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欢喜》的读后感大全

《欢喜》的读后感大全

《欢喜》是一本由[意]达契娅·玛拉依妮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喜》读后感(一):一场与欢喜无关但能带来欢喜的思辨

探讨女性权益的话题中但凡涉及革命,都不是什么让人欢喜的故事,更枉论还涉及一个早夭的男孩。阅读的心情全程几乎和女主角同步,1949年波伏娃写下的批判在2021年竟然还能继续沿用,不是不气愤这几十年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荒诞性,但是把时间拉长远些之后,对比封建社会与现在,女性确实已经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那么如果把时间再往后拉百年,我们是否能有对未来会更好的欢喜盼望?

另一方面,作者也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回答了我一个疑惑许久的问题:男孩究竟是如何被教养长大的?那些物化女性、玩弄女孩情感的男孩是否是母亲没有教育好的结果?但是这个问题一提出,仿佛又把教养的义务推诿到母亲身上。但确实,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母亲在男孩成长过程中只能参与一段时间,然后男孩就会去寻找更多的社会认同。

欢喜在于不断有女性在反思自我的社会处境,不放弃去争取平等的待遇(权利大体还是倾向男性的)。我还是愿意相信创世之初,上帝创造性别的先后顺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祂看一切都是好的,而且祂的影儿从不转移,对世界和社会,女性和男性同等重要。

《欢喜》读后感(二):你理解男人怎么看待出轨的吗

就切一个视角来理解一个问题就好—“男性为什么在婚姻中出轨的人那么多?”

如果婚姻中的妻子发现了丈夫出轨提出了结束关系,这时候丈夫一般会打感情牌来说自己不会再犯第二次,拒绝离婚。

于是,带着裂痕的婚姻继续存续着,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一幕:

“一天晚上,他很晚回来脖子上还带着口红印,我拿了行李箱,装满衣服,想要离开。他开始大声大叫,说他爱我,说我不该毁掉幸福的婚姻。可我一点也不幸福,我问他,你会放弃你跟那些女人吗?他回答:她们就是些根本不重要的东西,我的女人是你,其他女人只是拿来消遣娱乐的。你知道,我工作很多很累,我厌倦了,我也需要一些消遣,可是没有任何女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

你的男人不可避免也深受社会文化影响,如果你想捍卫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拒绝这种错误的过时的两性认知。这种认知目前活生生存在于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中,我期冀,我们这一代,掐死了这该死的把女人当物欲的一部分的观点。

《欢喜》读后感(三):『歡喜』2022-02

瑪拉依妮旁征博引,坦誠舒緩地以虛構的母子對話形式講述女性主義,用盡力相互理解、循循善誘的方式完成了對一個女性主義視角下有缺點男性(阿失)的『拯救』,關於兩性關係的過去、現狀和對其歷史原因的詰問。

全书口吻像是真誠討論,而非說教,如:

『披上「父權制」這件外衣的你,很自在,趾高氣揚。你開始用那種傲慢譏諷的目光打量我,我背上不由得陣陣發麻。我希望你能夠明白,你這些優越的姿態是從哪裡來的。儘管你是個男人,可我希望你能夠努力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件事太難了嗎?可我相信你的聰慧,你的想像力,請你深入思考,放飛想象,你的內心會變得更豐富、更人性。你願意嗎?』

瑪拉依妮能夠細膩把握男性(阿失)在生命不同階段看待女性的態度和背後的內心想法(但由於整體是虛構的,只能視為一種比較合理的期待),如:

『在一個不存在的,或許只是幻想出來的世界裡,在陰影之中,我的小阿失經歷了一路的蛻變…,他穿過感恩的平原、嫉妒的峽谷,登上了一座陡峭險峻的高山的峰尖,不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避免落得粉身碎骨。最後,他的皮膚剮蹭著岩石,擦傷雙手,劃破雙腳,才下到了山谷,那裏有一個沼澤等著他,幾乎將他吞沒。//他奇蹟般救出了自己…,他真正地認識了一個女人,了解了她的奧秘與歡樂、熱愛與獨立,這時,他對女性世界的恐懼消失了…,「永別了,阿失!」我呼喊著。我知道我失去了我的孩子。可我也知道,一個男人誕生了。』

譯文很好!写出了語重心長的母子對話即視感。

《欢喜》读后感(四):愿某天,女性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

对于女性如何成为女性,或者说对女性今天的处境不是不好奇的:职场中女性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机会,未婚未孕、结婚生子都有可能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也需要更多的付出:全职主妇的付出不计报酬,而职业女性往往回家后还要兼顾家务。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从母系社会到现在,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让女性变为今天的女性。《欢喜》一书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欢喜》并非第二性一样的全面梳理总结,而是从宗教、历史、生活等方方面面,以同一个失去了的孩子——阿失对话的形式,多维度的串联了西方厌女史,让我们更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 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令人窒息的,有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对女性的论断。而这些论断竟然以神话、宗教甚至文学作品的形式流传了那么多年,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基督教文化中守贞禁欲,甚至出现了处子受孕,也就是“单性繁殖”,耶稣作为上帝之子被人记住,生育的权利似乎都被转变为对女性的奴役。希腊神话中额瑞斯忒斯沙母面临审判,阿波罗裁决其无罪。认定其没有摧残生命的源头,只是伤害了一句容纳和保存父亲种子的身体。参加这场审判的唯一女神是雅典娜,她诞生于宙斯脑袋,没有母亲,对母亲的权利漠不关心……“女人是上帝犯下的第二个错”“要把女人当作奴隶对待,同时又要让她相信自己是个女王”你能相信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尼采和巴尔扎克之口吗?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大家文豪,对女性的偏见都是根深蒂固,那样的社会环境终于使女性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本书作者并不是在单纯讲道理或者罗列事例,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情感真挚。作者甚至假设她已经夭亡的孩子阿失想象他变成了如孩子父亲一般高大健壮的男性,同时,他也不懂得尊重女性。书的最后,幻想中的阿失陷入爱河,真正认识了一个女人,于是乎他的偏见消弭蒸发,他对女性世界的恐惧也消失了。作者说,她知道失去了她的孩子,可她也知道,一个男人诞生了。至此,我由衷希望无论男女,都能真正了解女性,消除对于女性的偏见。而作为女性,我们更应当如作者所说“诉说自己的历史,拿回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战役、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真相”最终“将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

《欢喜》读后感(五):人生难得是欢喜

和先生的童年好友相聚,提及家中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选择哪一家、选择国际班还是普通班之间左右摇摆。最后不免感叹,“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从他/她出生开始,到他/她死亡结束,中间没有一个时刻不揪心。”曾经的九零后也逐渐完成了从“4+2+1”家庭中的“1”变成两人小家庭再变成三口之家,为教育为住房奔波。原来总是听说“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或者不如说当可以撒娇、提出无理要求的变成承受撒娇承受要求的一方,才会觉得真正的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工作不合心意可以换,但是为一世父母是解不开的羁绊,无法回避。 作家达契娅.玛拉依妮的《欢喜》这次把故事交给了一个因为失去孩子濒临崩溃的母亲和一个未出世的男孩。正如腰封上所说,“现在的女人不断提出要求、索取、苛求,变得难以忍受,她们到底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现在“女人”的名字已经不仅仅叫“麻烦”了,或者把时间线往前推一下,在成为配偶之前的男女及他们的家庭有时也会面临组建小家庭时的重重阻力。在某平台上有关“结婚是否需要彩礼”的问题争论得如火如荼,而在我的中学时代,“裸婚”成为一些年轻人热烈又证明爱意的方式,“我没房没车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火遍大江南北,但是不得不说爱意无法变成柴米油盐。当然我此刻讨论的是一定条件的物质基础而并非让人望而生畏的“天价彩礼”,毕竟在揭开欢天喜地的红纱后日复一日的平和才是生活的真相。 这个被叫做“阿失”的孩子是一种幻象,也是一个母亲的寄托。失去,错失都是一种擦肩而过的遗憾,而对于女性,好似作为少女时可以软弱,一旦转换了身份就好似百毒不侵,成为家庭的基石--曾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已经不足以形容对于婚姻中女性的要求,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妈妈们往往妆容精致,处理工作中大小事务顺便把家务和孩子一应事宜打理井井有条,然后收获一个“你太强大并不需要我,她很柔弱什么也做不了因此需要我”的评价。殊不知如果她变得需要你时只会收获一句“只让你做XX你都做不好,有什么用”。这时候总容易想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麦瑟尔妈妈在阁楼对她说的,“是啊,我也很想我自己。”既然做不好你想象的,我不如做自己;既然得不到你的尊重,不如我看重我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