒服了,也就意味着你可能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成功的路上从来就不舒服,披荆斩棘、乘风踏浪是常态。

所以,人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束缚自己的那个小天地,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得新生。当然,简单的一句“走出舒适区”,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是一种巨大的煎熬,绝非三两下的事。不过,越是艰难,才越凸显出你这样做的价值,不逼一把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