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本由亨利.詹姆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728图书,本书定价:2.25元,页数:1984-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一):一位女士的画像

伊莎贝拉有着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倾向。爱上奥斯蒙德完全就是自己的幻影在起作用。在表面上,伊莎贝拉是一位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厌恶金钱与世俗的虚伪,但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却为了证明自己对世俗的厌恶,而最终却被一位特别虚伪的一事无成的半吊子而虏获,这是伊莎贝拉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却被金钱和其他人所利用,同情伊莎贝拉。作品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伊莎贝拉最终会回到罗马和奥斯蒙德离婚,而过上自由的生活,但在这个充满着太多虚伪,自私,陷阱的社会,她要怎样才能真正的自由。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二):最后她只能是一位Lady

伊莎贝尔,美丽的躯壳里住着不安分的灵魂,甫一出场就受到热烈的追求,她偏不要走寻常路。无论是拒绝英俊高贵的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还是热情富有的美国企业家戈德伍德(隔壁爱玛包法利吃了十吨柠檬,在伊莎贝尔这里都不能归咎为情感选择问题。世俗幸福在文学里是最不必要的,伊莎贝尔追求一件更深远的东西,她反抗社会结构性的收编。嫁给前两者或许能收获一般认为的幸福生活,但她将沦为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大房子的女主人等等,这样的画像可以列满人生的长廊,但无一例外每一幅画中伊莎贝尔都是一环社会关系的从属物——绝大多数男人包括戈德伍德沃伯顿都天经地义将女人纳入的,同时绝大多数女人自己也天经地义接受成为的从属物。

奥斯蒙德出现了。严格来说,伊莎贝尔不是被奥斯蒙德醉心于美和艺术的假象所蒙蔽,奥斯蒙德对伊莎贝尔的感情像寻得美丽稀有的收藏品,自动剥离了性别的、社会的那一面从属关系。所以奥斯蒙德后来通过婚姻攫取伊莎贝尔的财产和人生,站在人的情感角度看是自私冷漠,转换视角看成消费一件物品就不足为奇?这令人十分唏嘘,伊莎贝尔渴望冲破画框的桎梏,却一头扎进了更加幽暗的命运。

但我还是很喜欢伊莎贝尔,她能遵从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并且自始至终对行为负责,这很好。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三):一位女士的画像

对于女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什么?应该是婚姻吧!而对于女性选择的婚姻来说,金钱又是重要因素,这其实是个尴尬的现状,只是进入私有制以来就没有变化。 伊莎贝尔是个天真开朗、聪明好学、酷爱自由的美国姑娘,本来只是想和姨妈来欧洲见识一下(父母双亡),没想过其独特的魅力深得周围人喜爱,不仅表哥,甚至表哥的朋友沃伯顿勋爵也爱上了她,不过求婚被拒。而姨父在死后留给她巨额遗产,这反而造成了恶果。 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爱”上了她,在相识后与其结婚。婚后数年伊莎贝尔才渐渐了解到丈夫的本性。要是现在还可以离婚,而在那个时代,只有找情人或者认命了,伊莎贝尔选择的是后者。 在作者的那个时代,美国还属于新兴的国度,古老文明的欧洲国家在美国人眼中还是令人神往的。而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写了大量以美国人在欧洲为背景的作品,比如《使节》《鸽翼》等,本书则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作者显然没有一味的沉迷于欧洲,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长处和欧洲的短处,在此书中伊莎贝尔显然就是美国的代表,充满了魅力和力量,而也正是这种朝气才使得周围人爱上她,就算是最后选择错误,她也勇敢面对承担后果。而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则是老旧欧洲的代表,表面看显然绅士风度,实则自私、内心阴暗又冷酷,这也算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了。这样看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画像,更准确说是美国“新女性”的画像。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四):想要愉快的人生,这恐怕是个伪命题。

这本书让我很不舒服。几年前看的时候,我还没有经历过“真正不善良的人”,那时候是Henry James充满张力的对话和书的主题吸引我。作为一个女人,到底要做什么呢?

那不勒斯四部曲在“我”和莉拉之间设想了两种生活,一种是驯顺地进入男性社会秩序,嫁为人妻、冠以夫姓,以及奋力地“向上爬”,进入“上流”;另一种是莉拉代表的,不依赖丈夫,甚至对婚姻的束缚not give a shit,只做她想做的,像个真正的人那样面对铿硬的现实——黑帮暴力,工厂压迫,家人冷漠,闲言碎语。

《一位女士的画像》发生在欧洲的美国移民社群里,她要面对的既有欧洲式的(简奥斯汀式的)问题“怎么嫁”,也有美国式的问题“怎么实现自己”。作者给了她好的天生条件,聪明;给了她好的成长条件,受保护的纯净空间,广泛阅读;还让远亲表兄帮助她获得了物质条件,充裕的遗产让她可以一生无虞。作者说他吹满了阿切尔的风帆,看她将驶向何处。

而接下来,作者对阿切尔,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编剧对松子一样,故意设置了足以毁灭她的劫难。

这就是让我不舒服的,作者故意要写——不善良的人怎么把这样一个集合了各种美好品质、最有可能过一种美好的生活的二十三岁的女士(在欧洲的语境下她也算得一位lady),推向被利用、被碾碎、被彻底打破幻想,那种幻想是对美好生活的信仰。

作者要写,让人钦佩的学识,会说流利外语,绘画钢琴都精妙,有良好的鉴赏力,谦逊的性格,有趣的谈吐,无论在群体中还是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来往中能获得好感、受人欢迎——这些特征完全可以属于利用人、对他人可能遭受的痛苦不屑一顾、把别人看做实现自己福祉的工具的人,不善良的人。

感觉是可以制造的。单凭感觉,不能为人生的幸福提供任何保障。

这话题真薄凉。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五):当年的选择权

“是的,我喜欢独立自主。但我一直想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为的是去干这些事吗?”

“为了是可以有所选择。”

在Henry James的笔下女人为自己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比的大,远远大过了他笔下犯

错误的男人。尤其在看《鸽翼》的时候。

而《画像》同样如此。尼可演过这部电影,看imdb上的评分似乎不怎么第的样子,没看

过,不过《金碗》确实有点让人失望,同样乏味的还有《黛希米勒》,但是前者的书是极

端吸引得,而后者,是James笔下众多逆行哥伦布中顶尖讨厌的一个,所以拍成电影大概

也难讨了好处去。这样看来,《鸽翼》的成功是多么难得。

大约他的书比较难用电影演绎出来吧,藏在字里行间的微暗的讽刺,不动声色的了然于心

与悲天悯人。

有段时间不可抑制地重复看《丛林猛兽》,每看一遍,绝望就多一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