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是一本由李国翠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一):走处原生家庭的阴影,解决你的内耗,救赎你的自卑

你是不是也常常陷入这种状态:

这些情绪一直在消耗我们,让我们处在内耗中……但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必那么累。

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会告诉我要振作,要打起精神,要积极正面。但这正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允许我“丧”,允许我“放松”,甚至允许我“自私”。

“丧”其实是另一种休息的方式,让我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可以在里面撒泼打滚,放松喘息。偶尔做条“咸鱼”也挺好的。所以允许自己适当的“丧”会让我们更健康。

能够允许自己不好的人,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好。

真正可以救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二):我不过被动的人生

我们经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现实中却常常感到被动,父母的“为你好”、朋友之间的“合群”、老师眼中的“规矩和正常”,让我们从小就会察言观色并且谨言慎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不敢自己做决定,做什么事情都要找个“标准答案”,不敢跳出“为你好”的禁锢,觉得生活越来越痛苦。

是时候和被动的人生告别了,这本《我不过被动的人生》简直就是被动型人格者的自我拯救指南。作者李国翠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帮助我们走出他人定义的人生,重聚内心的意志和能量。

如果你不去大胆地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就只能继续被别人错误地定义和摆布。如果你还不能立马走出来,那么慢慢来,不要着急。以前得到的能量和确定感,可以由你自己现在来创造,从肯定自己的感受开始。

当我们不喜欢某件事或者某个物品的时候,那就尊重自己的感受,去拒绝。我以前不敢拒绝我妈给我买衣服,虽然我不喜欢那些款式和颜色,但是我妈只要一说:“我觉得你穿这个好看,你看看你自己买的那些难看死了,以后别自己买衣服了。”我就会即刻投降。

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肯定自己的感受。我会对妈妈说:“我不喜欢你给我买的衣服”。然后我会走出“应该穿这件”的禁锢,走进商场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现在的我自信多了,站在阳光下,觉得自己好开心!

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种能力。但是大多数人却缺失这项能力。特别是在家人面前很难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家长也同样不表达他们真正的需求。比如我妈希望我能大方一点,善于交谈一点,能在家庭聚会上给她争光,来弥补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欠缺,但是她不愿正视这一点,也不愿好好表达她的需求。却给我的行为贴上很多标签,把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投射到我身上,从而一味地批评我、指责我。

打破被动人生的僵局,掌握主动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作者在本书中深度剖析了我们陷入被动人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各个击破,帮助我们夺回属于自己的掌控权。

本书中的语言和案例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爱不释手,在阅读和思考中,我们会慢慢地和内心的自我相遇,互相了解,互相接纳,彼此认同。将被动转化为动力,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璀璨人生。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三):被动人生背后,是童年良好关系的缺失

小李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有姣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良好的教育背景,工作能力很强,收入不菲,但她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意与人竞争,不愿意与人冲突,所有的事情,她都采取被动赞同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过了解,才知道,她小时候经常被父亲家暴,因为做错一点小事,就被父亲拳打脚踢,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这种感受一直伴随她长大,使她在与别人交往中永远处于弱势、被动的一方,害怕冲突给自己造成伤害。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的作者李国翠试图从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李国翠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7年心理学学习经历,5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主修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 在作者多年的咨询生涯中,发现各种心理问题患者患病原因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往往都是因为童年时期与养育者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来自对妈妈的依恋,也就是说安全感来自于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妈妈对婴儿的及时有效回应,如果妈妈能持续给他反馈,他就逐渐有了“我”的概念和感觉。 如果早期母婴关系不好,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缺失基本的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评价。这样,等他长大后,他就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 如果总是被父母拿来和比他更优秀的人比较,得出“你是个糟糕的孩子”的结论,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就会丧失自信心,心里充满了纠结,变成一个不大方、扭捏的成人。 如果父母是把他当成了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而忽视了他的情感诉求,就会导致他成人后在个人问题上处处碰壁,因为对爱的匮乏和渴望,与人交往时缺乏冷静理智的判断,而遇人不淑。 一个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人,如何才能重新树立作为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找到自己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呢,李国翠告诉我们: 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需要可依赖的关系,这个关系的一方可以是你的好友、伴侣或亲人,需要你打开心扉,接纳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感受自己的力量。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很被动,可以看看这本《我不过被动的人生》,相信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你重建良好关系,实现你心理的疗愈。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四):《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能掌控自己,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我怎么做才好?这么做好吗?我该这么做吗?

满世界想找到答案,来指导自己如何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4年前的我一样,不停想去改变自己,不敢信任别人的夸赞,生怕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够好。

读了李国翠的这本《我不过被动的人生》后才明白,自己之前觉得自己不够好,原来是缺乏“确定感”。

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是因为童年的时候被长期否定,被支配,长大后都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无意识中变得讨好和唯唯诺诺。

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

当爱恨不能整合,就意味着内部的分裂,也就是把自认为不够好的自己投射到别人身上。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我的命太苦了,这太不公平了。

我对他那么好,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我的需求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

当一个人过多重视外界,而忽略自己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越是害怕冲突,冲突越多,越是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别人觉得对你意见很大。

慢慢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规矩、老实、被动都成为一种安全存活的方式。

因为长期的委屈与愤怒,产生了对他人的攻击,进而越来越不被别人喜欢。

一个人表现被动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依赖。想得到更多的认可,想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外界或交给他人。

这种依赖不仅没有办法让我们变得更好,反而会让生活更加被动。

只有过上自己说了算的生活时,你的人生才能真正不同。想要直面现实,最重要的是要击碎逃避的心理。

当我们真的向前一步时,会发现越直面现实时,越有力量。

因这这时你信任的是自己,察觉的是自己的感受,你的好,你的坏,都是此刻当下的你。

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无能为力,允许自己有情绪,也允许自己被照顾,但不要寻找完美的模子,也不要呈现“假自我”,过你自己的生活,慢慢来,不要急。

放平心态。多读书,多写作,察觉你自己,从前没有的确定感,可以由你后半生来创造。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五):“被动”是一种病,得治!真正的高手支招了!

凡事主动一点,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叫“凡事一主动,人生就改写”。 不少人看过后都表示说到心坎里了,说自己要是能主动一点,人生早就出彩了! 学习主动一点,就不至于挤压那么多的作业; 工作主动一点,就不至于周末再加班加点; 锻炼主动一点,就不至于身肥体胖行动不便; ……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对此,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李国翠,在《我不过被动的人生》一书中,深度剖析了我们陷入被动人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解决办法。 是的,战胜被动不能只靠喊喊口号,还得对症下药,步步为营。 第一,勇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 繁忙的工作中,身体难免会出现精力不充沛、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这时,有人就认为是“状态不好”导致的。 其实,“状态不好”只是一只替罪羊,而背后表现出的是一个人过于执着想象中完美的自己。 认为自己是全能的、完美的、符合自己想象的、不应该有不好的部分。 作为成熟的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想象是一回事,做起来是另一回事。想象的往往是完美的、出色的,但现实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瑕疵、不完美。 殊不知,太过想追求完美,反而会被根本不存在的完美击垮。 所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足。 “状态不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我们需要倾听这一事实背后发生了什么。 作者在《我不过被动的一生》中给出了一个“状态不好”的解决办法——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不了的最后结果可能是什么?是否可以接受这最坏的结果? 作者说,对于不好的状态,不是去逃避,而是要学会跟它共处,认识它,调节它。 第二,敢于拒绝他人的“游戏”。 在交际时,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凡事都有求必应,那将会出现数不清的麻烦。 作者指出,要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就要大胆拒绝他人的“游戏”。 一要远离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因为他们总会冠以“为你好”“这样正确”的名头来指出别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要拒绝“三六九等”的游戏。就是拒绝那些为追求优越感,爱跟人攀比,会根据自己心里的标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人。 三要避开“习惯性评价式聊天”。交往中,有些聊天和沟通总夹杂着很多个人的观点和评判,让人不舒服或带来压力。那就勇敢地告诉对方,我没兴趣参与你的话题! 第三,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面对别人的评价,隐忍在心,不敢发声。其实,你是否在意评价,取决于你自己赋予这些评价的态度。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课题分离”的概念,强调谁的事,谁负责。 你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而我怎么活,是我的事,你也管不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恨父母、怨朋友,其实就是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自己的事而默默苦恼。 所以,面对别人的评价,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爱与恨,这是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内心的自我相遇,互相了解,互相接纳,彼此认同。这样,才能将被动转化为动力,重聚内心的意志和能量,走出被动的人生。 总之,被动的人,迟早会被别人甩在身后;只有下狠心戒掉被动,才能快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六):《我不过被动的人生》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活出自我

当代社会的人,说自己总是活得很拧巴,为什么呢?因为懂得自己过往的经历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最近在看《爱情公寓》导演的最新的电视剧《破事精英》,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第五集有一项互动环节,可以根据屏幕前观众的选择,选出对应的角色,接着播放接下来的故事剧情。

当时我就惊掉下巴,没想到现在的观影互动这么强大了,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就靠这一点屏幕互动,我对这部剧的敬意都提升了,因为这种行为,尊重观众的喜爱,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

观影如此,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更是如此,我们希望过上主动选择、做出合理判断,不被干扰左右,而被动无奈的人生,在这本《我不过被动的人生》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共鸣,原来一直没有想通的无奈,在看完这本书后,仿佛撕掉蒙蔽在面部的塑料膜,瞬间可以自由呼吸的。

本书阅读起来非常轻松,从困扰我们人生选择的前生今世讲到当下和未来,可以让我们轻松上手,和家人、朋友、上司等展开有效沟通,让自己总是被动的人生,能不断得到理解和照顾。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作者是:李国翠,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

她的个人经历也非常优秀,有着7年心理学学习经历,5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咨询时长超6500小时,主修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

同时她也是“壹心理”平台深受读者认可与赞赏的专栏作者,为《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等多家媒体供稿。

还出版过《习惯逃避》,这本书更是非常受欢迎,尤其适合天天喊着“社恐”又不得不面对各种关系被强迫接受安排的人。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

我看这本书先看第六章的,我们存在于各种关系中,只有打理好关系,才能让一切都变得舒心,顺心。

想想,连电视剧都可以开始屏幕互动模式,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不能自己选择呢?遵从内心,照顾好自己,才能过好这一生。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七):走出他人定义的人生,重新定义自己,绝不过被动的人生

之前我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件糟心的事情。

这位朋友是一个非常能干的职场女性。深得领导的信任,坐上了公司中层的位置。

但是并不是事事顺意,她遇到了一个难搞的客户。公司和这个客户之间有很大的利益牵扯,即便这个客户很难应对,她也得好严单着。

但是因为前不久她查出自己怀孕了。怕影响心情,对胎儿不好。所以想要把这个难搞的客户,让别的同事担当一下。她跟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领导也应贺了。

但是让她难受的是,这之后领导对自己越来越不待见了。把她的业务一点一点地移交给了别的同事好像要架空她的权利一样。

这让她非常不舒服。虽然是自己跟领导提出来,想要把这个难搞的客户和同事一起担当一下,但是并没有说把她所有的业务都分摊给别人。

关键是后来她才知道。是她以为在公司最重要的闺蜜出卖了自己,在领导面前说了一大堆自己的坏话。而这些所谓的坏话只是她和闺蜜两个人在私底下,因为工作或者是别的原因相互抱怨过而已。她没有往心里去,但没想到在这种时候闺蜜会踩自己一脚。

这让她在公司显得非常的被动。她目前的状况是又不想得罪领导,也不想跟别人发生冲突。但是自己的业务越来越少了,将来养活孩子都是个问题。她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被辞退。

《我不过是被动的人生》是著名心理学家李国翠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可以看清楚别人的真正面目。

其实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面对困难的,也会陷于两难的境地,关键是问题更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旦放弃了,就会进入自怨自艾的状态。问题再多也有办法解决。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所以要自己做主。要走出被动的人生,就要从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开始。

就像我上面这位朋友一样,为什么常常会把自己陷入被动的人生呢?为什么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僵局?为什么我们无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其实这也跟原生家庭有关,我的这位朋友虽然自己能力非常强,非常能干。但是这在顺风顺水的顺境中还好,就怕身边有小人出现。

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对她的要求非常高,要待人有礼貌,不能和别人起冲突。一度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感受,所以即使她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她也不会说出自己的需求,也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就为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敞开了伤害自己的机会。

如果要做真正的自己,就要去掉这些卑微讨好的心态。只要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只要自己的做法是不伤害任何人的。那就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吧。

看《我不过被动的人生》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和定义而摆布,不要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有句话说爱人满意,一定要先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够爱别人。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八):人生是自己的,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应该被动地过一生。

邻居的老太太生病了。 已经十天了,问过了4个医生,都是来自亲戚朋友的推荐。 这个说“你可能是中肝火太旺了,去找A医生,他对这个很拿手。” 于是,她去了,吃了三帖中药,不见好转,头疼了。 又有人说“你这症状和我一样,应该是胃火引起的,上回我问了B医生,也是三帖中药就好了。” 于是,她又去了,非但没好,更疼了。 一个亲戚听说了,很热心地介绍她的医生给老太太,那医生说是肾虚,又可以开了三帖中药,吃了似乎也没好转。 老太太开始怀疑是不是时间到了,整天唉声叹气的。 她女儿打电话来说:“你怎么老是这样,有事情也不告诉我,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 老太太说:“你不是忙吗?再说,人家也是好心!” 女儿不想争辩,带老太太去经常问诊的那个医生,医生说是中暑,第二帖药就开始见效…… 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永远在左右摇摆,外界的声音总是能影响她的选择和决定。 她怕拒绝别人的好意,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她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她过度依赖别人,自己承受更多糟糕的结果! 这,是典型的“被动人生”! “被动型人格”是这样的—— 从小被否定,不敢有主见! 成长过程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正面沟通! 在外人面前不敢表露情绪,不敢爱,不敢恨!

仔细看看老太太的生活经历,或许就会明白这样的性格的由来—— 在她的记忆里,父母总会说: “你小孩子懂什么?” “你不会的啦,让姐姐来!” 偶尔坚持一下意见,又会招来父母的斥责: “我们也是为你好,你就不能听话吗?” 长大了,父母问她的意见,她习惯性地说: “你们决定就好” …… 老伴还在的时候,老太太都是听老伴的,老伴说什么就是什么……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起点责任”,真地活着,而不是被动地“等别人来负责”。 李国翠在新书《我不过被动的人生》中指出: 要走出“应该”的框架,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被动型人格总是很容易把责任推开,觉得所有一切都是因为“他人”,所以“他人”要对自己负责! 这种习惯和幻想是逃避,是过度依赖!

怎么办呢? 作者指出: 1.肯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其实最了解自己,别再自欺欺人了。 这样被动的人生真的好吗? 这样凡事去依赖别人,让别人做主真的好吗? 其实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详细分析逃避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的方法。 问问自己: 为什么不想面对? 为什么想要逃避? 是害怕结果被责怪? 还是害怕发生冲突? 被责怪了又如何呢? 像老太太,谢谢对方的好意,还是去找熟悉自己身体的医生,这似乎也不会给她带来太大的困扰。 3.拿出直面现实的勇气 与其不断地逃避,不断地在纠结,在痛苦,活在幻想之中,不如勇敢去面对吧! 消除恐惧和焦虑,人生其实可以不必那么累的。 摆脱了心里的困境,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建构自己生活的意义,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结语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是一本“被动型人格”的自我拯救指南。 作者李国翠说: “如果你不去大胆的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就只能够继续的被别人错误的定义和摆布” 李国翠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知乎的大v,他对被动型人格者有很深的研究,对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 一个人,只有走出他人定义的人生,才能重聚内心的意志和能量。 我们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应该被动地过一生。 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九):大胆的定义自己,主动出击,掌握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本被动型人格实用的自救指南,结合心理咨询真实案例,从心理学角度深度剖析我们陷入被动人生的根本原因。

你是被动的人吗?

你是否碰见过这类人,感情里从不主动追求,群体聚会从不主动发言,事业发展从不主动追求成功,生活里永远随波逐流,但又常常觉得工作、生活一团糟,其实这都来源于“被动型人格”。

而在被动的背后往往是:情感需求和感受不被重视,害怕与他人的冲突和反抗,对外界深深地依赖和自我意志的不被尊重。

如果你不去大胆地定义你自己,很快就会被别人错误地定义。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身不由己,很多时候都勉强自己做了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些被动之中,从而掌握自己的人生?

❶敢做自己,直面现实,击碎逃避心理。

一个人总要有所选择,选择面对或者选择拒绝,选择行动或者选择放弃。人生就是不断地做出选择,也是不断地承受失去的过程。在成长的路上,面对外界扔过来的难题,选择逃避,不去面对,然后在逃避里自我折磨、内耗,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种表现,也是最为痛苦的一种选择。

❷认清自己,解决“状态不好”的恶性循环。

眼睛除了看向外界,更要多看看自己;除了倾听自己大脑里的声音,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❸掌握人生主动权,合理的拒绝,是对彼此的尊重。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人际交往中需要付出和人情往来。高质量的付出应该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帮忙别人的同时,不亏待也不委屈自己才是真正的皆大欢喜。

❹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在意别人的评价。

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很难做到,毕竟人都有脆弱和迷茫的时候。所以在日常的沟通交往中,要明确和建立一些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你脆弱和迷茫的时候给你力量和关怀,这些人给你的评价往往也都是比较有益、比较可取的。

❺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向这个世界打开自己。

不与真实的世界互动,你就永远不会感妥到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只有看到并接纳了自己真实的需求、欲望和缺点才能接纳别人和这个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一直在追求生活的意义与精神的富足,我们要酣畅淋漓地活出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

日常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是这些生活中小而美好的细节而非抽象的标签和成功。我们的内心是有活力的,它推动着我们去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然后去奋斗。

你不能活给别人看,或者为了别人而活。

最后“主动出击,掌握自己的人生。毕竟,靠近光才会成为光。”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读后感(十):你不优秀也值得被爱,你不完美也值得被尊重,面对讨厌,我也可以讨厌你

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记住贬低别人的人,并不必你高贵多少,相反,他的内心是非常虚弱的,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无需用贬低别人来获得心灵上的优越感,因为他内心蕴含着足够的能量。

别人讨厌你,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如何面对讨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别人当然也管不了,面对讨厌你的人,你可以勇敢表现出你的不喜欢,你有反抗的权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以避免的会遇到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的人,当不管你如何友好的付出,并不能换来别人友好的态度,其实,你不必去委屈自己,讨好别人并不能换来尊重,即便你不够优秀,你不够完美,也不是一个人不尊重你的理由。

对于不尊重你的人,所有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多余的,改变别人已经形成的观点,是一件非常幼稚的事情,那是别人已经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不如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将精力花在一个讨厌自己的人身上,真的是一件非常浪费心神的事情。

当我们自然而真实的做自己的时候,那种状态释放出来的自然状态,才是真实的自己,即便是讨厌你的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所以,真的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别人的态度上,别人的态度是别人的事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将思考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才是一件有收获的事情。

我不过被动的人生

评价人数不足

李国翠 / 2022 / 台海出版社

不要逼着自己去讨好讨厌你的人,如果你感到委屈或者难过,这样的付出只不过是委屈自己,想要得到讨厌你的认可,你并不是他以为的那么讨厌,其实,你如果真正的深入的去想一下,这样的行为是多么幼稚,讨厌已经形成,你有行动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无力的,你不需要为了别人负面的评价,来否定你自己,足够真实的客观的清楚自己就好。

每一个面对讨厌,试图讨好别人不那么讨厌的行为,都是想通过外在的行为付出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断讨好的背后就是想要控制,目的是让别人不那么讨厌自己,这种人小时候,一旦面对父母的否定,就会想尽办法,用各种不断的行为,来向父母证明自己不那么差劲,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件和父母关系未被解决的事情,当他遇到了同样否定不喜欢自己的人,就会像未完成的任务一般,想要试图获得讨厌自己人的肯定,就像小时候能够获得父母的肯定一样。

然而你并不知道,真正关心你的人,根本无需讨好,即便你不够完美,即便你有很多小的缺点,都值得被爱,都值得被尊重,你不够好不够完美也值得被尊重,所有试图改变讨厌你的人的行为都是多余的。

你不优秀也值得尊重。

你不优秀也值得被人喜欢和关爱。

你同样也可以表现出你的讨厌,也可以表现出你内心的不满。

无需向讨厌你的人,做出过度的解释,浪费时间在讨厌自己的人身上,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伤害,不如花费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