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1000字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1000字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是一本由诺埃米·沃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一):蚯蚓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蚯蚓各种各样的形态,穿着不同的衣服,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一样的职业,甚至还有装扮成老虎、鼹鼠、鸡、鸽子、蛇……各种动物的样子,也有警察、工人、学生、老师这方面的装扮。还说明了蚯蚓的小小愿望、日常生活,这些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知识,不知不觉就可以了解常识问题,学习蚯蚓的坚强勇敢。 虽然书名说蚯蚓是可怜虫,但给我们反应的蚯蚓所经济的生活,其实我们感觉到蚯蚓并不可怜,而是渴望自己在逆境与困难中不被忽视,要变得更加强大、勇敢。 记得小学中学的时候,下雨之后小花园和草丛里都有很多粗粗的蚯蚓从泥土中爬出来,我和小伙伴会找一两根小树枝把蚯蚓挑起来放到湿润的泥土中。因为曾经看到过雨天之后暴晒,有很多蚯蚓被晒得干巴巴的,就那么死在了沥青路上。所以老和朋友在下完雨之后的大晴天把蚯蚓放到小花丛。那时候还为了区别蚯蚓的头部和尾部,就在蚯蚓的两端分别用小树枝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如果蚯蚓把身体卷缩起来,说明这个补部分是蚯蚓的头部,如果触碰蚯蚓后,蚯蚓只是动了一下身体,那这端动了的部分就是尾部。 蚯蚓的存在很不起眼,时常让人们或者动物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需要躲避自己的天敌,需要躲避令它们恐惧的闪电和雷雨。因为一场暴雨,蚯蚓失去了自己的尾巴,甚至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所以它开始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弱小、没有存在感才会遭受这一切,它迫切地想改变,却发现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这个过程中,蚯蚓迷失了自我。令人感到幸运的是,最后蚯蚓慢慢地找到了自我,开始按照内心的本能,钻无穷无尽的地洞。自己一直想要变强大、变得有力量,不应该去逃避困难,而是要迎难而上,哪怕困惑、焦虑,也要拼尽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彰显自己的存在,发挥自己的价值。 如果有一条蚯蚓因为雷电断了自己的尾巴,然后分成两条蚯蚓,也许有一天,它们之间变得陌生,但它们的内在力量是不容易被撼动的。小朋友们通过温馨的彩绘不仅能够认识蚯蚓的日常,还可以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二):蚯蚓哲思:与其变来变去,不如做自己最好

蚯蚓,在我们当地俗称“鸭子虫”,是因为春天刚孵出来的鸭子吃蚯蚓长得最快最好。小时候,当爸爸从集市买回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鸭子时,会迫不及待地嚷求爸爸赶紧去挖蚯蚓。

爸爸通常会挑选那些阴暗潮湿且土质松软肥沃的茶叶树根附近挖蚯蚓,因为那里挖出的蚯蚓又长又肥。虽然平时看见地里的蚯蚓拱来拱去会有些害怕,但是为了家里的小鸭子,咱可是爸爸的好帮手,甚至会徒手帮忙把泥铲上的蚯蚓抓进小桶里。

就这么个貌不惊人的小虫子,居然有人为它写了一本书,还是彩色的,粉粉的,让成年后的我真是大大地惊呆了。

意大利作家和插画家诺埃米·沃拉(Noemi Vola)写过很多关于动物的书,其中的作品《Bear with me》入选2019年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插画展。这回他通过自己几乎形影不离的贴身观察,用文字和插图记录了他所观察到的蚯蚓的各种生活习俗,以及当它们面临危险和一些紧急情况时的反应,让我们大开眼界。除了了解蚯蚓的习俗,作者更是通过蚯蚓来给大家阐述一些基本的人生哲理。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这涉及灵魂拷问的三个问题,作者借用蚯蚓给大家思考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也是青少年时期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完成自我同一性探索。越早弄明白这个问题的人,人生之路就会走得越顺畅。

小蚯蚓起初的快乐就是随心所欲地钻洞,和自己的尾巴朋友一起玩耍打闹,可是一场暴雨一道闪电,它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尾巴朋友甚至差点丧命,醒来后开始思考人生,甚至变得不再快乐。他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想变得更加有用、变得更加强大,甚至想要一个新家。经过多次变形及挑战,蚯蚓最终明白:做自己最快乐,也最有价值!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拥有更多、让自己变得更强,经常在追逐过程中忘了自己到底是谁,拿别人拥有的东西来打击自己。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虽然是个粉粉的绘本,但是在儿童读物中蕴含如此深刻的人生哲学,可见作者之用心。小朋友翻看该书可以大大拓展儿童的想象力,萌萌的造型、精美的配色,可以让孩子们对蚯蚓这个看似普通的动物产生兴趣和联想。而家长在陪读过程能把其中的哲学寓意告诉孩子,那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三):我好爱这本 | 明明是可爱又有趣的蚯蚓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对于蚯蚓这个小家伙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姥爷会用它来钓鱼,一只长条的深红色的柔软的小虫子。但它只生活在土里吗?它吃东西吗?它又有几条命?这本书不仅会有一些关于蚯蚓的基础科普,还有蚯蚓的发型、蚯蚓的理想和蚯蚓最害怕的事物以及它和同伴的对话…是一本极具想象力的绘本。

不说小朋友,作为一个虚岁30岁的老姐姐,都看的津津有味。

一点也不可怜啊 真的好有趣

作为绘本,我非常推荐这本给还在计划选择绘本的父母。

这一本内容做的比较有厚度,里面有天马星空的想象力,但文字十分简介,特别是在小朋友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用短和少的文字去传递知识和价值,小朋友很好理解。‘’

比如在【蚯蚓和它的尾巴】中,会写到他们在一起“吃早餐”“过生日”“一起庆祝每个节日”…配上图片之后,可以在在小朋友的理解范围内讲述蚯蚓的成长史,和他们丰富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的是这本的绘画设计十分丰富有趣,可以让小朋友更多的探索。

在【想变得强大】中,蚯蚓想象自己长出牙齿,或者头上长出蘑菇就可以不再淋雨,或者变得很大很大,发出怒吼,绘画中带有现实可以常见的生活场景, 跟着小蚯蚓的想象力让小朋友也可以大胆做梦。

即使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也可以看的很好,绘画用色十分大胆有辨识度,而且笔触特别可爱,给予每一只蚯蚓不同的发型,萌萌的大眼睛和表达情绪的嘴,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人的注意力,再仔细看的过承诺中又会发现别样的童趣。

小蚯蚓要搬家,看租房启事,骑着自行车去看房,火柴盒行吗?空了的牙膏管呢?又或者和彩色铅笔挤一挤?要不然鱼缸里试一下?

每次重新阅读,都会发现一些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细节。让小蚯蚓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在加上形象的绘画、色彩。孩子们看到的信息越多,视野越开放,想象力也会更丰富,打破一些我们眼前世界的边界。

今年年初偶然读到了《活了100万次的猫》,在孩童时期读到的或许是猫咪可以死而复活的热闹,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死亡的意义和我们看待死亡的方式。

我们心中都希望在这个繁杂的世界可以有一个纯净的角落,为了我们心中的孩子,而阅读绘本,我们可以找到那个孩子,从更纯净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一个好的绘本一定是多元的,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更多可能性,而不是针对某一种教育目标诞生,一个从成年人惯性思维出发的绘本难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四):土壤清道夫蚯蚓的异想世界

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北宋·梅尧臣《蚯蚓》

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达尔文由此揭开了历代科学家们对蚯蚓(英文名称:Earthworm)这个低等无脊椎、陆生环节爬行类动物的研究序幕。

从以往阅读过的科普书籍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生活在土壤里的蚯蚓通过分泌出特殊酶,消解污染环境的腐殖质生物、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增量、监测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晴雨表等神奇功能。

蚯蚓属夜行性、杂食性、变温动物,喜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生长环境,还像大多数人类一样,喜食甜食和酸食,厌苦味。蚯蚓在我国是药用的味咸性寒无毒地龙,或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的蛐蟮。

当然,这本书是写给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儿童看的,所以本书里主要以常见的粉色蚯蚓形象,展开奇思妙想的构图。

其实本书与蚯蚓简史,并无多大关联。但凡动物被拟人化之后,万物皆可千变万化了,哈哈哈!

1993年生于意大利北方小镇布拉的插画家诺埃米·沃拉(Noemi Vola),在本书这两百多页的插画作品里,以蚯蚓的不幸生活为主要内容,结合科学的观察和绝妙讽刺,以妙想天开的创意想象和绚丽多彩的画风,为我们展现了蚯蚓的有趣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

作者在本书里集中讲述了在雷雨天遭遇雷击之后的蚯蚓断尾后,面临着的生活上的变化及其问题,蛮有意思的。

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小朋友们对外表丑陋、体形圆长而柔软的蚯蚓,开始有些刮目相看了,不再纯粹地将默默无闻、匍匐成曲线、能屈能伸的蚯蚓看成是平凡无奇的蠕虫。原来小小的蚯蚓地下世界,也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梦想呐!热爱不可思议的土壤清道夫蚯蚓吧,它是我们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在此想再补充一点,农艺师肖钦恒对蚯蚓的科普:蚯蚓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出来。它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有头有尾,有口腔,胃,肠子,肛门。身子是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一起的,外层是一环一环的体壁,体内还有消化管。内外两层管之间充满着体腔液。若是被截断,断面上的肌肉组织就会收缩,会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伤口会迅速闭合,且中胚层细胞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五):这不是你以为的蚯蚓

曾经看到蚯蚓把自己切成11段凑足球队的笑话,虽然这种可能性不高,但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蚯蚓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蚯蚓这种小小生物,它身上到底有怎样的奥秘?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那不妨读一读意大利作家和插画家诺埃米·沃拉的作品《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有关于蚯蚓的身体形态、颜色、身长,世界上蚯蚓的种类、外貌,以及它们居住环境、食用食物等一系列科普知识,还充满幻想的讲了蚯蚓头与尾巴的故事,以及断了尾巴的蚯蚓会怎样。

1、有关蚯蚓的那些小知识

众所周知,蚯蚓的身体很柔软,可以弯曲、伸直,伸直是打个结,因为他们没有骨骼,所以它们的身体形态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蚯蚓的颜色通常是粉色,不同颜色的粉,它们的身体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蚯蚓外貌极其相似,即使近距离观察也很难一一分辨。

因为蚯蚓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又被称为“地龙”,白天阳光照射会使它们身体失去水分,因此只有夜间它们才会钻出地面,当然,下雨天它们也会出现,不然的话,它们就会被淹死。

蚯蚓可以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海边、山里、沙漠或是密林都可以。它们平日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挖洞!为什么要挖洞呢?它们挖洞也不是为了寻找东西,其实为什么挖洞,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如果你要问我蚯蚓吃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蚯蚓一般都是吃土,当然偶尔也会吃一点别的东西,比如玫瑰花的刺。

蚯蚓虽然简单,但它也是有尾巴的动物。至于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用?没有人知道。伴随着生长,蚯蚓的头和尾巴相距越来越远。

2、如果蚯蚓有了思想,会怎样?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书中,作者以充满幻想又十分有趣的文字,想象出蚯蚓的头与尾巴一起做的事情,吃饭、睡觉、庆祝生日、参观博物馆等等。直到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雷雨天时,蚯蚓的尾巴断掉了!

没了尾巴的蚯蚓渐渐适应了没有尾巴的生活,但是它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本书最为有趣的,作者展开无限的想象,以蚯蚓的视角去思考,去探索,最终蚯蚓觉得自己应该变强大,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只是哪儿才是适合当作家呢?

至于蚯蚓的尾巴怎么样了?它真的很好吗?蚯蚓的尾巴和头会不会相遇呢?作者在书中给出自己的想法。

从这一部分内容来看,作者不单单写蚯蚓,而是赋予了蚯蚓意识与思想,这小小的蚯蚓似乎已经变成了人。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我想要一个家,可是哪儿才是我的家呢?如果以人的视角来阅读这部分,似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生而为人,我们似乎一直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路途中,会碰壁,会跌跌撞撞,可最终我们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谁能说,作者是写蚯蚓,不是写人呢?

3、蚯蚓真的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吗?

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专门去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一个问题:蚯蚓虽然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不得已断成两截的情况下,开始看似头和尾巴都好好的,但是一段时间后,其中一部分还是会死去,并不会“断肢重生”。而如果运气不好,切的位置不对,两段都不可能活下去。

所以,蚯蚓将自己切成11段凑成足球队的笑话,也只能是笑话而已。

蚯蚓断掉尾巴后,虽然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还要看截断位置在哪里,而断了的两截,并不是都可以重生,更别提切成11段的事了。

写在最后:

本书开始有一段作者摘抄托芙·扬松《夏日书》的文字,“不管怎样,我必须拜托大家一件事,请不要再把这个可怜的小生命穿在钩子上当鱼饵了。”莫名的为之感动,可能原因是自己也是学生物出身吧,总觉得世间的生命应该平等,即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那也应该从我做起。

无论如何,《可怜虫蚯蚓的生活》是一本很有趣的绘本,它不仅可以给孩子带去蚯蚓的科普知识,还能勾起孩子们幻想的能力,虽然我们不是蚯蚓,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幻想一下蚯蚓究竟在想什么吧!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六):孩子悲观不自信怎么办?方法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轻松效果好

这段时间,太原进入到了雨季,隔三差五的就会来上一阵子雨。

昨天也是下完雨,开心一个人跑出去玩了,回来的时候他神神秘秘地说是有好东西要给我们看。结果摊开手一看,原来是几条红褐色的蚯蚓。

看着开心兴奋到有点潮红的脸庞,开心爸爸沉默了。

是啊,这些在我们小时候可以算是稀松平常的现象(蚯蚓是靠皮肤来呼吸的,下雨后土壤内部的空气变得稀少,所以蚯蚓会钻出土壤被我们发现),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体验。我们小时候那些质朴的快乐,不断发现新大陆的兴奋,越来越难在现在孩子身上看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孩子们接触到的东西多了很多,但同时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也少了很多。经济发展给了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却让他们少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观察生命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少了很多思考以及学习的过程。

现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较强的悲观以及不自信情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究其原因和孩子现在的处境是分不开的。

比如来自爸爸妈妈的批评,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课回家不专注写作业啊,什么在学校就要好好学习不要想一些有的没的的事情啊,什么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看见什么就要什么啊;比如来自身边小伙伴的对比,谁谁谁三阶魔方能进入到20秒,谁谁谁写出来的字比字帖都好,谁谁谁钢琴过了几级等等;比如来自老师的点评,你能不能遵守一下课堂纪律,你的基础太差了等等......

可以说,现在孩子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之前要多了很多,面对的不理解以及指责也是多了很多,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才会出现孩子悲观不自信的表现。而且如果这种情绪一直放任下去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那么,作为爸爸妈妈们来说,该如何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认清楚自身情况,有着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在各种竞争中从容面对输赢呢?

除了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并且经常性的鼓励孩子外,开心爸爸建议大家可以和孩子读读这本第33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可怜虫蚯蚓的生活》。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本看上去是蚯蚓知识的科普绘本,实际上却是一本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寻找自己价值,如何面对困难的心灵引导指南。

蚯蚓很弱小,像极了绝大多数的孩子

蚯蚓无论是在人类的眼中,还是在同为动物的眼中,都可以说是较为弱小的。

没有坚硬的铠甲也没有尖利的爪牙,有的只是柔软的血肉之躯。而蚯蚓的日常,就是用这一副柔软的身躯在坚硬的土壤中钻来钻去,就是用并不强壮的身体在各种天敌之间辗转腾挪。

是不是像极了那些需要面对各种各样挫折的孩子们?

那么,孩子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竞争的节奏,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呢?

蚯蚓很乐观,支撑着它一路变强大

首先要乐观。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中的蚯蚓就很乐观。

自己身体很长?

那就让头部和尾部一起来做游戏,比如给头部和尾部都带上帽子,举办一个虽然只有自己但却并不孤单的小型宴会;

自己的形态并不美丽?

那就想象着自己加上翅膀变成蝴蝶的样子,想象自己变成星星的样子,想象自己变成所有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乐观,让蚯蚓们有了强大的自信,让自己能够在各种各样的不利环境下快乐地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很好。

蚯蚓很坚持,拥有着与身体不相称的能量

其次是要坚持。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中的蚯蚓,一生中干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钻洞。

从这里钻到那里,从这边钻到那边,从前面钻到后面,有的时候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但下一刻却还是坚持着起来,继续去钻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想过换个生活的环境,比如去鱼缸里面试试看,在草地中躺平一会,或者是在牙膏里面感受一下等等,但最后它还是选择了在土壤这个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还是坚持着去钻洞。

直至最后,将坚硬的土壤钻的疏松,将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功。那副微小的身躯内,爆发出了移山动地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小小的蚯蚓身上,满是孩子们能学习到的知识点。

自身弱小并不可怕,只要心态放平,并且坚持着去做每一件事,小小的身躯也有着不相称的大能量;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是挫折更是人生的一次大进步......

真的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更多的孩子能够看到这本书,能够把乐观以及坚持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拥有更加精彩,以及更加广阔的未来!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七):请鉴赏:一条可怜虫蚯蚓的生活

在本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打一动物)

谜底:蚯蚓,

你猜对了吗?

说到蚯蚓,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很蠢笨,就知道打洞。当然,还可以当作鱼饵,供人们去钓鱼。此外,好像找不到其他特点了。

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蚯蚓,毕竟这个动物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没有牙齿,没有脚,没有骨头,还又聋又盲,蠕动的身躯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总之,绝大多数人对它是反感的。

可你知道吗?这个令人嫌弃的动物还是有可爱的一面,至少在意大利的作家诺埃米·沃拉的笔下,这个可怜虫蚯蚓被大家关注起来了。

在《一条可怜虫蚯蚓的生活》里,蚯蚓除了一生坚持一份事业打洞以外,它还有许多可可爱爱的一面。

这本小书记录了蚯蚓的各种生活习性,以及当他们面对危险和一些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拜托大家一件事,请不要再把这个可怜的小生命穿在钩子上当鱼饵了。

1、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蚯蚓的存在,好像是个笑话。

就像《小猪佩奇》里面唱的“一只扭来扭去的小虫子。”

倒是那些消失了几十万年的恐龙,或者是动物园里可爱的国宝,又或者是骇人耳闻的蚊子成为了人们的聊天常客。

而关于蚯蚓。我们不是不知道,是我们根本不屑它的存在。

在这个社会,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可爱的。我们应该像诺埃米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地球上的蚯蚓很多,雨后道路上随处可见。他们加起来一共有7000多种。

你看诺埃米·沃拉用想象的翅膀,绘画了太多蚯蚓家族的成员,有戴着眼镜傲气的蚯蚓小哥;有背着蚯蚓宝宝的妈妈;有吹着泡泡玩的蚯蚓同学;还有长着翅膀的蚯蚓姐姐……

看着这些萌宠又可爱的蚯蚓,脑子里已经想象了无数个其他画面的蚯蚓了,可以说真的太适合做孩子的绘画启蒙了。

诺埃米·沃拉还说,蚯蚓的身体用一条线就可以完成,然后用一根手指戳点颜料,在纸上一抹就是蚯蚓的身体。这个时候再画上各种表情和发型,再来点服装、道具,孩子们心目中的小蚯蚓就诞生了!

你知道吗?在充满想象的世界里,蚯蚓的地盘上也有着很多有名的明星呢!这些插画画风有趣,充满了想象,打开我们想象世界的大门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2、你的坚持,虽败犹荣

蚯蚓的存在,好像是为了挖洞。

蚯蚓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动物,他们的身体长短不一,有的短,有的长,有的很短,有的很长。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海边,沙漠,森林还是路边,都有蚯蚓潜伏在土壤之中。

纵然身边有太多潜伏的蚯蚓,但我们还是不常见他们的身影。与其他无脊椎兄弟姐妹相比,比如说蜜蜂,比如说蚂蚁,蚯蚓显得有些胸无大志,他们不会撘筑蜂巢,不会修筑蚁冢,他们只会挖洞。

这只普普通通的“小虫子”,这一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尽管如此,还是以傲娇的独行侠的身份做着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挖洞。

这一生,他们没有工具,没有御敌的牙齿,没有坚硬的外壳,没有锋利的利爪,甚至挖洞也没有工具,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挖洞这一活动。

蚯蚓把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挖洞这件事上,你,我,甚至是他,恐怕都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为了找东西,也许是为了实现梦想,也许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但好像只有我们人类知道,土壤的那一端还是土壤,土壤的尽头还是土壤。

这可怜的蚯蚓,生来是只小虫子,死后还是只小虫子,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体验过变成蝴蝶的感觉。

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还是会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人啊,这一生若是要有几分蚯蚓对挖洞的执着与坚持,何愁不把一件事做好?怎会还有那么多人躺平,自怨自艾呢?

被我们人类嫌弃的蚯蚓,说不定也在用异样的眼光鄙视你我。比我高等又如何?还不是一事无成?

3、蚯蚓这枚镜子,值得你我照照

蚯蚓是有智慧的,不比人笨。

我们都知道蚯蚓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土壤里的,只是遭遇大雨的时候,靠皮肤呼吸的他们就会默默地来到地面上,如此一来就能避免自己被雨水淹死在土壤里。

可是,不具备任何自我保护装备的蚯蚓如何才能在残酷无情的斗争中活下来呢?要知道,他们的天敌时时刻刻都在寻找他们,鸡啊,刺猬啊,青蛙啊,蜈蚣啊,还有走起来永远不看路的鼩鼱。

你以为他们不害怕吗?他们也怕自己粉嘟嘟的外衣暴露了自己,成为别人的饕食。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隐藏起来,保护好自己。

与此同时,他们会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好像是很享受这样的天气,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当被雷雨闪电惊吓的时候,他们也会伤心,会不安,会惶恐。

尤其是失去自己尾巴的时候,蚯蚓会难过,会害怕,会迷茫,并且开始怀疑自己。

在诺埃米·沃拉的笔下,断掉尾巴的蚯蚓来到了镜子前,发现自己已经认不出里面的那个是谁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呢?是一半?还是一整根?

好在,雷雨过后这种颓废的日子不是很长,蚯蚓会以最快的速度走出阴霾。

他决定不再做自己,他要变成鞋带、变成戒指、变成书签、变成蜡烛,变成西部牛仔手里的套索……

但这还远远不够,他还想变得强大,他想长牙齿,他想长很大,他还想发出怒吼,甚至想变成一块坚硬的石头。

这一路,蚯蚓经历了太多,他们也会和人类一样迷茫,会伤心,会难过,会绝望,但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

他们会和自己和解,会接受那个断掉尾巴不完美的自己。

然后有一天,在所有人面前勇敢地喊出来!嗷……

写在最后:

看书名,《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会以为这是一本有关科普蚯蚓的书籍,但实际上,翻开这本粉嘟嘟的书你才发现,这本书远远不止科普蚯蚓那么简单。

简单的蚯蚓,其实和人类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我们为工作奔波,他们为挖洞而活。

就像路遥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谁也不比谁聪明,谁也不比谁蠢笨,都是为了好好活着,仅此而已。

只是诺埃米·沃拉绘画下的蚯蚓,像极了我们人类自己。

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也会像蚯蚓一样,迷茫失去自我。

只是更多时候我们缺乏像蚯蚓一样果断诀别的毅力,纵使身残也不自我放弃的精神,还有那一腔热血对梦想的坚持。

这一生,有点长;

但余生,有点短;

希望我们都能像蚯蚓一样,做自己喜欢的,别在乎外界的流言,去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这个梦想不值一提。

最后,想谢谢诺埃米·沃拉,谢谢这只可怜虫蚯蚓。

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在逆境中勇敢的自己。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八):长得这么像科普书,你不严肃点,想要干啥?

于生活中发现成长,

这个暑假带儿子和女儿做了一件事,让我遇到一本书,遇到一本长得特别像科普的书,却着实和女儿傻乐了好半天,乐完之后还做了一件很认真的无聊事,研究这本伪装至深的书,究竟想要做点啥?

事情要从暑假开始的时候说起。

暑假开始,我突发奇想买了几盒别人用来钓鱼的蚯蚓,儿子用蚯蚓做了蚯蚓避光实验,之后我带儿子、女儿一起把蚯蚓放归了小区的草坪。

借由蚯蚓的回归自然,像《狮子王》中木法沙和辛巴讨论生命循环的过程,并借由女儿“他们用蚯蚓怎么钓鱼”这个问题,和她讨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the circle of life)。

继而还不失时机地跟她讨论了如何才能不像鱼那样,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并信以为真。

女儿对蚯蚓如何改善土壤环境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于是我想,不如找本关于蚯蚓的书来和她一起读读。

于是就这样偶遇了《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我遇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融媒体特别提名奖和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绘本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被评价为“充满幽默与智慧”的书,一定能让女儿解除她的小疑问。

当这本书到手的时候,女儿迫不及待地就抱走了,而要照顾小儿子的我还在考虑挤出哪部分时间给她讲一讲的时候,她那夸张的大小声,已经让我没办法淡定地思考了。

一本科普书,怎么能让她乐成这个样子呢?

忍不住拿过来翻了一下《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瞬间被这画风惊呆了,原来这位叫诺埃米·沃拉的意大利作家竟然这么清奇(有童趣),难怪还没上小学,没系统认字的女儿能看得这么入迷还乐得哈哈大笑。

这本长得像科普的绘本这么不严肃,我一个没忍住,晚上趁着小儿子睡着了,把这本书翻了个遍,甚至还总结起了它到底是打入幽默大全的科普还是穿着科普外衣的幽默。

研究了一晚上,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启发人深思的幽默科普书不是好绘本。

研究过程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这个结论也忠于让我搞明白了,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的真实身份。

在表明它的身份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暴露的线索:

线索一:搞笑特质,你想老少通吃吗?

这本书的笑点很直观,将蚯蚓放归大自然时,我们三个一起认认真真地观察了一下蚯蚓,说句实话,分清头和尾都很困难,更别说五官和面部表情了。

但是这本书中,夸张的发型、百变的造型、奇奇怪怪的表情,不用说识字的,不识字的小朋友都能够轻松看出它的搞笑,甚至我把这本书给我马上上初二的儿子看,阅书无数的他一翻之下,也是眼睛一亮,来了一句“哎吆,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啊!”

这本书居心叵测,老少通吃啊!至少,我这个陪孩子读了13年书的仨娃妈实在找不出拒绝它的理由,甚至是有点爱不释手。

线索二:滑稽的外表后,还藏着一颗科普的里子。

虽然看起来很滑稽,但是在嬉笑中,蚯蚓的特点、归属、食物、天敌等一应科普知识,居然一样没漏。

说到这儿,我的内心是非常熨帖的,因为小妞关于蚯蚓的疑问都解决了。

线索三:科普书一般都会配有一些写实的插图,可是为什么我看到的大量的插图是这样的呢?

莫非前面两个线索都不能证明《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到底是归属于幽默,还是科普。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32k本,245页的书,翻看之下,图片占了2/3还要多很多,这就有了不小的副作用:

我13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爱不释手不说,还间歇性地发出哈哈大笑甚至魔性大笑的声音。

除此副作用之外,再想想他们倒是明白了蚯蚓的来龙去脉,并且知道了即使蚯蚓断掉,两部分都还能再生;顺道明白了为什么下完大雨之后路面上会出现很多出来透气的蚯蚓。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大问题——这两个小孩都开始了各自的创作,比如蚯蚓这么无趣甚至看起来有点恶心的长长的虫子,到底还能有哪些比较搞笑的故事和历险记,让我不得不感慨,这绝对是不务正业的科普书,把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得爆棚,而且还锻炼了他们讲述的能力。

说到这儿,我似乎突然发现前面我似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选这本书了——哦,这是一本获得好多大奖的绘本!

面纱揭开,这本伪装成科普书或者幽默书的《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一本优秀绘本。

让孩子们有浓浓的兴趣阅读、激发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在笑声中传递相关的科普知识、顺手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极其舒适的绘本吗?

顺便再说一下,后面还有好几页类似迷宫的地下道路,我想大部分孩子们都会有兴趣走一下,我女儿就很开心地翻看了好几遍,还用好看的小手寻找出路,孩子安静下来专注的样子绝对是迷人的。

末页还有雷雨天气的安全教育,我想绝大部分读完这本绘本的孩子都很愿意记下来,并想办法转告给蚯蚓,当然也更愿意记住之后,在雷雨天保护好自己。

一本好绘本,首先是引发兴趣,然后就会在兴趣中,带给孩子不知不觉的成长。

作者:晨光微晓,曾经的教书匠,现在的仨娃妈。用心记录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欢迎关注。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九):啊,原来你是这样的蚯蚓,让孩子了解蚯蚓,感受自我的力量

文|弥小木

说个笑话。

一天,走在前面的老二,忽然尖叫一声“蛇”,跳了起来。走在后面的我,走过去一看,躺在地上的,是一条小小的蚯蚓。

回想老二的跳跃与生动的尖叫,忍不住笑了。说明不是蛇之后,孩子走回来,蹲下身观察蚯蚓,和老大开启蚯蚓的讨论话题。

很巧,那天看到《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这本书,毫不犹豫地入了。

到手的时候,有点惊喜。书封的这抹粉,看着就很让人喜欢。作者诺埃米·沃拉是一位插画家,她曾经的一部作品,入选过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插画展。在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以下简称《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能看到和蚯蚓有关的那些事,以及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一开始,不就是书名吸引了我吗?

拿到手后,我家两个孩子看到书名,对着书名开始讨论“书里的蚯蚓,很可怜吧?”“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它可怜?”老大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看。老二等着我来说,打开这本书的前一秒,孩子还在问,“可怜虫蚯蚓,真的可怜吗?”

带着对书名的疑问,阅读后,孩子会有自己的答案。

读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我家老二笑得停不下来。诺埃米·沃拉给蚯蚓的画像,实在是太能引孩子发笑了。

每一页,孩子都能停留很久。蚯蚓的各种发型

蚯蚓的各种造型

发现书中隐藏的小细节,比如蚯蚓序号

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新发现。在阅读中,感受发现的乐趣。每一页以为可以翻页了,刚翻起书角,孩子毫不犹豫地拍下那一页,继续分享他的发现。

看来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欢乐,还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同时,还能了解到关于蚯蚓的一些新知。比如,蚯蚓的颜色。如果不是这本书,还真不知道蚯蚓的颜色有那么多种粉。

了解蚯蚓的饮食结构。

这样的知识获得,对孩子来说很轻松。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蚯蚓。

看完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老大问我,吸引我的有哪些点?创意表达是其中之一。

《给孩子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中提到“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探索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技能和工作方式。为常规性工作增添附加价值,或者掌握无法自动化的技能,就可以实现差异化。”。人类的创造力,是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差别。

创意,是孩子未来必备的一项能力,而想象力是创意的一部分。多看优质童书中的插画,能给孩子的想象力,带来很大的启发。《可怜虫蚯蚓的生活》里的图片,带阅读者进入蚯蚓的生动世界。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中的画风,充满创意。翻开《可怜虫蚯蚓的生活》,感受诺埃米·沃拉的创意表达。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前半部分,是关于蚯蚓的一些知识。后半部分,是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在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中,带领孩子感受自我的力量。

断了尾巴的蚯蚓,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想要装一条尾巴,结果发现怎么装,都没用。

纠结完尾巴的事情,蚯蚓开始想要变得有用。变鞋带、变戒指、变蜡烛,变成各种“有用”的东西,唯独不是它自己。变到最后,蚯蚓对于“有用”这件事,放弃了执念。

完成了对“有用”的追求,蚯蚓转头想要变强大、想要有个家,在这个过程中,蚯蚓迷失了自我。

所幸,最后,蚯蚓逐渐找到了自我,开始按照它的本能,钻“无穷尽的地洞”。

关于这部分内容,孩子读懂了吗?不一定。但一定感受到了“自我”的力量。

什么是自我?

哲学家贺麟在分析王安石的思想时,总结出王安石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建立自我”。关于自我,孩子们最能理解的一点,贺麟的这句话很能体现:“能建立自我,不单是读书可以主动,不受书本束缚,即视听言动,亦有自我作主宰,不随外物转移。”

自我,是一个人内心的王者。具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会人云亦云。

孩子从自我意识的萌发,到自我的建立,需要时间。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让孩子感受自我的力量,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我。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对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去听取建议,而是要跟随自己的直觉,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阅读终究是一件私人的事,能从阅读中,感受、吸收到什么,看每个人。

热爱阅读的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能获得一些新知,能找到自我的力量,当然更好。

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孩子的阅读体验是愉悦的,这已足够。若能在翻阅图片中,吸收诺埃米·沃拉的创意表达,更是好。如果还能理解“自我”,在心中种下“自我的种子”,那自然是极好的。

和孩子一起翻开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在阅读中,有所得。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读后感(十):受自己的不足,然后全力以赴的超越

说到蚯蚓,你会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我们家的那个特别喜欢昆虫的男孩子……

记得有一次雨后上美术课的路上,他就偶遇了一条蚯蚓,因为断掉了,他执意要拯救他,后来找到一个塑料盖,把那只蚯蚓放到里面,然后带回家放到花盆的土里……

然后,有一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不用说,毫不犹豫地入手。

这本书的作者诺埃米·沃拉(Noemi Vola),是一名插画家,1993年生于意大利北方小镇布拉。沃拉和柯瑞尼出版社曾合作出版了《从此处到远方》《关于马的一切》《和我一起》等多部图画书,作品《Bear with me》入选2019年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插画展。

自从入手之后,我们家的小朋友几乎每天问我快递进度。当我们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打开包裹后,孩子很兴奋地拿着书跑到自己的屋子里开启了他的阅读之旅。然后时不时地就从屋子里传出咯咯的笑声。

后来还出来跟我讲:妈妈,这真的是一本好有趣的书,原来蚯蚓有这么多品种,原来蚯蚓还可以这样、那样......然后这个小朋友就开启了话唠模式。

晚上睡前阅读的时候我就拿起了这本书,用阅读绘本的方式一起打来了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一起去看看关于蚯蚓的一切。

1.跟想象力有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想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毕竟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的创造力也是非常超群的。

而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非常智慧地将想象力体现在整本书的绘画插图里。比如说,作者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描述:蚯蚓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动物,用一个点(图1)、一条曲线(图2)或者一条直线(图3)就可以轻松的把它画出来,完全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小家伙。

然后进行了配图,当看到这三幅配图的时候,我们家的小朋友直接跟我说:“妈妈,根据看的角度来说,前视图跟侧视图不是一直蚯蚓呀!要是蚯蚓是弯曲的,它的前视图不应该是个圆点,应该突出一点。如果是直线的,那么侧视图应该也是一条直线。”

这就是空间想象力。通过作者的插画,让孩子想象出来一个物体的三维模型。当然我跟孩子解释到:作者可是没有说它画的是同一只蚯蚓呀。所以在做判断之前,首先要看好先觉条件,前提很重要。

除此之外,作者还为蚯蚓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造型,像是蜘蛛侠造型的蚯蚓、篮球明星造型的蚯蚓、白雪公主造型的蚯蚓,可谓创造了爆棚。通过有趣的方式科普着关于蚯蚓的那些事情,让小朋友好不喜欢。

2.跟成长和改变有关

蚯蚓的头尾一直都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的。头跟尾他们是有默契的,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过节......这时候的默契指数五颗星;当然他们也会有分歧,他们会乱成一团——打结了。

这个时候正应了那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危险就来了,他们的天敌就会发现他们,他们可能遇难也可能幸免,所以成长的第一步要学会商量。

可是突然有一天伴随一声惊雷,蚯蚓失去了尾巴,它的尾巴“逃跑”了。当从泥泞中醒来的时候,蚯蚓对自己发出了那个哲学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蚯蚓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思考之中,但是蚯蚓始终都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带着问题,开始了自己的成长、探索、改变之旅。它开始尝试修复自己的尾巴,它为自己换上了各种动物的尾巴,什么鱼的、蛇的、恐龙的......但是他们都感觉怪怪的。

这个过程是不是像极了有些人,在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比较甚至是攀比,有的人试图模仿别人、他们会比较谁的包包好看,谁的首饰更好,甚至是谁家孩子更棒。就这样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就有了一个无形的影子——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家孩子的同学,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对成语、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玩具就是新华字典,翻来翻去找成语。上了小学,学习根本就不是一件需要家长操心的事情,假期会把下一学年的语文全部预习完成,就是在等电梯的间隙他都会坐在楼梯间把没有完成的几道题给赶紧完成。这应该算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吧。

他姥姥有一次跟我说:你说怎么办?我们这个就喜欢看书,眼睛都要看坏了,把书藏起来都不行。你看人家谁谁会玩,会轮滑还会画画,再看看我们家这个就知道看书!

我听完真是觉得好凡尔赛,但是阿姨在说的那一刻确实是她的眼里也有过别人家的孩子。这就是现在的家长,在焦虑、压力下的状态。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一下,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的样子,是不是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怪怪的?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放大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获得自信然后再进行延伸,这样孩子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不停的获得自信,然后更加努力,然后做那个名副其实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3.跟自我有关

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提到:雷雨过后,蚯蚓不光憎恨起闪电,也变得讨厌起自己来。既然无法忘记闪电,干脆想办法忘记自己吧。

然后他的办法就是变成跟自己无关的东西。它把自己变成了鞋带、蜡烛、书签......可是变来变去,最后的结局都是消失,它开始问自己:那为什么还要变来变去呢?

接下来它开始想象自己变得强大,然而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然后它想为自己找一个家,尝试了很多地方,又不是太小,就是太危险,要不就太冷或太挤......

自己转了一大圈才发现,原来最适合自己的还是那褐色的土壤,而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就是钻地洞。对于蚯蚓来说,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旅程。

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后,发现原来原来蚯蚓就是蚯蚓,无须去做别人,选择做自己就好,原来只有做自己,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写在最后

作者在《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中写道:蚯蚓的一生平平淡淡,生来是小虫子,死时依然是小虫子。在它们的一生中,没有一刻体验过变成蝴蝶的感觉。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鼻子有一点点的酸。可是转念一想每一个生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使是没有机会破茧成蝶,做不了很多的事情,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选择一件事情,坚持下去,把它做好、做到极致。

希望每一个生灵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