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100字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100字

《内在的重生》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一):内在的重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内在的自我修养决定决定外在的表现。《内在的重生》是一本探讨内在自我修行的书籍。想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内心、想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改变,这需要我们从内在从内心来结构自己、分析自己,由内而外发生改变,重建内在,重塑自我,获得内在的重生,进而拥有新的人生。

我们的内心深受时间、文化、各种影响和过去的制约-一颗受限的心,而这并不是完整的自我。完整的内心要坦然接纳和包容所有,脱离任何一种被定义被束缚的心都不是全部的自我。用我们的心我们的头脑和理性去实实在在的看到内在、心理上的分裂,这样有冲突的生活才会存在。

是什么阻碍我们的心灵就有广阔的空间?在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时,作者首先来探讨解析时间。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一个可以通过真实的方位和建筑来感受空间的大小,但是除了黑夜白天的轮转以及手表显示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直接来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包含了思想的整个过程”,立足时间进行思考,就不能去想还未到来的将来、已经发生的过去,而是应该立足当下把握此刻。只有此时能掌握在手里的思考才是有效和有益的,不要埋怨已逝的过去和寄希望于未定的未来,只有当下能够掌握到的才是有用的。关于天赋和才能,作者的见解也很独特。如果你拥有某种天赋,那么你要小心,因为它给了你一个去发展你自己对于权力、地位和声誉渴望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声名远扬是因为小提琴,那么移走小提琴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要永远保持谦卑,如果保持谦卑,那么天赋就不是危险之物。

《内在的重生》,重新构建自我,获得一颗宁静安宁的心来享受生活。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二):不要让自己活成一个外在的标签

你穿起了整齐的套装,衣服上一尘不染。你和同事密切工作,休息之余也会谈笑风生。你在钢筋水泥的建筑里昂首阔步。虽然有时你觉得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你也觉得同事也有各种怪癖,你还讨厌每周都要洗一堆的衣服。

那个小时候好动的你,看见小动物就咿咿呀呀快乐不已的你。那个心无尘埃,眼里满含万千美丽世界的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没了踪影。你有时觉得这世界如此璀璨,可是独自一人时却觉得莫名的感伤和恐惧。

可这都是为什么呢?你把这些都归咎于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无情。你说人注定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生存的,你只能细微的去一点点适应,抛开各种不适感。麻痹自己说,每个人都一样。

可是我想这样的人生不一定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如果生下来就是适应和接受各种厌弃的事情,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人又会陷入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无解问题中。

书中提到为什么人要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和腐败,为什么人还是要在这里生存,为什么人会无能为力。因为这个社会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塑造的,现代的人古代的人甚至是最原始的那批人。包括正在想这个问题的你,因为你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缔造者。

为什么包括你,你说你生活在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做,贪污的不是你,制造不公的不是你。你从不乱扔垃圾,你尊老爱幼。你没对这个让人不解的社会提供任何负能量,那为什么也包括你呢。

因为你自身包含恐惧,这恐惧也是一个这个社会的缔造者。你说你不恐惧,你从不向恶势力屈服。你反驳着。

而你所恐惧的,是能否脱离这个让你觉得很累的社会。你能否脱离掉你所依附的原则,你能否脱离掉你所拥有的工作,你能否脱离掉你所依附的权威、老师、书本。

也许你说,我为什么要脱离呢。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看。这样你就把自己套了进去。你一方面想要脱离掉这个需要适应的社会,你厌倦它,一方面又说,这是所有人类生活的方式,你不必要去无端脱离。这就是你的依附。你害怕脱离掉你的依附,所以你才会困惑。哪怕是你信任的上师,你依仗的权威。都不过只是给予你短暂的心理平和而已。

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内在提炼出来。这个你原本就拥有的东西。这个被外界腐蚀的几乎不见的东西,这才是你的内在。

你所认识的你只是外界给你打的那个标签而已。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三):不要让自己活成一个外在的标签

你穿起了整齐的套装,衣服上一尘不染。你和同事密切工作,休息之余也会谈笑风生。你在钢筋水泥的建筑里昂首阔步。虽然有时你觉得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你也觉得同事也有各种怪癖,你还讨厌每周都要洗一堆的衣服。

那个小时候好动的你,看见小动物就咿咿呀呀快乐不已的你。那个心无尘埃,眼里满含万千美丽世界的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没了踪影。你有时觉得这世界如此璀璨,可是独自一人时却觉得莫名的感伤和恐惧。

可这都是为什么呢?你把这些都归咎于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无情。你说人注定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生存的,你只能细微的去一点点适应,抛开各种不适感。麻痹自己说,每个人都一样。

可是我想这样的人生不一定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如果生下来就是适应和接受各种厌弃的事情,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人又会陷入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无解问题中。

书中提到为什么人要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和腐败,为什么人还是要在这里生存,为什么人会无能为力。因为这个社会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塑造的,现代的人古代的人甚至是最原始的那批人。包括正在想这个问题的你,因为你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缔造者。

为什么包括你,你说你生活在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做,贪污的不是你,制造不公的不是你。你从不乱扔垃圾,你尊老爱幼。你没对这个让人不解的社会提供任何负能量,那为什么也包括你呢。

因为你自身包含恐惧,这恐惧也是一个这个社会的缔造者。你说你不恐惧,你从不向恶势力屈服。你反驳着。

而你所恐惧的,是能否脱离这个让你觉得很累的社会。你能否脱离掉你所依附的原则,你能否脱离掉你所拥有的工作,你能否脱离掉你所依附的权威、老师、书本。

也许你说,我为什么要脱离呢。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看。这样你就把自己套了进去。你一方面想要脱离掉这个需要适应的社会,你厌倦它,一方面又说,这是所有人类生活的方式,你不必要去无端脱离。这就是你的依附。你害怕脱离掉你的依附,所以你才会困惑。哪怕是你信任的上师,你依仗的权威。都不过只是给予你短暂的心理平和而已。

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内在提炼出来。这个你原本就拥有的东西。这个被外界腐蚀的几乎不见的东西,这才是你的内在。

你所认识的你只是外界给你打的那个标签而已。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四):接受重生的喜悦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个偏见,似乎只有心理疾病患者才有必要关注内心,接受治疗和调整。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足够警觉那么就会发现,只要是需要内心成长的人,就都可以关注自己的内在。人,没有绝对的常态与病态,因为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伴随生命始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名师的指点。

比如读一本对心灵建设有帮助的书。这是最为简捷却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而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便是此类书籍中的典范。

首先,克氏的书虽然多为心灵建设、宗教哲学这种类型,可读起来其实并不费劲。《内在的重生》便是如此。克氏在书中举出的例子以及他自己的思想,无非都是在说明一个问题:当我们把目光从外部转回到内在,开始思考如何转变内在,那么我们的外部生活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且,克氏反对盲目地迷信权威,他的作品虽然话题严肃,却并不会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教育人的感觉。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修行者,他有着一颗慈悲心,愿意作为长辈把自己的生命修行心得传授给读者。这种分享,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他从来就没有说过自己是权威,人们应当听从他的指导。但在读了克氏的书后,却感觉他对生命成长的理论确实让自己收益。他说:“一颗完全安静的心是非常简单的,真的很简单。”

想想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人生看得太复杂了。所以,越是保持着内心的简单纯净,便越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假如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算计、用来攀比和仇恨,那么生命中即便呈现出再多的美感,我们也一样会觉得生命是晦暗的、难过的。

读着《内在的重生》,实则是踏上了重新构建内心的道路。因为书中的主要观点似乎是老生常谈(比如,内在世界决定外在世界),但这本书却非常具体的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并且分享静心的经验以及内心成长的途径。

这本书,尤其适合心情不好、遭遇坎坷时读。这里面没有励志段子,却包含着修行的智慧。克氏告诉我们,修行并不是要去深山老林,他说,“只有完全独立的心,才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不要想着去依赖安静的外部环境才使内心安宁,而是要时刻记得,学会冥想,并且和自己对话,看清每一个念头以及爱、怨恨、不满等等情绪,然后,安心地去接受内在的改变,静享内心的喜悦,同时也留意观待外在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吧。

《内在的重生》读后感(五):发掘自己的金矿 ——读《内在的重生》有感

发掘自己的金矿

——读《内在的重生》有感

文/岸晓风

大学的时候,无意中在图书馆读到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先生的一本书《重新认识你自己》,便彻底被作者所征服了,当时感觉受用的不仅仅是重新认识自己对我所起到的“震动”,同时我也不禁感叹,世界上还有这样睿智人。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是一名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也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人,他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这次拿到的这本书《内在的重生》,收集了作者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从十四个方面对我们自身的心灵进行“探究”。比如他指出当一个人完全看到某件事情的真相时,他就会有完整的行动。要想根本地、彻底地改变社会的整体结构,心理的结构必须从内在产生转变。当然,个人的转变更是如此。

在讲到冥想时,作者提出,要想发现什么是真理,要想偶遇它,心灵必须彻底摆脱一切模仿顺从,心灵必须完全摆脱一切恐惧。这其实点出了冥想取得效果的核心元素。同时,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想静静”,也应该从这里获得启发。在论述“心灵能从根本上获得自由吗”这个问题时,作者告诫我们,除非我们真的看到其中真相,否则,我们总会生活在冲突、悲伤和思想的牢狱之中。

在书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这句称赞看来是不掺假的。

当然,克里希那穆提作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要完全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曾经有人说过,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感到了一种巨大的信息量和“理解挑战”,但是这也给了我不断回味和“反刍”的机会,这也许是某些经典著作的共性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