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它们的性》读后感锦集

《它们的性》读后感锦集

《它们的性》是一本由王大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它们的性》读后感(一):【鉴书团】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动物也不例外。

关于“它们的性”,侧看是各种生物科学知识的外在表征,横看是以动物之名所拥有的天生本性——既然是以动物之名,那么多少和人类也沾边。看完书中一个生物科学趣闻,你还饶有兴趣地等着下一个,可作者悄悄抽离,把故事略微深入剖析,你以为在讲动物,结果说到底其实说起了“人”。动物与人类动作行为如出一辙的例子随处可见。比方说,人爱窥私,动物亦然——不,应该说,动物本性如此,所以人类绝不例外;人类对挑选对象各有要求,各有喜好,动物也对如何挑选称心的优质对象伤脑筋,更有甚者,要去干涉他者婚姻,要去千方百计地挑拨离间。正如作者所说之意,人类总是把高尚之处归于自己名下,却把罪恶通通归咎于“动物”身上。

可是,劣根这种东西,难以启齿,想偷偷除去,不留痕迹实在太难。要么,坦然接受事实,接受人是动物,却不如想象中那般高级的真相,要么断臂求生,一刀剜去所有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顽疾与隐疾。不破不立,你说是吧。

总之,如果想看科普知识,看这本书没错;如果想看看人类与动物有什么行为举止上的异同,看它就更没错了。

《它们的性》读后感(二):进化论什么时候进化——期待社交边缘动物群体的“自白”

首先感谢鉴书团赠书,这是一本书名很抓人的科普书,比起科普我觉得更像是作者王大可的思索集。阅读的过程中屡屡惊讶于强势雄性对弱势雄性的打压、雄性对雌性体力征服、母性集团雌性对雄性的剥削、阶级斗争牵连幼崽。动物们无所不用其极的生存本领都是为了占领生殖高地。

后记第二节标题述“进化论下个体无意义” ,从表象来看的确就是这样没错。智人作为动物之一,也没有多少资格以高姿态来面对其他动物种类。从社会主流来看,权势就是通行证,工作的我们就是工蚁,社会繁荣需要繁衍子嗣,某些缺女的地区甚至非人道地强行征用一人子宫供集体使用,不就形似动物社会“一妻多夫”的权力倒置版本么。螳螂和蜘蛛雄性还能够为了孩子献身成为配偶的营养来源,人类尚不如呢。个体生存,个体不繁衍,个体死亡。这样真的就毫无意义吗?为什么一定要为集体作出贡献才能称之为有意义,难道不发情不生育的动物的存在就是无吗,说不定它满脑子哲思呢,看看草原看看大海就这么了却平静的一生就是意义啊。食物链面前捕食与被捕食机会均等,弱肉强食看个人本事我可以理解。但我不理解“繁衍”这两个字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每个物种的DNA中?你可以主流,但是请不要否认非主流的价值。

确实有很多雄性动物为了当爹暗搓搓使了很多下三滥的手段,可是并没有理由谴责它们,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弱势者不自己动脑筋谁会帮忙呢。我却非常希望动物研究学者有朝一日可以观察并逐渐洞悉那些自主选择不生育的异类,那些动物社会不被理解的边缘行者,说不定就成了撬翻进化论的一块砖。

让有志于繁衍的动物快乐竞争积极繁衍,让无志于此的动物们专注生存海阔天空吧。

《它们的性》读后感(三):【鉴书团】《它们的性》以非人视角观察,以人类逻辑思考

非常开心,我和豆瓣一起重启了疫情前熟悉的【豆瓣鉴书团】活动,感谢豆瓣和新经典支持本次阅读。

收到这本书,一打开包裹就能够感受到高饱和度的玫红色封面带来的与浓烈的爱和性有关的浪漫、明快的感觉,细节明确的动物手绘又带来了一丝高雅与科学的味道。全书300多页,有分量但不厚重,近300条的reference让全书好似几篇不同主题但是相关性很强的动物学综述合集,但语言又完全不晦涩,口语、机灵、甚至有“谐音梗”。很有趣、很好读,一个下午加傍晚就能读完,然后回味良久。

作者在前言中就讲到“ 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社会的一种,现代人类社会只是全球长时间尺度下存在过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当代西方文明不过是这几百年内人类文明中更能打的一个。然而,人类却傲慢地把动物性的高尚归功于人性,把人性的龌龊归罪于动物性。人类把自己“高贵的基因”捧在手心里,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颗脆弱的鸡蛋,所以自视甚高,认为鸭蛋、鸽子蛋、鸵鸟蛋这些低级蛋不配和我这个高级蛋在同一个篮子里,但谁知道明天谁先碎?”让我着实有些害怕了,怕我那些不自知的原生的人类傲慢在阅读中会默默影响我的评价、我的判断、我的思考。但其实完全不会,作者好似一个导游,发给读者们神奇的“观察隐身衣”,隐去我们属于人类的主观判断,隐去我们的傲慢,在鸡群中好似一只旁边的吃瓜母鸡、在鱼巢边好似一只长眼的苇草、在流苏鹬上面当抓“假姐妹”的一朵云……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奇特的现象和解释:五花八门的求偶、交配弱者的自救、各式各样的动物生殖器、配偶的选择和最终配对、一夫一妻抑或滥交的关系、两性上的交配弱者的保护与自我保护、交配后的亲子问题、群体分配的智慧与公平问题、爱与和平与包容……当我们以客观平等的眼光和视角观察动物后,一方面惊讶于自然界的五花八门,另一方面又嗟叹与我们人类那么相似。人类在自然中只是一个群体,那样渺小,但同时又映射了自然中的那么多问题那么多规律,同样伟大。我们须敬畏自然在自然之中寻求问题的解法,同时又要积极思考规避自然之问题。

我们畅想一个“近”大同社会,不需要那么完美,但希望出现书中描绘的某些优点:弱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不被淘汰、性弱势方能够通过掌握繁殖的自主权、在群体分配中尽量避免二八定律……就如作者学生物的初衷“活着、活更好。”

感谢作者,带领我们以非人视角观察《它们的性》,以人类逻辑思考“我们的性”。

《它们的性》读后感(四):像人类一样……

好久没看电视节目了,不知道它还在不在?每当熟悉的解说声响起:“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xx的季节!”那个节目叫作《动物世界》。 这本书《它们的性》讲述的就是动物之间的性行为。很多人问作者王大可为什么研究动物的性?问的人多了也就懒得回答了,关键是其中的具体原因也讲不清楚,简而言之的一句:“为了找对象!”应付了事。毕竟很多动物的行为没有章法,还有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对于生物来说只有两个任务:一对自己过得好活得好。二对后代生得多孩子多。生物的不停的繁衍生息才创造了这个美妙多彩的世界。 为了繁衍后代,生物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有的强悍的动物靠武力征服,抢夺别人的伴侣,尽显枭雄本色;有的弱者靠自己身上的色彩或者直接跟异性住在一起,死皮赖脸的就是不走。当然,动物们也渴望公平,一对一的暴力解决往往会节省很多时间。但是,就像人类一样,动物们也会甜言蜜语地去哄骗异性。恋爱脑的异性直接上当,当初说的那么好听,谁知道在一起了才暴露本性。就像人类一样,一开始说着什么你管钱,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来做,结果是什么?不出三天,就是直接一躺沙发,每天就是玩手机睡大觉,家务不做饭不烧,埋怨两句就会得到我上班一天很辛苦的累都累死了之类的回答。摊上这样的异性,还是早点分开的好! 动物界也是会窃听的。就像人类一样,你跟哪个异性勉强在村子门口走一下,不一会儿整个村子可能都知道了。“谁谁谁家的大小子小姑娘找对象了,我看着就真不错。我看着不行。”之类的话就直接传开了。有些动物会学习,就像人类一样,谁家找了个老师当对象,我也要找个老师,还要找个比他们学校更好的出来的老师。谁要是找了个公务员,那别的人家也一定要找个比这个条件更好的公务员,到时候可以夸耀自己嘲笑别人。 动物们有一个丛林法则,由强者制定的等级制度,别看它们平时打打闹闹但是他们有些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领地意识,绝对不会跑到别的种群领地去嚣张。当然,有一个领导就会有一个与它意见不和的人试着去推翻他!就像人类一样,它们的等级制度相当于人类的门当户对,虽然有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但是,它带来的隐患是很大的。有条件的还是势均力敌比较好。而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人们就是鹤立独行,非要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彰显他们自己。 雌性是有选择的权力的。它们可以去选择武力值爆表的男友力max的,也可以去选择浪漫会甜言蜜语的,也可能是选择逆来顺受的……反正怎么样都是自己的选择,自然而然有看走眼的时候。 动物之间有相互博弈,也有相互照顾;有公平交易,也有爱和暴力……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总是在所难免的,难得可贵的是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法,用对了方法,矛盾自然而然迎刃而解。虽然说这本书是动物世界,但是这本身就是想通的。爱与和平、美与暴烈无处不在。研究动物行为,为了更好地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它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们的性》读后感(五):补充视角:一本从序言开始偏离预期的神奇小书……

(并没有及时意识到鉴书团要交的是“书评”,以至于第一时间读完并写完短评快俩礼拜收到了催交豆油,啊,被push的感觉可真是T T )

有点想收回写在短评里不十分正面的内容,主要是刚经历一轮8.8电商促销,发现书价依然逆市上扬,纸质书应当且读且珍惜,就像手中这本(没花钱的)《它们的性》,纸张的触感、排版的样式、精致的插图、美丽的作者,一切都是那样使人开心,更有小赚一票之感,完全是可以读一哈的,批判性的思考也是动脑,肥皂剧的感动也是动心。

本书诸多优点不在其他读者基础上重复展开,补充视角:

个人感觉,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来自于,本书似乎试图通过自然科学研究的素材,去讨论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导致阅读并非没有收获,而是收获与预期发生偏离。

最初的线索可能出现在序言当中,序言是作者自己写的。在序言最后,作者发问:人究竟该如何活着?看到这里,抱着了解大自然里的小动物姓生活奇闻异趣心态打开书的我开始生成问号……

这种问号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不停接续冒出,越冒越多。如“推翻丛林法则”一章中,作者问道:“情欲还是生殖,雄性渴求的究竟是什么?” 勉强也可以算是讨论基因意志vs生物个体意志的碰撞,那么在“丛林法则”一章中,引人入胜的原鸡实验描写后,作者再次发问:“凭借什么划分等级,暴力、智谋、社会关系,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使参与者都感到满意?划分了等级,难道强者就能垄断所有资源?怎样的资源分配才最稳定?”就使人感到多重困惑,我是不是翻错了书,为什么参与者需要都满意,为什么要以动物的性生活为基底研讨资源分配,这些问题存在于此有意义吗,能够被合理解答吗……

此类愈发宏达的诘问不断增生,一波未平一波再起,一直到“结语”部分,仍在不懈追问,什么是正义呢,谁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呢……所有问题无一例外,无法在这本书的范畴内得到有辨识度的思考延展,使得全书看上去是作者在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以动物行为为镜鉴而对照人类社会矛盾的一系列思考过程,这种思考在我看来是较为私人的,也是十分宝贵的,它对自身的意义可能无限大,然而对他人的价值可能趋于微不可查,读完以后很可能读了个寂寞。

但不能说这份寂寞是作者的锅,作者一再吐露心扉,说了很多大实话,表示“我只是赤裸裸地展现了我的思考过程,可能有人从中获益,有人中途离场……若能载读者一程,是缘分,若不能,也就相忘于江湖”,也是十分感人的一种态度。若不能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同行,那就这样吧(……)。

《它们的性》读后感(六):想要成为食物链的顶端,先看看这本书怎么说吧

王大可调侃自己研究性的原因是“为了研究怎么找对象?”

作为一个女生,她在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的是原鸡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性行为策略等等。这也不能怪她对这样的研究话题感兴趣,看到她出的这本《它们的性》,你敢说你对这里的内容没有一点兴趣吗?

都说生老病死是生命永恒的话题,但是他们可能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性这个重要的话题。其实,王大可在序言里就说道“性关系绝不仅仅只性伴侣关系,最主要的性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它既是生育的结果,又是爱的原因。”

如果这样去定义的话,或许我们对性就没有那么避而远之和羞于提及了。由此可见《它们的性》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性伴侣的关系,涉及到求偶与追求快乐,以及繁育后代,另一方面则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涉及到社会地位以及父母和子女到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熟悉一个概念——丛林法则,简单说,丛林法则就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存在社会属性。强者必定会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对于动物来说,强者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利,而弱者则失去了选择伴侣乃至繁衍后代的权利。

虽然有些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制,但大多动物——包括作者研究的原鸡——往往都遵循了柯立芝效应。什么是柯立芝效应呢,就是雄性总是对追求新伴侣充满热忱。但这并不代表都是正确的自然法,事实上,在这样的选择下,强者站在食物链顶端,而弱者则失去了权利,自然资源的失衡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动荡,这是属于原始而非文明的结局。

另一方面,在亲子关系上,我们作为人类,总认为母性是超越一切情感的,照顾后代是生物的本能。这样的举措确实更利于生物的繁衍,但对于个体而言,繁衍的代价远大于收益,所以或许这并非是生物的本能,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会照料自己的子女。

在自然界中动物照料子女的行为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离开了父母会不会生存下来。不过即使是这样研究发现自然界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不管孩子的。

只生不养或许还是好的,有些生物群体,甚至会衍生出消除后代的行为,不仅存在于雄性雌性,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兄弟之间。在某些生物中,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会成为争夺资源的牺牲品。

所以,人类社会制定的一夫一妻制以及家庭模式是对所有人的保护。既保护的强者,以防更多残酷竞争的出现,又保护了弱者,以防强者的霸凌。就像作者说的“我们文明所做的是反抗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弱肉强食”,试图呈现出一个既符合个体又符合群体利益的社会场景。

《它们的性》读后感(七):不仅仅是它们的性,也是我们的性

十分感谢豆瓣鉴书团的赠书

这还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关于动物的性方面的科普读物

刚刚拿到书籍的时候翻开封面就觉得很有兴趣 作者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系Edward Grey 鸟类研究所(EGI)博士 再翻到最后一部分发现有超级多的参考文献 一下子让我对这本科普读物感兴趣 似乎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 又很规范 就像作者后记里写的那样 “以论文的形式阐述整个过程和结论”

我带着十分的兴趣开始阅读这本书 之后好感度降低 在最后后记的部分又被拉回来

作者行文幽默诙谐 生动有趣的给读者讲述了动物世界中的性是怎样的 书中提到动物们也渴望公平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 社会等级 打斗能力 外表等因素 动物的性关系中并不平等 比如在社会性动物中 社会等级高的雄性拥有交配优先权 那么对于社会地位低的动物来说 它的可选范围就小的许多 甚至没有 以至于需要靠 ‘欺骗’ 来获取仅有的交配机会 比如 流苏鹬就是这样

文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动物 性的科普文字让我受益匪浅 给我带来了认知范围外的知识

另一方面 作者的行文方式让我觉得奇怪 为什么在描写客观事实之后 会加入更多 人类 的思考 不太明白这和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必然联系

文中很多这类的问句 不太理解为什么动物的特性要和人类世界中扯上什么联系 人类不是动物 又怎么知道动物是怎么想的 或许那就是他们的特性而已 而不是这么多的思考 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转折让我摸不着头脑

在讨论动物世界的同时 作者也会带出人类世界的思考 在警惕恋爱中的骗局中写道

很高兴在书中看到作者也提到自然界中男女对立所存在的问题 正如在后记中提到的那样 “为什么雌性在人类叙述中长期屈居 “第二性” 在动物世界中也能找到例子

我带着看科普的兴趣打开这本书 书中不仅仅是在写动物的性,也是人类的性。正如作者自述的那样,这本书可能既客观又哲学

《它们的性》读后感(八):脑子是个好东西,找对象的时候多半用得着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赠书,否则我大概不会主动去完整的阅读这样一本动物类科普读物。其次,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鲜明,夸奖不是因为赠书,赠书也不会影响我吐槽。】

作者王大可是个很可爱的姑娘,她用十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兴致勃勃地展现了很多种动物的交配场景,最奇妙的是,这些诡异的玩意居然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参考文献甚至列出去了322个。这姑娘讲的过于通俗易懂了,一开始我十分不适应,总觉得是姐妹们的聚会互相吐槽男人行不行的黄暴场面,快乐,且又那么点儿不适宜大庭广众之下高声大笑的意思。但需要承认的是,对于我这种高中生物课都没怎么听过的文科生,这种程度的科普真是刚刚好,比如她用伪角扁虫互插的场景来解释雌雄同体动物的生殖系统,真是简单粗暴,十分好懂。在讲神奇的丁丁时,她讲丁丁届的土豪海蛤蝓率先推出可再生丁丁,

毫不夸张地说,看到这一段时我没忍住发出了响亮的爆笑。类似的亮点随处可见,比如讲生殖方面的信息窃取时,阐述了雌性窃听雌性、雄性和雄性窃听雄性三个方面,为什么没有雄性窃听雌性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简直是可以发到哈组的吐槽。

当然这本书并不仅仅只是在科普一些有(qi)趣(guai)的知识,虽然篇幅很短,但第五章“雌性不是性资源”以及第七章“雌性的反抗”完全可以脱离动物的限制来看,毕竟,人也是动物。

这本书中文名叫《它们的性》,英文名为《Love and Sex in the Animal Kingdom》,有意思的是,Sex得以完整保留,但Love却在中文名中缺失了。对于动物来说,爱与性有什么关系?提到动物的性,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春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开始发情啦”还是黑猫警长中吃掉伴侣那童年阴影的经典案件?作者王大可用了200多页妙趣横生的讲了很多动物界为了交配而发生的千奇百怪、花样百出、匪夷所思的场景,但在书的最后一章,她讲了一个与交配无关的研究案例:研究人员对一夫一妻制的大山雀设计了一个实验,相距甚远的食物基站设置了只允许雌性或雄性进入的门禁,而大山雀夫妇并没有分开觅食,它们付出了更多的飞行成本和时间成本,一只进食另一只在外守候,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食物基站。

得承认,王大可对自己这本书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她在后记中坦诚:读者若看的是“动物世界”,那么会批评这本书并不一定客观;读者若看的是“哲学启蒙”,那么会批评这本书在各种观点间犹豫不决。这本书的缺点非常明显,任何表述都会反应人的立场,语言过于主观了,大概很多冲着科普来的读者不会太喜欢;结构不清晰,甚至可以说是混乱,每一章的内容都比较分散,换一个地方放也毫无违和感,时常想不起来这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或是主要角度是什么,衍生的后两章从性延申到家庭与孩子,似乎与性的关系也不那么密切。

但我最想吐槽的其实不是文字内容,而是插图。一是插图风格差异过大,甚至怀疑是不是两本书的程度:漫画风格? 写实风格?有点摸不到头脑,割裂感非常严重。

个人认为这种风格其实与整本书更相称

这种就算是写实风格?不是不好,但与文字相比有种别扭的中规中矩感

二是插图的排版与内容的结构混乱完全是一脉相承(并不是夸奖),比如说上面那张为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珍蝶所配的插图,放在了第165页,位置是第七章最后,紧跟着的小节是“女性在晚上排卵,母鸡在早上下单”,而实际上这张配图的内容是“即使可以自交,也需要雄性”,文字内容在第224页。简直是莫名其妙吧!?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无论你是否对性这个话题感兴趣,看看它们的性,还是很有意思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