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课》读后感1000字

《做课》读后感1000字

《做课》是一本由布棉 / 崔晓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2-7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课》读后感(一):做课:如何生产体系化课程

《做课》是一本可以提升课程制作能力的书,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重视全员工学习企业自有的专业课程这方面,当企业内部的课程数量越多越精细化,那么对企业的发展也更有益处。作者提出了新职业类在线课程的概念,十分具有前瞻性,而且课程的讲师是在一线打拼的业务专家,能够帮助学员解决真实有效的业务问题。 这本书可以说是产品经理写的书,与培训领域的人力资源专家的写作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产品经理的任务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把做客中那些复杂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流标流程化、标准化,确定讲师按照这个演讲模型完美的做出一项质量可靠的课程,同时有了这个保障,在课程交付时也会创造很好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黏度。 大部分组织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教授对象是培训的组织者,但是关于如何帮助业务专家快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却比较少。而且单纯靠线上内容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培育一个以员工学习的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学习环境。很多人对做课没有很多的了解,说不出一些所以然,也不知道有什么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可以学习,或者通过靠谱的途径了解。 优秀的课程结构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从学员的痛点出发,再一个是知识点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突出主要部分,主次结构分明,能够通俗地向学员传达课程的差异性和亮点,并且具体地向学员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收获到具体的知识点。课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是按照流程串联的,遵循从基础搭建到精细化运营的原则,这又进行了前面内容的学习,才可以开始后面的学习,通过整个课程结构覆盖了全周期各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做课》把课程生产的方法简化,通过降低做课难度的方式,鼓励每个职场人在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中,真正实现工作实践和内容输出二者相辅相成的目标。促使职场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可以对外输出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资产的沉淀,不断夯实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些有价值的工作经验沉淀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学习,以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良好的循环。

《做课》读后感(二):《做课》:如何做出一门有用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人们上网时长的增加,一个概念也逐渐映入大众的眼帘,那就是知识付费。从一开始的付费咨询,到后来层出不穷的各类网络课程,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用钱来购买课程,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根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规模达392亿元,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依然会呈上升趋势,并预测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1126.5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达2808.8亿元。

可以说网络让知识普及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系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付费这一航道让不少人可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产生商业价值的可能。

那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做一门值得别人付费的课程呢?今天介绍的这本《做课》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启发与启蒙。

这本书的作者是布棉和崔晓玲。布棉是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产品经理系列”畅销课程讲师,设计了超过300小时的在线课程,有超过5万名学员。崔晓玲是三节课创始团成员,独立课程制作人,有非常丰富的课程生产、服务、营销方面的实战经验。

那想要做出一个课程,需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呢?

当你平时在和别人聊自己所接触的知识和工作内容的时候,别人可能会对你说:“听起来你对这方面还挺在行的嘛,你要是准备开课的话,我可以帮你找学生。”大多数时候,你们会一笑置之,认为这不过是别人的客套话。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究竟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做好一门课程,你究竟有没有可能做一个课程出来呢?

《做课》中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工作了3年以上,能独立、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场人都可以做出好课程。”其中那些曾经有过不错业绩的业务专家,他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同行业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在职场中的知识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是你在工作中完成了一个重要的项目,特别是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来完成任务的时候,你已经完成了一个从0到1的质变。你在这个项目的实践中得知了某个特定的工作方法,当你将这个工作方法提炼分享出来的时候,就可以给那些没有做过的人一个很好的指导。

第二层是当你多次重复进行同一项工作的时候,且你每次都能有稳定的产出,那就说明你对这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你已经越过了摸索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如果你可以将这套方法论提取出来,就可以做出一门值得反复学习的课程

第三层就是你已经对这项工作形成了下意识的判断决策能力,只要快速了解,就可以判断这个项目能不能做、能不能盈利,已经成为了你的本能,那如果能够萃取出来,价值就会非常大,也非常值得学员付出更多努力来学习。

那知道了你能用你的知识做出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之后,怎么样才能知道别人会不会喜欢你的课程呢?

对于现代人来讲,付费学习知识一个是为了可以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或者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进行一个职业转型,无论是副业还是转行,学习知识为了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

总而言之,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提升自己,从而可以变现。所以对于学员来说,学到能够应用在自己生活工作中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做课的过程中,帮助学员提出、找到工作中的问题,为学员提供可靠、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设计出一款让学员喜爱的课的关键。

对于学员来说,让他们愿意付费学习知识有四大难关:自己是否想学、是否可以学得完、是否可以学得懂、学完之后是否可以学以致用。而这四大难关同时也是做课者推荐课程的阻碍。

所以想要做成一门可以吸引到学员的课程,应该要具备以下几点: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脉络清晰、课程的逻辑严谨、课程有具体案例、课程工具可以落地、课后练习可以巩固。

除了课程内容以外,学员在课程中的体验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课程后续的售卖,所以学员在课程中的体验是否友好,学员是否能顺畅、人性化地学完整个课程也非常重要。

做任何事情,想要将它变现,都是一件非常困难、需要耐心、需要钻研的事情。分享知识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将知识卖出去,别人还愿意买。

郭德纲曾经这样解释过“艺术”:“艺是艺,术是术,艺就是艺人的能耐,术就是将能耐卖出去。”

如何做出一门让人愿意为之付费的课程也是如此,除了有真才实学之外,还要有将真才实学卖出去的“术”。

《做课》这本书就将各种课程设计的方法,完完全全写了下来,相信只要有心,就一定可以学会。

老实说,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是一项服务,而学员就是顾客。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顾客,不仅要有扎实的能力,还要研究客户的心里,给予客户想要的内容,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摸索,才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

《做课》读后感(三):如何梳理自己的知识资产?

作为一名学习20年,职场8年的音乐从业者,随着这几年线上课程的发展,我也一直想做一门属于自己的线上课。

但是又感觉“做一门课”这种说法太宏大,自己根本就做不了。再说,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专家,有什么资格去教别人呢?谁又会来听呢?

最近读到这本《做课》,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

本书作者是三节课联合创始人布棉,和资深课程制作人崔晓玲。二位老师根据以往丰富的做课经验,结合三节课的高分课程案例,将做课的前期准备、做课流程、课程结束之后的善后工作等,逐一进行拆解。

作者在书中讲到,很多人想要做课,但首先都会自我否定:“我能做出一门课吗?”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在某一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独立、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都可以做出好课程。

回想我的工作经历,已经超过好多个三年,并且在工作中,我可以切换不同的角色独立完成工作,那么斗胆想一下,我是否也可以做一门课呢?

接下来就结合书中知识,结合我的专业与工作,试着梳理一下过往经历,盘点一下自己的知识资产。

《做课》中作者讲到,不管是做一节知识小课,还是做一个课程体系,都是需要审视自身,进行自我知识管理的。

所以在做课前,可以先提问和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答:1、曾在某交响乐团工作八年,担任谱务和演奏员的工作,并且一直担任指挥的业务助理。(工作经验超过三年,可以考虑作为做课方向)

2、在某写作社群担任点评老师、写作教练(刚起步半年,选择做课的话要慎重)

答:1、交响乐团工作时,担任谱务工作,对整理中、外文乐谱,分类归档、分发、收集、制谱等流程相当熟悉,并且制定目录,协助其他工作伙伴更高效工作。

2、科班学习演奏20年、8年交响乐团实践经验、超过15年的教学经验。辅导的学生分别考入上音、厦大、沈音等,并且在工作后辅修第二理论专业,取得学位,演奏和理论课都有丰富的经验。

3、在某写作社群,沉淀学习三年时间,然后开始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发表文章。上稿公众平台、出版社官方平台等。累计收到稿费4位数,领取赠书100+本,实现看书自由。学习的第三年,陆续开始在千人社群分享写作经历与心得,帮助很多迷茫、躺平的小伙伴重拾信心,开始行动。

做课

7.7

布棉 崔晓玲 / 2022 / 中信出版社

答:1、音乐教学上,辅导学生考入心仪的大学,并且辅导超过100+位一对一学员从零开始学音乐知识;辅导的考研学生,有考入国外知名音乐学府,也有考入国内音乐学院的。

2、独立完成乐团的乐谱分类与目录制作(这个方向偏小众)

3、写作社群里,辅导超过20+人上稿公众平台,点评+改稿超过200篇

4、完成8000+字《这样写出好故事》半小时听书稿,并成功上稿

答:重复做的工作值得思考。

1、每天练琴2小时,被人问如何练琴能让声音干净、洪亮,如何提高手指技巧等。

2、参加乐团的排练与演出,累积排练时长粗略算一下,一周2天,每天3小时,8年累积下来是17000+小时。

3、每周花在整理乐谱上的时间大概为2-3小时,8年累积下来是8700+小时。这些重复性工作为自己在领域内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

4、从去年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文章,累积到现在有100+篇。

1、曾随乐团参加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在活动上进行声部展示与讲解,累积场次50+。

2、参加电台关于音乐普及方面的节目撰稿,累积字数超过10000+。

3、今年开始陆续在千人社群分享写作经验,经常被问到如何写书评、如何上稿、如何设计文章的结构(虽然感觉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凭着感觉走,但是持续的行动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自己踩过的的坑有过的卡点,似乎大家也有,所以会有一些心得和分享)。

通过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迅速梳理自己过往的知识成果,然后再从中筛选出适合做课的内容。

虽然自己现在还是纯素人一枚,也自认为没有太多的经验能分享出来,但是通过记录和梳理,还是能发现自己的许多优点的。

在《做课》中,作者讲到,做课的第一步,就是盘点自己的知识资产,因为自己的过往经历、工作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不去梳理,就会随着时间忘却。

那么关于如何做一节知识小课,如何整理出自己的课程体系,接下来还有设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结构、设计学习体验、课程效果自检清单等几个步骤。

如果你也想做出属于自己的课,那么这本干货满满的《做课》一定不要错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