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锦集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锦集

《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雷马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摘录自用

第七章

我已经不习惯这里,这里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世界。有些人会问,有些人不会问,但你可以察觉他们对于自己的沉默很自豪。他们经常用一副通情达理的表情说,他们可以理解我不想谈这些事情。其实那是他们一厢情愿的错觉。

我宁愿自己一个人,那样就没有人打扰。所有人问东问西,其实都只是想知道情况有多糟或有多好。有的人意见是这样,也有的人意见是那样——他们总是很快就联想到和自己存在相关的事物。我以前肯定也是抱着这种态度生活,但我现在却无法认同了。

他们对我说得太多了。他们有忧虑、目标、愿望,我却无法像他们一样理解这些。有时我会跟某一个这样的人一起坐在酒馆花园,我试图跟他们解释,我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这样静静地坐着。他们当然可以理解,也承认的确是这样,要不然就是说深有同感。不过,他们毕竟只是用言语说说,没错——虽然他们感觉得到,却只是半心半意的,另一半的心思在别的地方。他们被分成两半,没有人可以用整个生命去感受。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西线无战事

战争遗留下的问题,是遗留在人生上的。米勒的作品《呼吸秋千》突然在这一刻被理解。战争留下来的弹壳仿佛都留在了人的各个器官里,它无法消化,沉重的附在身上。每当我们提起一次战争,那些经历战争的人仿佛被子弹击中,外在的麻木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已经用沉默代替回答,因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活着的人不能代替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恐惧死去。十八岁的少年上了战场,死亡随时都会到来,他们不敢多思考,因为活着的方式就是单一的,过多的思考只会迎来死亡。

面对死亡,恐惧究竟有没有必要?恐惧是否是活着的希望?保罗奔赴在前线,偶然的休假让他在家乡无所适从。继续奔赴前线,仍然要坚持活着。我们都活在熟悉的节奏里,熟悉的环境里,也许危险,也许让我们伤痕累累。但我们可以克服陌生带来的恐惧,那也是一块黑色的幕布。黑色的幕布越盖越后,人就再难以呼吸。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希望也可能会进化成不必要的期待,有些人逃走了,却再没了风声。让我浮想联翩的逃跑,他究竟是在逃跑路上被追回,还是被枪杀,还是成功了?我们只能保持着人性的弱点,继续联想了。

而在战争中受重伤的人,在粗略偶尔激进的医术下,可能会更快速的醒来死亡。是什么让活着的人麻木了?是血液?是恐惧?还是没有答案的战争。一个人的死亡,平静。一个人的死亡,得到的报导是——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部分摘录

我们像孩子般被遗弃,又如老人般经验丰富;我们粗鲁、悲伤又肤浅。我想,我们是毫无希望了。

我很清楚,现在我们在战争时经历的一切,虽然像石头一样暂时沉入心底。但是它们会在战后苏醒,到时才是真正要探明生命与死亡的时刻。

几千年的文化竟然无法阻止血流成河和成千上万的人间炼狱,那一切不全都是不着边际的瞒天大说?看过战地医院,你才知道什么叫战争。

听说有一个军医随机念着体检单上的名字,被叫到的人上前时,他连看都不看就直接说:“可以打仗。前线需要军人。”有个装着木腿的人出列了,军医又说:“可以打仗。”卡特这时提高嗓门说:“那个人跟军医说,‘我已经有条木腿了,如果在战场上头部中弹,那我就换个木头做的脑袋,好当军医!,”我们一致认为这个回答太妙了。

在寂静的时刻,当过去的生活谜样似的反射,如一面模糊为镜子照出我现在的样子时,我坐在自己面前,却好像看见一个阳生人。我不禁讶异,这个被称做生命的东西,这无法形容的动力,竟然适应了这个形态。其他表现都在冬眠,生命就是持续不断地窥伺死亡的威助——它把我们变成看思想的动物,好给我们直觉的武器;我们变得无动于衷,才不至于在面对恐怖时崩溃,然而恐怖还是会在头脑清醒的时刻阵阵逼来;生命唤醒了我们心中的同袍之情,让我们逃过孤寂的深渊;它让我们跟野兽一样冷漠,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往好的一面看,把正面能量存下来抵抗虚无。我们就这样活着,生活封闭艰苦,却又肤浅至极。只有偶尔会有事情迸出火花,紧接着,猛烈又可怕的渴望,却会出其不意地燃起熊熊烈火。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战争是如何扭曲人

“本书并非控诉,也非自白。它试图记录一个被战争摧毁的世代——尽管那些人得以在炮火下幸免于难。”扉页上这句话点出了《西线无战事》的主题。它讲的是战争,更是战火下一代年轻人被扭曲的成长。 故事发生于一战期间,十八岁的保罗和同学们正处于最满怀激情的时刻,他们受到老师的感召和家人的鼓励踏上战场,却遭到一记当头棒喝。他们面前没有鲜花着锦,而是一片血肉模糊:没有头盖骨的人还活着,两只脚被炸断的人在奔跑…… 当真实的惨痛场景涌到眼前,保罗开始质问自己战争的意义,但他没有时间思考,因为生存的重压挤迫着他。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保罗在弹坑中躲避炮火时的心理活动。当时,一名敌方士兵掉了下来,保罗毫不犹豫地刺向了他。看着士兵慢慢地流血,变得气息奄奄,保罗小心翼翼地凑上前。他本以为只是普通地击毙了一名敌军,却在看见士兵怀里掉出的妻子和孩子照片时心生悲凉。原来那些被妖魔化的敌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是农民,是学生,是工人,自己在战场上刀枪相对的,也是别人的父亲、丈夫、儿子。他们之间原本没有任何冲突,也许一生都不会有交集,却不得不在战场上拼斗至死。 等到保罗爬回战壕,一切情绪都随风而逝。旁边的狙击手跟他吹嘘又射中了几个人,他回忆起弹坑里的事,告诉自己,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对人的影响方方面面,即使人已不在那个环境,它却早已把你塑造成它的样子。保罗回到家乡,以为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却发现自己无比空虚,已无法好好生活。他说:“我的思想停顿了,无法继续前进……我们只是疲累、颓废、精力耗竭,没有根源,没有希望。我们再也不可能正常地过日子了。人们也不会理解我们。” 这些人在年轻得还来不及扎根生活时,就被扔进战场,遭受战火洗礼,被巨大的死亡阴影笼罩,被粗暴地切断了与过去的联系,也看不见未来。 《西线无战事》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何宏大,而是用普通人的视角,写出了一代人被战火摧残的破碎内心。当里面每个平凡弱小的人无声无息地死去,才让人惊觉“凡尔登绞肉机”这简单的比喻背后是多少个普通人的无声呐喊,也让人不禁疑问战争的意义是什么,让人更珍惜平凡的可贵。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五):那一刻,你希望去承受平淡生活中痛苦的集合

死亡的那一刻,滚烫的记忆和淡漠的意识离开逐渐冰冷的肉体之前,我仍忧虑着遥不可及的未来…… 不知何人发起的命令、毫无意义的高尚情怀、兴奋、麻木、疑惑的年轻人,驶向的是建功立业的战场还是亟待的坟墓?路途漫长的等待,死亡倒计时的刻刻作响。 从上一场战斗尸骨里爬出来的我,是否还能幸运?疲惫和绝望充斥灵魂。大概没经历的人无法理解,我宁愿死在第一次登上的战场。没有了劫后余生的喜悦,以及等待下一次登上战场的绝望。多少次蜷缩身体祈祷着身边的人死去,让我侥幸一次活下来。 没经历战场的人夸夸其谈丰功伟业,热血爱国。我曾也如此,直到眼前碎肉和干涸的血液涂抹的墙壁、惨白佝偻的骨架、倒挂在树枝上的尸体肠子流了一地,这一切击碎了可笑的妄想。你未曾见到油光水滑的老鼠在腐尸上大快朵颐的场景,也并没见到过战地医院后山堆满的尸体,你不会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在这里没有名字,直到你战友收起你死去后的名牌,你只是一个编号,写下和抹除。 也许你侥幸受伤而逃过了某一个绞肉场,回到你炮火中期待回去的地方,熟悉而陌生的家乡,再一次躺在软面的沙发上,可以拥抱着松软的羽绒被睡觉,没有集合、杀戮。可打开曾经最爱的书籍而无法沉浸其中时,你才发觉过去的世界已经不属于你,你不属于这里。每一个夜晚,闭眼便是那些死在面前的人类,无关敌友。直穿颅顶的嚎叫,血液流尽的痉挛。 如何面对新生,面对重新来过的生活。常年的战争让你早已脱离了时代,军队里所仰仗的东西在这里只能作为饭后谈资。你仍然高傲,你为了那些嘲笑你的人险些付出了生命。他们在你一次次的冲锋时,却在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你憎恨他们。善意被虚伪代替,无心的过错被看做蓄谋已久的恶意。 迷惘,混乱,旧时代的一切淹没,新时代的高歌登场,建立在前一代人的血肉上。无法像发起战争的先辈控诉,更没有后辈愿意听你的诉苦。你夹在其中,漂浮,没有落脚点,你成了旧时代和新时代一同抛弃的可怜虫。 当死神的镰刀悬于颅顶时,过去最厌恶的事你也会想去亲吻和舔舐,只因为它能将你从冰冷的战场拉回。直到你死的一瞬,才知道战争给予你的伤害是如此深刻。回想起当初九死一生的时刻,或许那才是你应该死的地方,那里成了你唯一有价值的证明。 “请让我活下去,即便是去体验最痛苦的余生”。而你不会拥有机会。没有快乐,甚至失去了承受平凡生活中痛苦的资格。那些过去珍爱的、厌恶的,都无法挽留,无法感受,与你冰冷的尸体一起,埋葬在无人知晓的恶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