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宋的读后感大全

追宋的读后感大全

《追宋》是一本由游彪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宋》读后感(一):一本书带你读懂,“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有人认为,宋朝美则美矣,然则毫无灵魂。其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毋庸置疑,但行军打仗却是门外汉,尤其在与金人的对外战争中,只知一味求和,乃致山河破碎,异族崛起。然而在另一群人眼中,宋朝却是另一番模样,它富足、安宁、美若诗画,宛如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般热闹繁华。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这个在知乎上被一票网友玩坏了的问题,一众答案中宋朝高居榜首。有人说过“中国的宋朝就好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文学、书画、还是茶道、瓷器,都呈现出爆裂式发展。”同时,在文学艺术上,宋朝也是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张择端、范宽……不胜枚举,就连宋徽宗赵佶都成了被国事耽搁的艺术家。

“文治昌盛、武功不竞”,这是后世学人对于宋朝历史特点的一个形容。关于这个说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教授在其近作——“宋朝三部曲”第二部之《追宋》中有着恰如其分的诠释。正如我们所知,“重武抑文”是北宋自太祖开国以来,以怀柔手段“杯酒释兵权”之后便拟定的基本国策。尤其太宗皇帝对武人的一味打压与对文人一再的破格提拔更是使其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太祖在立朝之初,便颁布法令,严禁后世子孙戕害文人,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整个宋朝将重文抑武的风气推到了极致,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在宋代政坛上,文人备受推崇,而武官则被轻视。一时间,“满门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比如,宋真宗时,状元出身的陈尧咨曾拒绝出任官阶更高的武职,只因在当时的官场担任文官会更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宋朝的教育与科举、法制体系、传统学术、诗词书画、发明创造等方面均有详细说明。游彪教授指出,由于宋代的科举考试日趋完善,逐渐臻于成熟,对于吸引文人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学术的发展,为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打开了文人进入官场的通道。特别是让出身寒门的士子能够有机会在朝堂上一展抱负。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皆出身贫寒,却俱都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大家和朝中高官。欧阳修成为了文化领袖,培养了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等文化名家。而苏轼又培养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即“苏门四学士”)。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宋朝的文化出现了喜闻乐见的蓬勃发展局面。

大致与作者自身史学家的身份有关,在书中关于宋代的史学部分,游彪教授的叙述非常之详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汉唐等前代相比,宋朝非常重视修史。史学大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当时的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其典型事例之一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组织了当时有才识的编撰者,历时二十年编成共达294卷的宏伟著作。该巨著用编年体书写,为后人提供了系统广博的史书范例。之后,另一杰出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整理,写成了《通鉴纪事本末》,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后来,朱熹编写了59卷《通鉴纲目》,精要阐述了《资治通鉴》的内容。在地方志方面,有乐史编写的《太平寰宇记》、范成大编写的《吴郡志》、孟元老编写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编写的《武林旧事》等;在金石和考古学方面,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以上种种,皆说明宋代的史学成就无疑达到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高峰。

作为中国古代写意画作的典型代表,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成就非凡。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其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宫廷画师张择端描绘了数量庞杂的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正如后人所知,宋诗在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诗歌的基础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与唐诗相比,宋诗表现更广泛更丰富,数量、种类、形式也更多。有人统计,《全宋诗》约有作者九千多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宋诗比唐诗抒情性更突出,意味更深远。如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两万多首诗篇。

相比诗作,宋词的发展更是将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宋词的繁荣和成就有多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在全社会普及,上至皇帝填词谱曲,下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二,是新创词调大量出现,多达千余种,且形式非常多,为词体的解放与革新打下了必要基础。其三,是较之唐五代,词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根本性突破,填写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大家更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彻底突破了狭义的言情范围。其四,是流派的众多。以作者创作而论有“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以总体风格而论有婉约、豪放、旷达、骚雅等。

综上所述,虽然宋朝在军事和对外战争上无疑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与当时的国家版图、政权的军事力量,并不一定就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能单纯只看疆域版图和军对实力,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文化,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泽被千秋、光耀后世!

《追宋》读后感(二):追宋:探宋制度设计之利弊,观两宋之灿烂文明

道不尽千载帝王兴亡事,说不完风流文人万古愁,看不透朝堂风雨干戈乱,忘不了繁盛市井满画楼,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两宋令无数人心往神之,扼腕叹之,为什么北宋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在北宋四川地区产生?为什么宋代书法山水写意是书法绘画史锐意创新成熟的时代?读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教授讲述宋朝十八帝王家国天下的《赵宋》,“游彪讲宋史”系列的《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进一步解答为何宋朝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游彪教授秉承着历史普及常识的角度,始终用公正客观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中国历史。本书主要从第一层面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比如两宋政治制度演进、教育科举制度改革、法制经济制度的完善等进行讨论。另一维度是聚焦宋代文明成就,比如文学、绘画、科技、宋学等,由因导果,得出结论,宋制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宋代政治的基本架构基本延续到了民国之前。

兴文教,抑武事

宋太祖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改变了五代时期崇尚武力征伐的局面,继任者宋太宗也一直秉承“崇文”的气氛,“兴文教,抑武事”,一次科举考试一次性录取近六百人,所以宋朝才会有“苏门三学士”,苏轼苏辙科举中榜,父亲苏洵经欧阳修举荐也被破格任命官职。仁宗期间,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他当政期间。

两宋时期,有三次大规模兴学之举,扩建太学、兴建地方州县学、在“三舍法”基础上废科举,学校升补取士。兴办官学的同时,宋代私学和新兴学院也积极扶持。农家子弟可以入村塾学习《百家姓》、《杂字》等。而程颐兄弟、朱熹等在家讲学,培养了大批门生弟子。其中“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已经成为当时著名学者聚居之地。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了宋朝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文人大量被重用,这种由上而下打造的文儒之盛的气象,武将的地位也就急转直下,文臣武将差距日渐加大,武将被打压甚至被迫害。狄青将军的遭遇就是宋代武将的缩影,出身寒门,在陕西受韩琦、范仲淹的赏识,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战功卓著的他多次被仁宗召见,相谈甚欢,仁宗甚至劝他涂药去掉脸上的刺字。然而在文人集团的打压之下,谏官上奏说狄青家的狗生角等最终也被罢免枢密使之职,狄青最后生病郁郁而终。

宋朝的政治机构基本上宰相、枢密院、三司鼎力格局,在分权与制衡过程中,虽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但文人掌权的弊病被无限放大。因此虽然全国实行了募兵制,军队数量增加,但在上层政治架构下,却屡次失败。比如宋太宗时期的“将从中御”,高粱河一战失利,宋太宗从此在深宫之中运筹,掌握主要指挥权,这样军事将领自然无法随机应变,败于千里之外。此外分兵防守,主要兵力都集中在禁军,保卫皇城,不敢轻易授权给边疆大将,边境兵力少,且指挥也大部分都为文官,面对小小西夏也是败多胜少。

政治求和之下的文明成就

虽然体制繁冗,面对入侵只能求和赔款,但在短暂的和平时期里,两宋在不断的改革变法中不断修正政策,带来商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比如儒学复兴,宋学新启。思想界极度活跃,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事功学派,都集儒道释一体,形成人性义理思辨的理论体系。

文学上,更不用说,宋诗宋词散文都是中国文学之瑰宝。尤其是词,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将这种民间的曲子词提升到诗词巅峰高度。并且将诗词传递到民间,这也是宋代文学的特点,“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柳永的评价。大量文人作品在市井传播,这也与当时宋代的科技革命相辅相成。

比如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了近万首诗歌,如何流传下来,那是因为陆游恰逢雕版活字印刷的黄金时期,藏书、刻书、出版也就不在话下了。

刻书、印刷术的发展,才会让如今的人们翻阅到了宋人在各行各业的成就,南宋黄裳的“宋淳佑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存星最多的天文图。沈括的《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秦九韶《数学九章》都代表了当时数学的最高成就。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则标志着宋代法医学的重大发展,比欧洲早了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史学莫胜于宋”,不管是纪传体史书《新唐书》等,还是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都创造了新的史书体裁——纲目体。宋朝修史有着完备的机构,分工明确,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及各位编纂者引援资料二百二十余家,历时十九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通过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给中国史学界留下了这部旷世奇作。

且不说那苏黄米蔡、宋徽宗的“瘦金体”、《芙蓉锦鸡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不论那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之瓷器,蜀锦、苏绣、缂丝之华美,宋人在雕塑陶瓷书法绘画戏曲歌舞等方面的全面繁荣,都验证了两宋这个古典黄金时代名不虚传。

唐人浪漫多情,宋人理性雅致,政治上的王朝积弱与皇权专治,经济上的巨大飞跃,文人地位的无限提升,生活、社会、政治、军事、法制中都表明了宋朝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俯瞰时代的脉搏走向,两宋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宋》读后感(三):宋朝到底有多牛!

近年来,随着《清平乐》《大宋宫词》等影视剧和畅销书的普及,人们对宋朝的认识和评价已经悄然发生的转变,从过去过于强调武功不振、积贫积弱的历史叙事,转而肯定宋朝在学术文化、科学技术、文官制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经济强盛,GDP世界第一;科技发达,古代“四大发明”独占三项;文化昌盛,“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政治开明,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增强,一度形成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事实上,只要将评价的尺度和领域拓宽,无论横向对比同时期的西欧,还是纵向对比历代王朝,宋朝都堪称是“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

在《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书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彪从顶层制度设计和宋代文明成就两个维度,对两宋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宋史专家集三十年研究心得,总结宋代历史和社会的关键特征

游彪教授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和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本书的内容正是基于作者长期的宋史研究积淀,以史学家高屋建瓴的知识视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选宋代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多个面向的关键特征进行展开,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

比如,在谈到宋初关键国策和制度建设时,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心态入手,让历史解释既有生动性又有合理性。宋太祖赵匡胤亲身经历过唐末五代的繁镇割据和武夫跋扈,而且自己就是通过兵变建立的赵宋王朝,因而最为忌惮武人乱政,于是,针对武将的“防弊之策”也就呼之欲出。所以才有“杯酒释兵权”事件,以及“重文教,轻武事”的基本国策的确立。一方面对武将严加约束,收归兵权,另一方面,用儒家经典中的忠君思想诱导武将,转变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基于前朝失败统治的经验教训,总结出的长治久安之道和统治之术。“重文抑武”的国策被后继统治者继承之后,虽然几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宋朝内部军事动乱的根源,与此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武将不仅社会地位低下,在军事指挥上也没有决策权,长期积累后必然影响军队战斗力,因此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入侵中,屡屡受挫。

此外,书中对宋朝募兵体制的建立,分权制衡原则下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儒学的复兴和发展等主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让普通读者可以从更多维的角度认识宋朝的全貌。

全面梳理宋代顶层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样态,深刻洞察治乱兴衰背后的根本逻辑

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和长治久安,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大体上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一方面也发展出了自身的独特性。为了彻底消除中央和皇权的威胁因素,分权和制衡就成为宋朝统治者制度设计共通的根本原则,同时,随着唐末五代的战乱彻底打破原有的贵族门阀社会,宋朝社会往更为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各种上层制度如何适应这种现实变化成为最重要的主题。

在政治制度方面,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央政权机构和地方政治制度如何通过一套精巧的设计,落实分权制衡原则。宋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建制,在州一级,在知州之外,设有通判分知州之权,通判一开始是专职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州的第二行政长官,南宋时实际成为主管财务的第一长官。在州之上还设“路”以监督府州军监,路设帅(安抚使司)、漕(转运使司)、宪(提点刑狱司)、仓(提举常平司)四司,分掌军政、财政、司法、民政,互不统属,互相监察,互相牵制。在中央机构层面,宋初实行宰相负责行政、枢密院长官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的制度,进一步分割宰相的职权,同时格外重视监察,加强台谏官监察和监督的力量,监察的对象和范围大大扩展

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中,相比以往朝代,宋朝一是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再现的可能性,二是皇权得到提升,宰相、宦官、外戚无法对皇权造成实质性的威胁,由此奠定了两宋三百年内政稳定的制度根基。不过,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政府机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正是针对这些弊病进行的改革。

此外,在军事制度方面,宋朝采用募兵体制,用文官制衡武将,将“失职”的流民和荒年的饥民招募入军队,让士兵和民众之间形成隔离和制衡,同时各种军队之间也互相制衡;在科举和教育制度方面,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体系,打破门第等级对科举制的影响,取消举子出身的限制,不仅为赵宋王朝输送了最优秀的人才,也为宋代文化艺术方面灿烂辉煌的创造了条件。

全方位呈现赵宋之世的文明高度,展现一个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

宋朝确立的一套严密而轻巧的制度安排,为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面繁荣搭建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所谓“仓廪足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在三百年无内忧的环境下,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和艺术趋向于精致化和平民化。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流通量的激增,催生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产生,徽宗崇宁年间,“交子”改称“钱引”,逐渐推广到北方大部分地区,宋室南渡以后,纸币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硬通货。

宋代的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达到了巅峰,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涌现出以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代表性诗人,宋词则是宋朝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在文学史上与唐诗相提并论,晏殊、柳永、苏轼、秦观等著名词人的作品至今家喻户晓。

在科学技术方面,宋人在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冶金等众多科学门类中都有不朽的发明和创造,“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项都完成于宋代。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科技人才,既有博闻广识的科学家沈括,也有专擅一门的天文学家苏颂、数学家秦九韶、建筑学家李诫、农学家陈旉等。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化展现出了与唐代截然不同的风貌,唐代文化兼收并蓄,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表现为异彩的特色,而宋代文化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转向深沉、内敛,民族本位文化高度突出,表现出更纯粹的中国风格,显得淡泊秀丽、精致典雅,笼罩着文质彬彬的谦谦之风,具体表现在范宽、郭玺等的山水画,官、汝、哥、钧、定五大名窑的瓷器,黄庭坚和米芾注重意境的书法等等。

游彪讲宋史系列相关:

游彪讲宋史系列共包含三部作品,《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讲宋史系列以史实为依据,分别从十八位皇帝的生命历程、两宋时期的政治面貌和文明高度、各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等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和发展演变,角度新颖,内容系统,由表及里地剖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与深刻影响。目前该系列已出版两部,敬请大家期待后续《问宋》面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