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大师就是大师

本来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去翻开这本书,但是偶尔有机缘翻开。看了这本书,本来对中国历史、历史研究不了解的我忽然间好像对历史研究的一个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也改变了我认为中国历史研究比较刻板的印象。真是大师手笔!对中国历史研究有兴趣,或者不了解想了解的人都推荐一看。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二):WHAZ!

百年后读来,梁启超先生治学思想之真诚,朴实,细致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其讲到治学方法处,不惜放下架子抖出自家的经验,丝毫不带一点饱学之士的沾沾自喜和玩弄文字的神气。读梁先生的书,方才体会其对古老中国的真挚和深情,以及对未来中国的期盼与寄望。书的末尾以义和拳为例,说明在空间上史迹集团的形成及影响,谁曾想百年后的今天,义和拳的“伪大”精神还如幽灵般潜伏在中国的山陵和村落间,时有复燃之势。WHAZ!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三):思辨梁任公,观读历史法

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研究历史,皆是以史为据,或探究事物规律或吸取经验教训用之于今。但研究历史亦有方法,我国历史悠久,史料繁杂,真伪难辨,这本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文笔精妙,用语考究。既有如万里江山美景之形,又好似包含江河湖泊深邃之内涵。其中文意,可解上述史料众多难以摘选的难题,值得读者们去字字详读、细细推敲。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四):《中国历史研究法》偶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偶记

吾国乃史之大国,不读史,不足以知兴替,不足以鉴来者,故国人当读史,然国民读史,绝非饰智矜愚,炫耀博文之事,如此读史,多亦何意?任公此书,乃治史之圭臬,发蒙入门之读物也,非于国史典章,文化兴替有把脉者不可得也,此大家之作也,于有志读史之学者,可谓索骥之图也。

史者,绝非一二权贵帝王之家谱,史者,乃国民之史也,为全社会之缩影,国民共同之记录也。史书浩瀚,吾辈费此精力,所得者何?梁公言,当有历史之人格,以生人为本位之史代替死人本位之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任公言考据玄奘之出发年代之例子,颇有趣,此学问之乐也。

任公言:“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修生养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而生。”

读史前,当读此书,或可得其要,读其书,想其人。故作此文。

小舟

2015年7月3日星期五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五):梁启超的历史三问

很多学经济学——特别是数量经济学、数量金融学的朋友会碰到这样的疑问和讨论:数学在经济学中有多大的用?是不是学好数学才能学好经济学?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

在看到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准确说是书后一篇附录)之前,我已经看到许多著名和非著名的学者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也有一些称得上佳作。但看了这本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梁启超对历史研究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以及他自己给出的回答,已经把经济研究的上述问题也完美解释了。这三个问题是梁启超研究历史多年后(也是写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新史学著作多年后),对自己历史观的一个修正。三个问题依次是:

1、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具有有限用处;

2、历史中是否存在因果律;

3、历史是否进化的。

由于数学是归纳法的典型,因果律是判断科学的标准,而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历史的经验科学,因此上述这三个问题依次对应:

1、数学在经济学中是否只具有有限作用;

2、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

3、经济是否可以积累和进化。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在于他的思想能给百年之后的后生以启发。学经济金融的同学,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看梁启超的这篇《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三个问题》,会有很大的惊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