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尽头是北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尽头是北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尽头是北京》是一本由绿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一):北京的异乡人

来北京之前,我不算是文学青年。但读完绿妖的《世界尽头是北京》,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归属。这是一本北京异乡人图鉴,主人公李小路是个小镇青年,孤身来到北京,进入时尚媒体行业。似乎是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安妮·海瑟薇,但李小路身上有自己的专属烙印。

我来北京也快九年了,经历了求学、找工作、待业、搬家、换工作等许多事情后,读这一本小说,仿佛也是阅读自己这些年的北京生活。对北京的情绪是矛盾的,是因为在大城市仿佛流动的盛宴里,一个人既能切身体会到“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自由,也常常体会到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般孤独。

李小路、小微、欧阳、孙克非、夏永康,这些北京的异乡人,在无数的北漂里不算典型,他们都算得上某种意义上的北漂成功者,甚至有来去自由的底气。可他们的北京孤独却也是具体的,人都需要陪伴,所以对异乡人身上的每一种孤单,我读来都感同身受。

有人说一线城市里生存要记住两点:别生病和别没钱。大概生病和贫穷一样,都是压倒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在这本小说里,生病的情节常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而贫穷,或者往轻了说,没钱,则常常导致一段关系的终结。这座城许诺一切,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说读完后我一直单曲循环着《北京、北京》这首歌,对于北京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表达的苦辣酸甜,但最后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不被北京这座城市的繁嚣所淹没,大概对我而言仍是一门在修的功课。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二):谋生亦谋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黄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23831 刚吃了面,不能马上去跑步,所以写点东西打发时间。也没什么要紧话,就是聊聊最近读的一本小说,绿妖的《世界尽头是北京》,几年前初版时叫《北京小兽》,一本讲北漂的书。这本书谈不上好,我也谈不上喜欢。记得有人问过邓小平,怎么看后风行一时的伤痕文学,结果老人家只说了八个字: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是我所知的最高明的文学评论。人可以回忆,但老是沉溺在过往中,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容易滋长出弱者的美学。《世界尽头是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基调,写一群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在北京自顾自地孤独、迷茫、妥协、反抗、激愤、惆怅,说穿了,就是想挣脱老家与童年的印记,想挣钱,想谈恋爱,偏偏不如意,或者一时得到了又抓不住,然后自以为很超脱地感叹北京的冷漠无情,浮躁功利,一望而知是女人写的。女人终归是女人。这是绿妖十多年前的作品,她那时文笔也青涩,写时尚圈的妒人有笑人无,罗列奢侈品牌子,还有赵小薇(当时还叫赵宏伟)在永和豆浆里的那段拜金主义宣言,那种既想表现都市职场的浮华虚荣,又要显得无所谓的态度,简直幼稚得可爱。其实用不着那么刻意,张爱玲也写过类似的东西(只是张不涉及职场,多写旧家族),但张爱玲就写得自然、大气。她有五个字,谋生亦谋爱,举重若轻,笼罩一切。话说绿妖的笔法时不时也爱学学张爱玲。张的短篇小说《花凋》,讲一个破落家族的千金得病、失恋最后死去的故事,结尾一段,写她的新鞋样式好看,又经穿,可以穿许多年,然后猝不及防来一句:她死在三星期后。这样行文上的急转弯,使人颇有人世无常之感。绿妖也喜欢这么写,可用得太多,像是魔术里,同一个戏法翻来覆去地使,观众就疲劳了。批评了半天,也说说好话,绿妖是女人,女人写女人总能写得很细腻。女主李小路,大概就是以绿妖自己为原型,整个心理活动,整个意识流,写得很好。她听到男人的某一句话,看到男人的某一个动作,或欢喜,或厌恶,真真切切,非常符合女人那种全无逻辑可言的逻辑。唯一有点不真实的,就是写她与孙克非的关系,纯粹是两个孤独却又找不到合适伴侣的人一起打发时间,物质上似乎全无所图。一个成熟且成功的中年男人,全无所图?我不大相信。大概不是无所图,而是不好意思图。绿妖写自己,还是不够坦诚。写其他女人倒是不错,比如女主的闺蜜赵小薇。我见过这样的人,我一个姊妹伙婷婷就是。这种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从不在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身上浪费时间,目的性极强。也正因为目的性强,所以其他女人老在心里骂她、婊子。可我喜欢这样的人,简单啊,好打交道。当然,好打交道的前提是你不图我什么,我也不图你什么。一旦掺杂恩怨,对不起,这种人麻烦死了。书里写小薇与她的男友陈豪,老让我想起婷婷与天天。呵呵。这里又说到男人。绿妖写男人写得一般,仅止于不负责,没钱的不敢负责,有钱的不想负责。浅了一点。责任这个东西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大概是女人吧,用来套住男人的。男人与责任的关系是一笔算一千年也算不清楚的糊涂账,其实能挖出很多东西来。唉。一本无甚价值的小说我也能讲出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无聊。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三):世界尽头是尽头

我用了一天读完《世界尽头是北京》,华灯初上,我闭上眼睛,看到了李霄峰《少女哪咤》中的一个镜头,路灯下,少女骑着自行车,骑着骑着就骑进黑暗中去了,骑着骑着电影就结束了。也许,那就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到底有什么,绿妖说,世界尽头是北京。

北京是个什么地方?除了是祖国的首都之外到底是什么地方?她对于异乡的我们,小镇青年来说,到底是什么?她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已,而她对于你到底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

看完《少女哪吒》,我又把《新女性》翻出来找到《少女哪咤》读了一遍,那本《新女性》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少女哪咤》,以至于“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将自己养育的更好”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上,这种喜爱是私密性的,它和文字有关但是却不仅仅如此,它就像梁小冰认出李小路,李小路跟着梁小冰一样,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什么喜欢,但是你却固执不讲出,但是李霄峰没有这些心里的枝枝蔓蔓,我一直认为,他是懂得绿妖的人,尽管电影评分不高,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我心里,《北京小兽》和《世界尽头是北京》是同样让人心动的书名,它们就像小兽一生要经历很多不同的时段一样,也像少女李小路终究要长大一样。

李小路是另一个作者,在短篇长篇中,她都跟随着作者。在小兽支离破碎的人生片段中,也出现过另一个梁小冰,只不过,这是李小路后来的人生了。她的故事也没逃离了“宝城”。第一次看绿妖的简介——县城青年,我还笑了一下,还有人这么介绍自己。读完这两部作品之后,想到这个简介真精准,谁又不是县城青年呢?对于我们这些曾经飘在北京,然后离开北京的小城文学青年来说,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准确的简介了。曾经拼了命地要长大,十八岁,一纸录取通知书,终于踏上绿皮火车轰轰隆隆地离开自己恨了一辈子的“宝城”,心里发着一股狠劲“永远不再回来”,涌入北京的滚滚人流。老房子、公交车、被骗、受辱、丢了钥匙无家可归流浪在火车站、被房东一个电话赶进凛凛寒风中……谁没有经历过,谁不是这样过来的?然后,披上Dior的披肩戴上卡地亚的钻石,将过去的经历洗干净……没错,剥干净了全都卸下来,还是个小城青年。

尽管那么恨故乡,但是故乡并没有欠我们什么,相反,这些年来,流浪在世界尽头,写来写去,还是从小城到帝都这段走不完的路,个中滋味,因为懂得,所以才无法不说我喜爱。

小兽是少女哪吒长大了,她在世界尽头逡巡,但是不知道最终落脚点又是哪里。

其实,你看她爱过和爱过她的那些男人,算不得真正的渣男。北京这个城市很神奇,有能把自己过去洗干净的小城青年,也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徘徊在城市心脏外的中青年,他们穿得起鹅,背得起Gucci,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房子,他们可以有车,他们不敢问,但是终有一天还是得面对,自己到底还不算个北京人。

到底什么人才是北京人?我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随着轰鸣的飞机离开了那个城市,十年前,我说,北京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不爱我的男人,不管我如何做,他都是若即若离不爱我,所以不如离开他,找个真正爱我的男人。十年后想起这个念头,有点想笑,我想他不爱我,是因为我也害怕爱,我也不敢付出爱吧。

这故事中的每个人看起来那么冷漠、固执,其实哪一个不是狠狠地爱,付出一切地爱,哪怕这个男人不爱她们,她们也在倾其所有地爱。或许我还不配说我爱他,绿妖在媒体打拼那许多年,如果留在北京,大概那也是我的归宿。有时候会后悔这条路我没走下去,但是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真的能走下去吗?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就算这个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是写了一个人的一段时光,一个剪影,但是我还是被深深打动。我们在文字中,总是会设想,人生的无数个“如果”。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四):世界的尽头是小兽

与其定义这是《世界的尽头是北京》的读后感,不如说这是自己跨越了6年的日记。

前几天,有一天下班时候夕阳特别好看,明亮通透地洒在四环路上,想拍张照片发给朋友,我走上了过街天桥,拍完照想着好久没去书店了。在书店拿起一本书,《世界的尽头是北京》,样书是毛边书,没好意思多拆内页,序都没读完我就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封面上那句:“这座城许诺一切,只要你能付出代价。”就是我的购买理由。

周末拿把刀,坐下来才发现这本书是《北京小兽》的再版,我看过啊!翻出来豆瓣记录,2013年5月,读过,⭐️⭐️⭐️⭐️

从来没想到6年后,竟然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整整6年了。

故事的结尾,文艺中年夏永康的才气没让他大红大紫,就连文艺大叔最大的特权——泡妞,他也无福消受了,他几乎变成一个流浪汉,他就要去拜见藏家高人了,也许能治得了他的失眠,也许他不必再一夜又一夜地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坐着;

尼克每天醒来,要么决定死要么继续活着,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自杀,但不是今天。她的生活建立在一块浮冰上,早晚会消融,她全部家当加上她自己都会随之消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不是今天,于是她洗澡穿衣出门上班;

大战之后,将军要么依着丰功伟绩,颐养天年,要么放马归山,隐入俗世。欧阳哪种情况都不属于,她在沉睡中翻了个身,却叹了口气,虽然她刚刚打败了风头正旺的Lily,此刻,她却骄傲不起来,欧阳把另一个自己关在了牢房深处,任凭那个小孩使劲捶打心门,她都憋着一股子劲,就是狠心不给她开门;

孙克非想明白了,如果有钱,在哪都不如中国舒服,一直想移民,其实不过是形式上的逃离吧,当一直追求的近在咫尺,他并没有伸手,他还会是那个睡觉时显的老态,眉头紧锁的人,不安一直伴随着他,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已经决定找一个退伍兵给他当保镖兼司机了,他见自己一个朋友用过,好使;

李小路把宝城的老房子外墙刷了,靠的是百度搜索,她粉刷的痕迹和父亲未完待续的工程界限明显,她的就像出自一个不怎么样媳妇的针线活一样——笨手笨脚,尽管很努力,看结果还是一幅勉强撑着的样子。

宝城是个小镇,小路离开时,那个小地方骑摩托车五分钟就能绕一圈,她再回来时,一座座四五层的小楼起来了,小镇也开始城市化了,使劲地向大城市的模样装扮,好像一个二十八岁才进城的姑娘,想快速融入环境中,好让自己不那么扎眼。小路锁上了门,离开了这里。

小路去了哪里,我不知道,可能绿妖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小路自己能知道。

李小路刚入行的时候,时尚编辑、平面媒体如日中天。我看到小路的故事时候,正在一家媒体做事,故事背景与我的工作环境有四分相似,剩下的六分是我那儿多了的区域滞后性、局限性,但是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可是一分都没有少。

欧阳对小路说,没体验过这一行能提供给她的一切、最坏的最好的之前,没资格说离开。我悄悄地把这句话记下了,我琢磨着,走,到这行最前线去,最好的最坏的都在那里!当时《男人装》和《GQ》是我的职业目标,我盼望着哪天投出去的那两封简历就有了回应,把我从这个死气沉沉泥潭里拉出去。

2015年,来自北京的橄榄枝真的伸来了,尽管不是来自上述那两家,我打包里行李,义无反顾地来了,4年过去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始料不及,就像2013年的夏天,我肯定没想到6年后再读这个故事。

我还是没能体会那行的一切、最好的和最坏的,在它即将沉沦的时候我逃跑了,我没享受过最好的,更没义务陪它下葬吧,就算是欧阳,也不会。欧阳是职场的新女性,尤其是北京这样一线城市的。

哪一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你在北京,在一座像北京这样的城市里。不禁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大概是流沙上建立生活的本事吧,同时希望自己是成分稳定的化学元素,任凭遇见谁、走进了怎样的环境,都不会消融界限。

就像那头小兽。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五):绿妖《世界尽头在北京》读后:它还是更适合《北京小兽》这个书名

2019年,8月11号,我在朋友圈发,这是一本看封面就有点难受的书。

8月21号,我看完了它,决定粗略的写点什么。免得二刷时想不起一刷的感受。

文风颇有冷硬之感,乍看不觉像女性所写。再看则细腻而具诗意,最喜欢这句:“街上的路灯形成一层光”,一下子就被笼罩住,竟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读的时候感受颇多,越到结尾则越冷淡,平静,仿佛逐渐冷却,像煮沸后凉下来的水。似乎因为这个结尾,那些沸腾过的感觉,变得容易被迅速遗忘掉。 小路没有被北京的繁嚣所驯服,没有被各种男人驯服,可能这一切都出自她没能驯服自己、自己心中那头小兽,所以这本书最初叫《北京小兽》。

小说结尾开始大面积的点题,最后那条有象征性的狗,她说那是从她心里跑出去的动物。

她说:“它已经麻木了,蹲在雪地里,谁来或者不来它都无所谓,它只剩下吃东西的本能,谁喂它一口吃的它就跟谁走。看见它,我才明白我这些年是怎么一点点开始死亡,它是从你什么也不信了,不希望也不绝望时就开始,一寸一寸地死掉,就像这只狗,它其实已经死了,在它明白再也没人会带它回家时它就已经死了,你知道吗?”

我呢?我心里的那头小兽从什么时候起就死了呢?我想它还没死,它只是躲到了最偏僻晦暗的角落,它还没有死透。它还在就还会出来。曾经铄师说因为我心里那团火,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认为我将来会成为小群里最有作为的人。如今的我一次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路口,我甚至认为他当初是瞎说的。我没有绝望,但也找不到方向,也没有放弃寻找。 所有的心理描写都细腻而真实,是我深有体会却没法表达的。

如:“他的胸口有一块冰,而她的已经消融。这在他们之间产生了新的不平等。”

“人们被琐碎绊倒,再也无法自由轻盈。”

“在夜里,一个突然醒来的人,比任何时候都觉得孤单,因为她醒着,承担起整个黑夜。而另一个人,即便如此亲密也不能分担。”

“半夜,小路醒了。好像她是这两人中负责守夜的那个人。她看着身边这张沉睡的脸,我把我最重要的东西给你。永康,我把我的孤独给你。” “买那本书时,她处于生命中一个特殊阶段,生活缓缓摘下面具,她有幸目睹到它的另一面,从那之后,很多词语,诸如家庭,婚姻,母亲,父亲,孩子,相信,承诺,哎,都变得像一具浸泡太久的浮尸。剔掉这些,生命变得极为具体寂静。”

翻起书来这样的段落太多。

小路最终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也许在还没有写到的时间里,她会遇到别的人,选择和他们同走一段。我原以为两个人才是圆满,差一点以为她会从了孙克非,假装那是一个好的结局。因为我自己害怕一个人生活。害怕一个人对面世界。害怕一个人睡觉。害怕好几天都没人能说说话。甚至以为就算是一个没有精神共鸣的人在身边,也比没有得好。我常常这样混沌,不知道躲避,就这样被恐惧直直击中。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大量的自怜。女人嘛,很难逃掉自伤自怜的窠臼。但也有可能笔者只是为了艺术如此,而不是真正的自怜。也许这只是我的误会。 我的心里有一把火,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它有那么多的愤怒和不满,难怪我喜欢大红色,难怪会沉迷跳舞机无法自拔。它没有找到出口,但总会偷偷摸摸地冒出来。我想我不应该把它装在盒子里。应该放它出来,看它能烧成什么样。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下子就迷上了这本书火红火红的封面,和封面上奔跑的火人。 最后,读完以后,我才能说,它还是更适合《北京小兽》这个书名,而不是《世界尽头是北京》。

2019/8/2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