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管理3.0读后感100字

管理3.0读后感100字

《管理3.0》是一本由Jurgen Appelo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理3.0》读后感(一):不错的一本组织管理书。

本书值得推荐,有一些实践很不错,很有参考价值, 比如

1. 可视化,让事情可见。(这个问题在IT行业非常突出,很多事情都隐藏在电脑和人脑里面,看不见就造成无法有效及时的沟通)

2. 组织一对一的会议。(这点和敏捷没有必须的联系,这属于普通管理学的范畴)

3. 360度会议

4. 延伸工作头衔的含义(不要特定的头衔,比如网站编辑,网站设计,前端开发等,而好的方式是,软件工程师,可以做前端开发,也可以做后端开发,不是必须固定在一个模块上)

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用荷兰的交通,比喻做好管理。

荷兰的交通:

文化,教练,驾照,交通标识,交通警察,汽车喇叭,政府

管理:

自我发展,教练,测试,工具,监管者,团队,管理者

每章有一个小结,以及反思和行动,很不错,可以和现有的工作进行结合。

《管理3.0》读后感(二):管理3.0-读书笔记-复杂适应系统应对

这是第一本将复杂性理论和敏捷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书籍,是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将其他领域的知识引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视角,精益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将丰田精益生产方法引入到软件开发领域。至于它是否会开创一个新的管理时代还有待验证。

从敏捷宣言提出到现在11年的时间过去了,各种敏捷的实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纳,但是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公司的管理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软件研发方法,只要引入培训和工具,让一线项目团队去学习和实施就好了。中高层管理者自己则置身事外,敏捷实施到了一定的程度(往往比较初级水平)就停滞不前,因为管理和组织没有变革,他们成了继续深化的强大阻力,而单靠一线团队是无力改变管理方式、进行组织变革。

这是本有难度的书,它既有很广泛的关于复杂性理论的引用和论述,也有大量管理实践的分析。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管理经验和一定的敏捷基础,估计会看得莫名其妙、枯燥无味。反之则会觉得它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细细品读。

管理3.0是我个人喜欢的命名方式,它很有互联网的感觉,不断适应、发展和进化。把软件团队和软件项目当作复杂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假定。有的人把敏捷方法比作一个生态圈,相互之间会相互影响,而不是单一的实践累加,如果我们抽象一下:生态圈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把软件团队和软件项目管理比作花园的园丁,是一个很妙的隐喻:我们就像园丁一样,为软件系统播种、施肥、除掉杂草、当系统变老时、需要新老更替,为新的成长空出地方。软件团队管理也是类似。

基因多样性是生态圈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多样性可以稳定系统并使其能够抵御环境变化、有助于生物系统在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多样性的团队表现常常胜过同质化的团队,而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雇佣和他们一样的人,这是管理者需要避免的陷阱。

分级授权的方法非常有用,有7个类别:告知、贩卖、咨询、商定、建议、征询、委托。针对不同的主题、不同成熟度的团队进行不同级别、不同组合的授权方式。现实中还会出现的例子是:对于技能差别很大的两个人员,对技能高给与更高级别的授权。

出人意料的让人开心也会让信任关系受到损害,作为管理者,需要确保行为是不出所料的让人开心。

敏捷方法中确实缺少对于纪律这个基础的强调和说明,这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盲点,对于一个自律性差的团队很难成为一个敏捷团队。能力=纪律X技能,我们通常在意团队成员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自律的这个关键因子。可能的原因:1)下意识假设技能高的成员自律性自然高,这个假设站不住脚,而且人总是容易受诱惑而偏离自律,需要有环境的约束,就像香港人到了深圳乱插队、随口吐痰一样;2)将纪律与刻板/无活力/约束等同,在灵活自由的口号下丢失自律,其结果是无法真正发挥团队能力。

将软件团队和软件项目作为复杂系统意味着对于系统的优化需要整体优化,而不是单一的局部优化,我们度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度量需要整体视角,包括:结果(目标/价值/功能性/成本)、过程(质量、交付件、时间等)、人(人员反馈)等不同纬度。

矩阵式组织是目前的主流形态,矩阵式组织带来的问题是多头管理,作者提倡的是混合型组织,有且仅有一条职权线,多条横线,项目经理服务于团队,项目经理管项目,不管人(这里指人员的绩效/职业规划,项目团队的管理是PM的工作之一),职能经理管人。这里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理解了复杂性,我们才可能找到简单的办法来管理复杂系统。

管理3.0这本书更多的是夯实了敏捷管理3.0的理论方法,在实践和案例上还不够详细,希望有更多的管理者可以阅读它改变管理意识,进行管理变革,也希望有更多的实践者一起讨论、补充和交流实践经验。(微博:http://t.qq.com/davidxiao)

个人博客:http://www.davidxiao.net

《管理3.0》读后感(三):管理3.0, 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逻辑与方法论

微信公众号:人力资源转型与复盘笔记

“A chess novice can defeat a master if moving twice each round。“

管理是一个迭代打怪的过程,同样的管理能力和思维的修炼也是如是,不确定与动荡变化环境下的那一个锚,从固定框架到共生生长,赋予人和组织更多灵动的感觉。两本书思想和理念上交互影响,有时候那些拿起来有点遥远而显得不切实际的东西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成为工作场景中需要应对的场景题,知行合一,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从线性的因果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关注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从管理业绩输出的成果到基于社会复杂性的关于部门和组织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敏捷管理模型,推进近乎速度。

灵活性的增加,从线性到网状;从基于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型到基于多种渠道的网状关系的进化;

管理3.0 不是另一个框架, 它是一种心态, 与不断变化的游戏、工具和实践集合相结合, 以帮助任何工作人员管理组织。这是一种看待工作系统的方式。

获得有效的管理技能: 管理3.0 遵循系统思维理念, 即一个组织95% 的业绩是整个系统而不是个人的结果。管理3.0 研究了如何分析该系统, 以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从而在各组织之间实现更好和有效的领导。

出于好玩,可以将管理3.0 模型视为“六眼怪物”理论,通过不同的六个方面来促进网状组织的人员和领导力的提升:

energize people激励人:激励和参与,个人&互动、奖励&激励、员工幸福;

不仅要让软件工作,更要精益求精。

不仅可以响应变化,更要稳步增加价值。

不仅要有个体与交互,更要形成专业人员的社区。

不仅要与客户合作,更要建立卓有成效的伙伴关系。

也就是说,左项固然值得追求,右项同样不可或缺。

@ 软件工艺宣言

敏捷和自适应的方法把人、项目和价值联系起来。

我们是由一群能够非常成功地交付成果的项目领导者所组成的团队,为了能够成功交付:

@ 相互依赖宣言

创新来源于内在激励,需要关注内在激励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多样关联性的激励将内在激励转化为内在激励,关注团队成员内在需求的满足:

10个内在动机: CHAMPROGS

//了解现状: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的应用//

个体性格评价:

团体性格评估:

//反思与应用//

//授权技术的应用-选择正确的权限级别//

贩卖:领导做决定并把想法贩卖给员工,尝试获得他们的承诺;

咨询:在做出决定前邀请员工并考虑其建议,决定权在领导者;

商定:邀请员工参与导论并达成团队共识,双方的影响度相同;

建议:通过告诉员工你的观点来影响他们,决策权最终在员工;

征询:团队先做决定,通过团队说服领导;

委托:所有事情完全由团队处理;

//团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技术//

委任检查单:

技能:通过某件事实际做或活获得的知识或发明、设计或执行某物的微妙或富有想象力的能力,在学习(专业训练)和练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

能力:是完成某件事的技能。员工的能力是其执行与其职业或行业相关的身体、精神或法律行为的能力。他们拥有的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完成和执行一个特定的项目。

个人属性:是个人特有的特征和品质。它们是个体性格的反映,是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人的不同经历获得的,其属性包括承受压力的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等。

知识:是通过正规教育或经验获得的信息、理解、原则和技能。组织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需要的时候适当有效地应用一个人的知识。该组织的员工之间还必须相互交流和交换知识和信息。

工作知识:员工对本领域的了解深度,组织应鼓励和加强员工的这种能力,因为它可以转化为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增长。 组织也可以赞助专业培训以提升员工对这一特定能力的掌握。

团队合作:在追求共同目标和/或目标时,能够合作而有效地在团队中工作,没有麻烦或异议。它涉及在信任、承诺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群体认同。这种技能可以通过开放来培养对组织的信任。

时间管理:是一个必须由组织中的每个员工开发的技能,它跨越从该组织的管理和领导到普通员工的所有级别。

创新的五个齿轮:

b. 问题定义d. 想法筛选a. 流程c. 想法的产生

流程:强调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定义:强调结构化的5W1H;

想法的产生:头脑风暴、看图说话等技术的应用;

想法筛选:匿名投票、描绘共识、坚持点等技术的应用;

敏捷是一种思维模式。例如,执行Scrum 并不意味着公司是敏捷的,因为"做"和"存在"是有区别的。许多组织都在做敏捷实践,但是当你仔细观察它们时,你会发现他们不是敏捷的。他们只是在做一些练习,比如早上站起来,保持一份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敏捷。所以他们区分存在和做是正确的。现代敏捷有四个指导原则:

敏捷就是透明、检查和适应。关心人,为客户带来价值。

管理3.0关心人,关心改善,为所有客户提供价值,创造一个环境,让人们展示自己的最好。管理3.0基于五项原则:

通过使用管理3.0并了解它如何看待管理,帮助组织实现敏捷管理。从敏捷管理到管理3.0, 从方法到逻辑框架的齐头并进,组成金色组合,实现组织从上到下的真正敏捷。

关注敏捷管理和管理3.0 的理念和方法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越来越真切的意识到环境“场”的影响,从大鱼吃小鱼到快鱼吃慢鱼,从关注个人成长的个体崛起到关注组织成效的棋局谋划,alway the bigger picture。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自我与专业边界和躯壳的过程,每一次理念到实践的尝试都会是新的冒险,不管怎样,更主动一点,更放浪形骸一点,不管在什么境遇下都能够做到思维与行动的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这大概就是各种折腾打怪的意义所在吧。

以上,谢谢你阅读到最后一个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