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朋党史》是一本由朱子彦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一):全面描述

本书全景式地给出了朋党这一与古代中国皇权政治紧密相连的政治事物的发展过程。

但是,诚如作者所言,并非对每段历史都能做到仔细钻研。例如在导言中,对宋代围绕变法的新旧党争,其论断主要是在南北党争的大背景下给出的。这个感觉有些偏颇,最近也在读《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见解。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二):朋党发展演变的简明史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朋党对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此深远,至今不绝,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这部简明的朋党史,为我们了解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了解朋党的滥觞、发展、演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力,提供了一条通道。详实的史料,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赋予这部历史著作丰厚的底蕴。但是,过于注重史料的梳理,也限制了更加开阔的历史和政治学分析。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三):一部研究中国朋党史的扛鼎之作

这部《中国朋党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我读过的有关研究朋党著作中,资料最为丰富,阐述最为透彻全面的,说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中国朋党的集大成之作,是一点不夸张的。

这部中国朋党史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叙述的:从先秦谈、东汉谈到三国、两晋;从唐、宋谈到明、清。凡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党争事件,诸如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唐朝时期的牛李党争、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时期的东林党等等,可以说历代史家关注的历代党争,这本书都是有所论述的,而且都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当然跟那些断代的党争史学著作,这本书不得不概括地进行论述,不然的话,篇幅实在太大的,光是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或是明朝时期的东林党,就完全可以单独撰写成一部几十万的专著。

这部书的一大亮点是对中国的朋党现象进行了宏观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朋党阐产生的原因,历史上各类党争的特点、类型及其规律,凸现出中国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在这本书的长篇导论中,作者对朋党的本质作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指出朋党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朋党和人们熟悉的政治集团、宗派、帮派、山头、团伙、圈子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大多数党争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意气之争,没有什么固定阵线、道德原则可言,即所谓“朋党兴,而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将孰从而正之哉?邪正无定从,离合无恒势,欲为伸其是,拙其非,画一是非以正人之趋向,智弗能知,勇弗能断。” 朋党和现代的政党也是不一样的。朋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团体,而且不具有合法性。在作者看来,朋党只是统治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政治集团。朋党以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垄断仕途、独占各项政治经济权益为目的,以党同伐异为特征,以打击、残害政敌为其实现目标的手段。正因如此,朋党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但从来没有人敢公开提出纲领、发表宣言,打出朋党的旗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朋党史折射了一部官僚政治史。这部研究中国朋党史的扛鼎之作值得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四):人性不升,朋党不灭

这本朱子彦所著的《中国朋党史》揭示了从古至今的历朝历代的朋党现象、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总之一点,人性不升,朋党不灭。

人类是群居性的物种,既然群居便会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的多了关系密切的便成为“朋”,朋聚便成了“朋党”。不同的是“朋党”所起的作用是有促进进步的作用,还是起着危害社会的作用。“朋党立,国不能一日靖矣”,对朋党作出界定,分析其主要特征,检讨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儒家所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个多么理想化的宏图伟愿。不好的朋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党同伐异,大肆残酷打击异已。如果有喜欢看动物世界的朋友想必会对非洲乌蜜马拉草原上的角马迁移记忆犹新,大群的角马在斗领的带领下狂奔,无论前方是布满猛兽的洪流,哪怕走向死亡,“胸无定见,富于雷同性,附和性与肓从性也”正是其深刻的写照。

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都不知自己要干些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悲剧的代名词。人终有一死,是死得其所,不是毫无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取向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晋朝竹林七贤为避世,结局依然是死于统治集团之手。朱子彦先生在《中国朋党史》中对东汉、三国及明代三个朝代的党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微知著,可知身处此世的现代人更加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怎样优化人性,让人间留有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陈寅恪先生也是我所敬佩的一位大师,九十年前陈先生便提出了“控制人口论”,可惜不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陈寅恪先生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的两篇巨著《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地位,如同《中国朋党史》一样,发隐抉微,引人深思。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并未因此遗忘中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结局便是落入了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党争有正邪是非之分,为了澄清吏治,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为救而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自然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相互组合而形成了不同的朋党集团,因利而聚因利而散。在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言以兴之,一言以亡之,非常常见。封建的专制统治者非常痛恨他的子民结成朋党,有发现便大肆打击镇压,无非是出于“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统治理念。封建的官场彼此倾轧,伐异党同,私怨交寻,牵连报复,或已所衔恨,而反瞩人代收,阴为主指,或意所欲言,而不直指真事,巧陷术中。封建社会中的个人是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政争中独善基身的,避不可免的是必须凝聚成党派集团以求自保。社会发展到今天,“门第”观念仍在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今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计,“朋党”不可避免,只愿人人向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去除腐朽落后的小集团,转而构建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富强幸福的大国梦。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五):多维视角下的朋党发展史°

——评《中国朋党史》

文/蓦烟如雪

历朝历代,包括如今的政局,依旧很忌讳谈及朋党,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就有言:“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朋党立,国不能一日靖矣”;“朋党之争,则上失纲而下生乱,其必然也。”

朋党的危害性是难以泛泛概括的。

最早王桐龄就曾撰写过《中国历代党争史》,此书可谓朋党书籍的先例,但此书出版甚早,内容零散,多是浮光掠影之笔且篇幅不长,内容涉及之处多少蜻蜓点水,无新意。在鉴于前人之作上,作者朱子彦并未骄骄然,反而自我审视,如何去梳理好中国朋党的演变过程,虽然有前人开荒,他不想束缚在前人的思维中,她用多维的笔触,去铺陈此书的整体结构、框架以及朋党产生、发展的原因,重点剖析每个朝代的党争形成及发展,对其不同朝代的党争特质进行详细解析,力图用最真实的史料去还原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

当初王桐龄的作品不足十四万字,而这本《中国朋党史》却洋洋洒洒有五十多万字,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所言,这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朋党及党争做了贯通性的考察,将士大夫官僚的朋党和众多被称之为帝党、后党、太子党、诸王党、戚党、阉党的综合作了分析,揭示了朋党为何以血缘、地缘等宗法关系为纽带,环绕权力、财富的争夺及再分配而展开斗争。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部重要著作。

针对前人大段征引史料,缺少分析,抄录古书的问题,作者谋篇布局,遵循通史模式,对朋党和党争进行了逐一的解析。当然作者面对自己不善长的朝代,他也没有贸然去写,反而略过了南北朝至隋及金蒙元王朝的党争问题,对于这份真诚,我觉得作者是对的,与其去拼凑不熟悉的史料,还不如空置在那里,留给后人言说。毕竟“打肿脸充胖子”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依旧诚实的做了自己。

本书用九个章节,分析了朋党的界定、特征、萌芽以及形成,它按照历史顺序,从先秦诸子论朋党,到东汉第一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祸,从蜀汉政权的斗争,到两晋与士族的盛衰,甚至从唐代朋党牺牲品的李商隐谈及到牛李党争,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谈到北宋新旧党争的异化,从胡蓝党案谈及到明代君主专制,从内阁斗争到晚明科举,从清代康熙雍正朝的朋党案,到后期帝党与后党的斗争,当然这个最明显的就是两宫太后及之后的垂帘听政。

在书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南宋的“庆元党禁”,起因是韩侂胄和赵汝愚之间的党争。结果,在罢黜赵汝愚的右丞相后,赵死于衡阳,朱熹也被沦为“伪学”,后来,还成为韩党邀功的方式。他们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的六大罪状,甚至捏造了“诱拐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之后朱熹不得不落职罢祠。

而魏徵更惨,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在病危时候还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就因为有人弹劾魏徵生前的“阿党”,太宗就解除婚约,还推倒他的墓碑,可见那时候帝王对朋党的厌恶。

当然作者也言明的例外,比如年羹尧、隆科多这些,他们虽然也算朋党,好在这个集团是效忠帝王,而在惹怒皇帝后,他们一样树倒猢狲散,各个击破,所以一旦威胁皇权多数党争都不得好下场。

这本书,并没有乏味的按照历史说书,而是以人物、事件,通过他们的思想以及活动,去叙述历史的全貌,还原不一样的朋党历史。这本书并没有防范空谈,作者找到的史料可以作为学术性的研究,其广、深、厚,都是非常明显的,可读性还是很强,读后虽然会稍显枯燥,但是如果认真去研读史料,会是一本很有内涵的故事书。

因为它是多维视角里的朋党史,且浅显易懂,迭有新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