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一):启蒙人的音乐之缘

之前读了资老的九十自述,700多页读了两遍,算是启了蒙,在一个经济落后大省的贫穷小县城,作为一颗学问不高的小小螺丝钉,何其幸运。好书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远离手游抖音网文爽剧的陷阱。让我开始努力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开始真正用自己的想法做决定,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面对现在越来越魔幻的世界,不如就如何兆武老先生一样,既然不是建功立业的人,何不做一个旁观者,在思想里找到安慰。看到某书店有卖签名版的《有琴一张》,立马下单了,遇见就是一种既定的缘分。

刚看开头还以为是自传中关于音乐部分的摘录,后来发现内容丰富得多,既有政治,也有人生,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是寥寥数笔。书中不算乐评的《留得天籁在人间》写的真是太精彩了,当然这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就和我看《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对音乐的描述一样,我会纳闷,音乐真有这么神奇?

我特别喜欢资老的文字风格,文字干净简约冷静淡然,还记得九十自述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书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没想到,领悟人生的各种奇妙。这本音乐自传也是一贯的文字风格,读起来就像听老人在耳边讲故事。

这本书也给我读出了八卦的味道,让我终于知道九十自述中的C君是谁了,哈哈哈。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二):琴声里的涓涓情意

《有琴一张》这本书讲述了资中筠先生对音乐的感悟和自己与音乐的故事,而资中筠先生的钢琴造诣颇高,所以关于钢琴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上世纪八十年代环境缓和后,资中筠先生重拾钢琴,并自谦“荒疏多年,力不从心,技巧谈不上,自娱自乐而已。”资中筠先生把钢琴作为业余爱好,却把兴趣喜欢到淋漓尽致。 资中筠先生在少年时代便开始接触音乐学习,从儿时的启蒙玩具电子琴到开始能够独具个人风格的钢琴演奏,这是资先生的音乐之旅,也是在回忆成长历程。资先生曾经在清华就读的时候就组建过乐队,虽然没有具备那么大的规模,虽然在外人眼里乐队是非专业性的,但是正是在那个时候,资先生参加了管弦乐队的第一支乐曲《未完成交响曲》,到后来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政治气氛愈演愈烈,在灰楼里练习西洋古典音乐似乎与大环境格格不入,很多乐队的队员内心想法也随时代发生了改变,象牙塔的生活难以持续,和朋友们在音乐室的琴房中流连忘返的,日子也再难寻觅。20世纪70年代末,万物更新,资中筠先生内心的音乐之魂也不断燃烧苏醒过来,听一场精彩的表演,抚摸钢琴的琴键,世间没有再比这种感受更美妙的了。从清华毕业后,资先生至少22年没有再碰触钢琴,当对钢琴的感受如同睡美人般被唤醒,面对买来的心情,兴奋和沮丧夹杂,重新练习克服难度又享受到了钢琴和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继而生活似乎又得以延续下去。如今资老步入“90后”的年纪,自己的音乐生活反而越来越丰富,通过结识许多钢琴专业的名人,哪怕是自己上了年纪也感到受益良多,眼界也得以开阔。 资中筠先生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学到老、问到老的精神,资先生有这么多的经验与贡献,却依然能够虚心求教和年龄不等的人,也平等相待,坦诚指教,当我们觉得日常生活中文学与艺术离我们越来越远,自己的热情逐渐消退的时候,不妨向资中筠先生学习,寻求平日生活里的乐趣,通过不断的学习,取得新的体会和长进,怡然自得的应对各个境遇并乐在其中。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三):时代与个体:琴声中的二部复调

以下内容摘自本书序言

《有琴一张》实际上是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亲切生动,别具一格。熟悉资先生的朋友和读者大多知晓资先生的钢琴演奏造诣,而听资先生将自己的生涯经历从学习和弹奏钢琴的特殊角度娓娓道来,当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2013年6月,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现场聆听资先生的钢琴演奏会,目睹这位年逾八旬、风度翩翩的知识大家在琴键上的流利、稳健、自如,当时的惊讶与赞叹直至今日仍记忆犹新。这本小传,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资先生的琴艺风范来自何处。但在我看来,它更有兴味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观察到,资先生作为一名知识人兼钢琴爱好者,如何通过与钢琴这件独特乐器的复杂交往和互动,经历中国现当代几十年来的社会心理变化,并经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沉浮变迁。

或许可以将资先生的音乐经历比作琴声中的二部复调——所谓“复调”,原是音乐中的技术术语,顾名思义,意味着复合、重叠的曲调,同时运行的不仅有高声部的旋律,还有其他多个并行不悖、同等重要的线条。如果说资先生的个体经历是那支飘在上方的如歌旋律,处于这条高音旋律下方,具有基础地位的则是更为浑厚、更具分量的低音声部——那是时代、社会的风潮,负载着所有的个体,向前,迂回,转折,再向前……

资先生习琴、演奏、上台、参赛等,属于正业之外的“业余爱好”。或许因为钢琴这件乐器的西方异域出身,资先生的音乐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中在汲取外来影响与保持自我身份之间保持平衡的曲折路程。读到资先生正式学琴仅仅6年之后,就在1947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天津举办一场像模像样的钢琴独奏会,这真是令人惊叹的业绩——那场独奏会中有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肖邦的《黑键练习曲》、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等高级程度的正规曲目,甚至还包括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完整三个乐章这样的“重磅”大餐!即便在70年后的今天,能够驾驭这样难度和数量的曲目,对于一个年仅17岁,正规习琴时间并不长的“业余”钢琴学生,这也是几近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个小小的高潮,不仅印证了习琴者的音乐天资和才能,说明那位名不见经传的钢琴教师——刘金定老师——施教有方,也体现出中国音乐艺术的进展和整体社会文化的进步在多年前就曾达到过的水平。

1948年,资先生进入清华大学。这所著名大学中没有音乐系,但师生的业余音乐社团生活却非常活跃,资先生的音乐兴趣和才华在清华的“弦歌雅乐”氛围中如鱼得水,尽情施展——她不仅跟着管弦乐队排练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还得到机会与乐队合作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担任独奏主角。虽然仅是第一乐章,但能有机会让乐队作为陪伴,“众星捧月”,那种激动、幸福和兴奋是可以想见的。顺便提一句,贝多芬的这部协奏曲的境界确乎不辱“皇帝”的别号,真可谓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演奏的技术难度也极高,非专业高手不能驾驭。资先生能啃下这个“大块头”,足见她的技能和琴艺当年已臻佳境。

进入20世纪50年代,资先生远离了钢琴,“乐魂冬眠”,这段经历读起来不禁令人唏嘘。倒不是有任何显在的缘由让资先生放弃了钢琴演奏,而是时代的氛围发生了改变。钢琴这件乐器在这种氛围中总显得有点不搭调,如同不谐和的噪音。如资先生自己的感叹,钢琴和政治,两个领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却有着秘而不宣而又确凿无误的关联。直至改革开放之后,资先生才有幸“重操旧业”,再续琴缘。大约有乐器演奏经验的读者和朋友最能体会和品咂这其中的复杂况味和特别欣喜——那种“手痒”的冲动终于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几乎是生理性的快意。阅读资先生讲述自己心中的音乐之魂如何苏醒,如何复活,乃至重新生长,再次勃发,我们会分外感动——二部复调中,个体的声音与时代的脉动达成协调,而时代也对个体的表达形成支持。

资先生进入晚年后经由个人努力营造出的音乐生活,几乎具有某种理想的启示意义。这是不带任何功利的音乐玩耍——弹奏钢琴的英文表述是play piano,而play一词同时具有“演奏”和“游戏”的含义。这恰是演奏乐器和从事音乐的真谛所在:借助游戏颐养身心,通过音乐滋养灵魂。听资先生说,她现在每天都练琴,乐此不疲——只是纯粹爱好,自娱自乐。所有演奏乐器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自己的手指和身体将音乐表达出来并塑造成形,那种乐趣和获得感真是难为外人道。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奏乐之乐》,说的就是这种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得到的音乐乐趣。由于演奏乐器必然有身体运动和手指操作的维度,同时又有智性认知和情绪张弛的卷入,因而“奏乐”的愉悦是被动的听赏音乐不可比拟的,也与纯粹精神性的阅读愉悦非常不同。资先生作为杰出的中国知识女性代表,因为自幼学琴得到了受益终身的精神滋养,这其间的故事不仅是励志性的掌故,更带来隽永而温暖的启迪。

资先生喜欢演奏的乐曲大都是“古典音乐”中的保留曲目和精粹小品。实际上,产出这些曲目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些曲目却好似脱离了时代,一点也不显得“过时”,至今仍让我们徜徉其间,如痴如醉。我在想,这大概就是“古典音乐”这个范畴的特别之处吧!“古典音乐”其实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术术语,如果深究起来,学理问题和不确之处恐怕有很多。但是,“古典音乐”现已成为一个世界通行的范畴概念,它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其合理之处。我觉得,古典音乐标示着某种艺术上的理想范型——某种超越时空、永恒有效的价值创造。虽然“后现代”的当下常常否认持续恒久的稳定存在,但历久弥新的古典音乐却总在提醒我们,时代在变化,但人类的优秀精神成果却可以抵御时代的流逝。回到时代与个体的二部复调这个话题,可以认为,尽管时代决定着个体,但个体却可以通过艺术的力量而超越时代。如资先生的音乐经历所示,她在少年时代的音乐学习和钢琴演奏至老年才真正显现了全部的精神意义和心灵意涵。这不是时代的轮回,而是音乐与艺术对时代的升华和净化。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四):世事纷扰,唯有热爱冲破万难

资中筠先生出生于1930年,是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但翻开这本《有琴一张》,她撇掉了自己众多耀眼的头衔,以音乐为切口,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面。让我们看到,虽然一个人会从事一些行业,但如果内心真正的热爱,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长久陪伴,并且让生命绽放出更多色彩的。

在《有琴一张》中,资先生一直以业余钢琴者自居,但从亲切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曾离专业音乐非常近,虽然命运的齿轮没有把她带向专业音乐,但她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却从未断线。

书中详细介绍了资先生从小学琴的经历,及至80多岁高龄,依然活跃在演奏路上,为她传奇精彩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

在《有琴一张》中资先生讲到,之所以小时候会学钢琴,是源于父亲的一位王姓朋友的建议。本来父亲没当回事,但是这位王伯伯先斩后奏直接给家里送来了钢琴,将账单送去父亲单位。父亲没办法,只好“被逼无奈”买了钢琴。

资先生后来讲到,她对于王伯伯的坚持非常感激,学钢琴不仅在当时(1940年代)非常罕见,也成为滋养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此后,她跟随刘金定老师学琴六年,在高中毕业前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资先生少年时代的学琴经历,和今天的很多琴童都是相似的: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练琴,然后每个星期到老师那里回课,检验一下练习成果;老师会不定期组织汇报演出,作为阶段性练习的成果验收。

然后在高中毕业前,老师会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举办独奏音乐会。

在资先生之前,已经有两位学姐成功举办了音乐会,这两位后来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成为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到了资先生即将高中毕业时,刘老师也为她举办了个人音乐会,请来各界认识的名人,还有众多亲朋好友。

为了这场音乐会,资先生史无前例地化了妆,做了头发,还穿上了一袭白裙;亲自设计淡蓝色简约风格的节目单,请来摄影师,留下很多珍贵的照片。

这一套流程,即使作为今天来看,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讲也是非常难忘而隆重的。

但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那段经历既是难忘且珍贵的回忆,也成为日后被诟病被批判的理由。

遗憾的是,在日后,资先生亲手销毁了照片、节目单、以及全部的资料。

虽然刘金定老师强烈建议资先生大学考音乐专业,但最终她还是没有选择音乐。

起初她考入了燕京大学,当时的燕京大学是唯一有音乐专业的学校,资先生本以为课余还能有机会继续练琴。但哪成想,那时的条件,燕京大学里面的钢琴和琴房,仅供专业学生使用都比较窘迫,别说别的专业,可能想碰一碰钢琴都很困难。

在燕京的那一年,是资先生比较郁闷的一年,一是不能练琴,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第一志愿是清华,没能考入清华,在她心中还是耿耿于怀的。

后来,她决定重新考清华,第二年考入了清华的插班生,如愿来到自己喜欢的学校。

而且幸运的是,清华虽然没有音乐专业,但是文娱活动丰富,还有一支管弦乐团,这对于资先生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在清华,她结识了茅沅、张肖虎、陈平等一众新中国音乐能人,也在今后很长一段岁月中,成为挚友,互相勉励同行。

《Mozart - Violin Sonatas K 378, 304

9.7

Clara Haskil Arthur Grumiaux / 2007

及至50年代工作以后,资先生以为还能像以前一样每天工作之余练练琴,但历史的车轮来到这个时期,社会已经刮起了抵制文娱等活动的风气。

二十几岁的年纪,思想也正是容易被左右的时期,资先生被反复找来谈话、疏导、批判(用她的话说,那时的批判和后来相比,其实程度是很轻的)。

从内心深处,她已经被说服了。她急切想要与曾经的自己割裂,急切想要撇清、站队。主动回家翻出了当年的照片、影集、音乐会等一切资料付之一炬。母亲在旁边含泪看着,却也无能为力。

此后,资先生的生活中仿佛没有了钢琴,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但在那些年没有与钢琴为伍的日子里,想弹钢琴的欲望却时不时在她心里冒出来。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不知不觉坐到钢琴前,弹上几段。

因工作原因调任维也纳的那几年,她实实在在又可以和钢琴亲密接触了,她从琴行租来钢琴,每天在工作之余都会弹一个小时。

这个习惯也伴随了她一生之久。

当阅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不禁感动,先生对自身热爱事情的执着,也让我看到,只要是自己的热爱、内心所想,即便会经历一段与它割裂的日子,但只要还是心向往之,就总会有机会去触碰,去实现。

《有琴一张》(2022全新修订版)

8.7

资中筠 / 2022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回国以后进入6、70年代,真正与钢琴说了再见。

一直到70年代末,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时,她被邀请去聆听了音乐会,那首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唤醒了她内心对音乐、对钢琴,那份自始至终的热爱。

后来排除万难,家里买回了一架钢琴,再后来,工作之余尽情与钢琴为伴,经过了一段又一段难忘而漫长的岁月。

现在,资中筠先生已经90多岁了,闲来无事还会弹上一会儿钢琴。

钢琴对于她来说,虽然不是专业,但早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琴一张》这本书,从音乐角度,为我们讲述了资中筠先生的钢琴人生,读来有趣、有感动,还有那份对热爱事物的执着,都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