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哲人04》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哲人04》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哲人04》是一本由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哲人04》读后感(一):旅行的意义

竟然一个评论都还没有,就先占个楼吧,从01到04,每期上架就第一时间买来看了,算是新哲人的忠实粉丝。

04旅行的话题对我来说阅读体验也同样深刻,我是个铁三尤其是自行车长途骑行的爱好者,骑过国内一些的山海路线,同时认识一帮正在践行长途骑行旅行方式的爱好者,大家这些年没少讨论过骑行旅行的意义。

虽然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和理论的分析过旅行的形式和价值,但有些话题之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语讨论到了,所以读起来特别有意思,也分享给了骑友,所以这期卖的不错的话请编辑联系我发红包。

我专门写过长途骑行的意义,比如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主义,比如它对抑郁的治愈作用,比如它对旅行体验的深刻程度等等,但是有一些问题之前都没有很好的想清楚,比如技术到位后的VR全息景象,室内在家旅游,网上冲浪算不算旅游,阅读旅行书籍资料和图片算不算旅游,在这期杂志都有类似讨论。

总之,喜欢旅行的朋友,这期不可错过,值得买值得看。

《新哲人04》读后感(二):旅行之必要

疫情之下,多次出去旅游的想法都变成了不切实际的渴望。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让我感到非常的乏味,无聊,旅行似乎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获得暂时解脱的方法。至于去哪里,其实也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离开此地,离开当下。

最近我读了《新哲人04》这本书,本书旨在通过讨论哲学与旅行之间的关联,帮助读者发现旅行的真正意义——旅行,从来都不只是肉身之事,更是关乎心灵、自我之事。

曾经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共鸣,如今又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成行,自己也觉得非常遗憾。

旅行是必要的吗?从某个角度上看,确实如此。对于旅行的渴望,更多的是源于自己内在情感需求,是渴望让自己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哪怕在那远方,我们会感到陌生,感到孤独恐惧。

让人快意的旅行不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更涉及精神的向度,心灵的体验。很多旅行之所以单调乏味,正是因为虽然它们将我们疲惫的身体带向了未知的环境和场所,却并没有对心灵和自我形成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到了新的景区,如果你还是在重复日常生活的步调的话,如果你只是换了个地方吃饭睡觉打怪刷微信的话,那么这个旅行就没有真正、充分展现出其“在别处”的潜能。

从这个角度上看,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人们往往并不想一直困居在某一个地方。我们需要通过旅游的方式,去接触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探寻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当我们的身体因为现实的原因而无法去往远处的时候,我们的心可能早已飘去遥远的地方。倘若把这看做一场精神旅游,似乎也会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然而在我看来,不管运用什么样的虚拟工具,或者仅仅是在脑海中想象,这些旅行的方式都不能与实地去感受相提并论。就像你和朋友不管在电话里聊的多么热情,显得多么亲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不如一个深情的拥抱来的真诚实在。

“总有人后悔自己没能用相机捕捉旅行中的一些美好瞬间。相机对世界的美化是如此成功,以至照片,而不是这个真实的世界,成了美的准绳。”

在一些观点中,对于在旅行中总是拍照这件事情是抵触的。我们总是渴望用照片来记录一下这些珍贵的体验,而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照片上,而非实际看到的感觉到的内容上。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在我看来,人们喜欢拍照很可能是因为觉得那瞬间的体验,并不足以让我们感到满意。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照片的方式,去记录下那些时光。

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就在于,旅行最珍贵的是在那些体验中,还是在未来的回忆中?我个人更看中于前者,毕竟记忆也是会模糊的。

倘若说此刻我的人生还有什么追求的话,其中之一一定是——我要出去旅游!旅游这件事于我而言,是必要的!

《新哲人04》读后感(三):《新哲人》Mook——让哲学告诉你,旅行的意义

哲学对现代人来说有点曲高和寡。很难想象,研究这门抽象的学问能否改变世界?让人过上幸福生活?而《新哲人》的出现,试图打破理解哲学高深的壁垒,转而向下迎合大众,让哲学融入生活。

准确的说,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发行的一本新奇的,探讨哲学问题的杂志,设计上颇有文艺小清新的时尚风格,那些现实与抽象主义并存的彩页插图,丰富起书中的文字,内页还配有漫画故事,哲学家语录,访谈问答。整本书就像一盘盘异国美食,搭配的赏心悦目,充满着小资情调,而它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引出一个个你所意想不到的哲学智慧。

《新哲人》的体裁类似《知日》,每期做一个主题,第四期的“旅行之必要”,则专为旅行而来,带来了从哲学角度对旅行本身的分析和描述,并展现出三个旅行的形态:即身体,心灵和虚拟。作者们探讨着,我们为何旅行?如何旅行?甚至,我们是否要结束常规意义上的旅行?

12位研究哲学的撰稿人纷纷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给出了他们的经验和态度,在20多篇文章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旅行,读者会从中发现一些奇妙有趣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旅行思路,并受到启发。

在《思想可以旅行吗》这篇文章里,旅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大脑能够感知,就可以在小说里度假;《时间旅行》则提出了我们可以在第四维空间旅行,并进行时间穿梭的论证;《一直在休假》道出了旅行给人带来的对时间流逝的恐慌感,从旅行一开始,我们就害怕它结束,我们赶场子般的到各个景点,但一到景点就掏出相机,把当下的体验推迟到未来的记忆里。

马克·吐温说,“我们不愿在地球的小角落里蹉跎一生,因此,我们急需旅行”。而在哲学家眼里,旅行却不一定是常规的。

一位法国作家提出了“室内旅行”的概念,这是一种纯粹意识上的放纵,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这种方式既不花时间也不花钱,使人从等待交通工具的时间,恶劣的天气,巨大的花销等众多不便中解放出来,即便在房间里也可以收获旅行的乐趣,前提是,你必须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好像永远在路上,我存在于我去过的任何地方。

互联网时代,“虚拟旅行”大行其道,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甚至都不需要动动腿,就可以探索这个世界。但是,虚拟能代替现实么?能获得行走的自由么?

虽然查看,记录,分享的诱惑难以抗拒,但作者认为,当你专注于虚拟世界时,你很难向真正的世界敞开心扉。我们如果想被美景震撼,想要被一个有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地方改变,最好收起手机,亲自走一趟。因此,旅行不该是一个虚拟游戏,放开脚步,才能触碰真实。

总体看,这本杂志书并没有向读者灌输哲学知识,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充满哲学味道的笔触,感受到哲学无处不在,给人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也许,当你的内心被打开的时候,也就会将尘封在头脑里的问题重新晾晒和审视一番。

无论是思想维度的旅行,还是身体力行的“行万里路”,在哲学的世界里,没有唯一答案,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关于旅行的意义,不妨说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即便我们走的不太远,也都能够暂时逃离日常,抵达一个新的目的地,帮助我们实现小梦想。

《新哲人》告诉大众,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你可以冒险去探索一条新路,这未必能改变世界,却能改变你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