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是一片水的读后感大全

梦是一片水的读后感大全

《梦是一片水》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是一片水》读后感(一):一草一木总关情——《梦是一片水》

暖暖的夏日午后,捧一壶夏日清茶,和着风扇吹来的阵阵清凉,读着汪曾祺老师的这本《梦是一片水》,让飞速流逝的时间慢慢流淌,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蔬一果、一荤一素都是那么的真实可爱,他在书中回忆过去,我们跟着他的笔触品味烟火人间……

汪曾祺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眼中的世界纯粹明朗,他的文字也干净朴实、清澈通透,他的画作更是充满着随意、写意和诗意。

这本《梦是一片水》收录了汪老创作的三十余篇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又被分为了五个部分:花香弥漫、浮生若梦、果香四溢、饭香肉美、食中旧道,这些文字处处洋溢着他对过往的热爱,对佳肴美食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读完这本书后,脑中一直回荡着一个词“随遇而安”,这是多么怡然自乐的一个人啊,不管在幼时的“阔少”时期,抑或是年少求学时期,再或者成人后被社会误解之时,他的状态都是“接受这个世界给与我的一切”的恬静平和,没有抱怨,没有呐喊,有的只是一种淡然。

品人间烟火味,读凡尘草木情。

闲庭赏花,闹市看书,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这样的境界是我一直求而不得的状态,还是要修行,要修心,要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拥有的一花一木,一荤一素。

《梦是一片水》读后感(二):草木的深情

人间有爱,草木有情。

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有这种感觉。

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作为中国知名作家,先生的散文文笔优美,文心高雅。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又给纯粹的文人。”先生总是能从平常的生活中,获得很多妙趣。

《梦是一片水》选取了先生的几十篇生活美文。有关饮食,有关草木。在先生的眼中,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有时候只能无所畏。

《山丹丹》一篇中,作者写到自己在山中挖到了一棵山丹丹花。每一棵山丹丹每一年只开一朵花,一棵山丹丹长了7年,才长成一颗小树苗。

像人一样,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印记。

先生也写玉渊潭的槐花,那白如雪的槐花呀!像是一口白糖,看着都甜人。

夏天的北方,有院子的人家,都喜欢种几缸荷花。

荷花种在缸里,根部的藕和池塘的藕不同。作者说种在缸里的藕,叫藕秧子。

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西南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做的。

因为当时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等几所大学联合举办的。

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教授。书中有一个罗常培教授。因为当时文风开放,很多教授对学生和课程之外的活动都不怎么束缚。

那时候,教授的授课都是比较自由的,没有既定的叫学大纲。各位教授都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

很多学生都是在那个时期,奠定了学术基础,汲取了百家所长。

有人说,西南南大是国内教育史上最好的一所大学。

有很多在昆明读西南联大的同学,都已经成为业内的名家。谈起那段校园时光,大家都是怀念不已。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

先生在《七载云烟》这篇文章中,提到自己住了七年的昆明。

当时昆明有很多书店,这些书店是教授和学生们常常出现的地方。平常教授们都去淘书,偶尔没钱的时候,也有人回去卖书,换得的一些碎钱,拿去吃饭。

先生说那时候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的骑着毛驴有的挑着担子。

他们都是一步一步走到昆明来的,来寻找真理和智慧。

大家也有不讲究穿的和吃的。很多教授和学生都穿有补丁的衣服,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知识的探讨上。

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大师,如今都遍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人。

热爱知识的人,就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同热爱写作的人,就会沉浸在写作的乐趣中是一样的。

很多文人都爱吃。

尤其是在昆明生活过的人,对于云南的特色小吃都很记忆深刻。

云南的乳扇、乳饼,我也很喜欢。乳扇就是晾干的奶皮子,乳饼就是奶豆腐。和蒙古的奶制品不同。蒙古的奶制品是用来喝茶的,而云南的奶制品是用来“吃着玩”的。

袁枚爱吃,自己写了一本《随园食单》,里面说,炒青菜要用猪油渣,炒荤菜当用素油。

昆明四季常春,所以青菜长的快。在西南联大的时间里,先生和同事们,有很多的时间都是吃校园周围的野菜度日的。

就是平常的也才,文人教授们也能翻出新的花样。

比如说刚上市的玉米,把玉米粒剥开,加上瘦肉丁一起炒,就是佳肴一道。

等到后来,先生生活在别处,去餐馆里叫了一盘玉米,结果店家给炒了个黑乎乎的,气的作者说,这样的方法炒菜会把昆明人气死的。

《梦是一片水》收集了汪曾祺先生的三十八篇散文,记录了先生对花草过目、过往记忆、佳肴美食的热爱,充满了尘世的烟火和真情,读完,让人感觉人间值得。

任何一个热爱文字的人,都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认真的生活,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馈。

《梦是一片水》读后感(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很喜欢汪曾祺在《人间草木》的小诗: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

每次读来,总觉得备感温柔。

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冬日煦暖的阳光下,花随着清风,点点头,轻轻地打在小腿边,好像在说:“不急不急,今天又是小春日和。”

能把花草照顾得好的人,想必也是心怀美好之人。

汪曾祺的诗打破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让梦走进现实,而他的诗就如同梦中的呓语,营造出轻盈的诗意。但他的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理想化了的美丽现实,正如《私章》:

生如一条河,梦是一片水。 俯首于我半身恍惚的倒影。 窗帘上花朵木然萎谢了, 我像一张胶片摄两个风景。

他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新诗,更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文人的雅趣、爱好与情调。如果说读他的小诗人们感受到的是诗意,那么读他的散文人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汪曾祺曾坦城地说,他是一个平和的人,安于平常,并将自己定位于一位平民作家,将自己的散文定格在写凡人小事的小品上。这种自觉的平民意识,诉诸文字,展示的即是丰富而驳杂的民生面貌与抹不去的乡土情结。这是特色,也恰恰构成了汪氏散文独特的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梦是一片水》,这本书收录汪曾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散文名篇,书中尊重著作原貌,回望那个平凡热闹又质朴充实的年代,特别保留了历史记忆下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原汁原味呈现汪氏文风。

这本书收录汪曾祺三十八篇经典散文,共分为五章:一、花香弥漫 草木间;二、浮生若梦 皆云烟;三、果香四溢空气甜;四、饭香肉美须尽欢;五、食中旧道话中参。

书中围绕日常生活的五个主题,记述了他对花草果木、挚友亲朋、佳肴美食、过往点滴的解读。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可爱,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书中《七载云烟》这篇文章中,作者讲到昆明。

昆明有很多书店,这些书店是教授和学生们常常出现的地方。平常教授们都去淘书,偶尔没钱的时候,也有人回去卖书,换得的一些碎钱,拿去吃饭。

作者说那时候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的骑着毛驴有的挑着担子。

他们都是一步一步走到昆明来的,来寻找真理和智慧。

大家也有不讲究穿的和吃的。很多教授和学生都穿有补丁的衣服,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知识的探讨上。

热爱知识的人,就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同热爱写作的人,就会沉浸在写作的乐趣中是一样的。

汪曾祺作品中不得不谈的就是对饮食的描绘。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没有什么比日常的一日三餐更来得实惠。汪曾祺写了很多关于饮食的文章,如鸭蛋、螺蛳、蚬子、蒌蒿、枸杞、荠菜、萝卜及野鸭、鹌鹑、斑鸠等,全部都能写进文中。

在《家常酒菜》这篇文章中,他写炒玉米。

“苞谷即玉米。嫩玉米剥出粒,与瘦猪肉同炒,少放盐。略用葱花煸锅亦可,但葱花不能煸得过老,如成黑色,即不美观。不宜用酱油,酱油会掩盖苞谷的清香。起锅时可稍烹水,但不能多,多则成煮苞谷矣!我到菜市买玉米,挑嫩的,别人都很奇怪:

“挑嫩的干什么?”——“炒肉。”——“玉米能炒了吃?”北京人真是少见多怪。”

平平常常的玉米粒,被他写的有滋有味,令人垂涎欲滴。

烟火气是岁月安好,醒来有饭吃,有花赏,睡去安然自在,不扰浮梦;烟火气是温情、是朴实,思过往点滴,满是感怀;烟火气是美食,三餐四季,看似平淡,却至味人间;

烟火气即是生活的味道,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汪曾祺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花鸟、虫鱼、草木,在他的心中,处处都有生趣。他用纯净的心灵去观察世界,用真情来体验生活,他的作品也教会了我们,去看人间的可爱,世间的趣味!

读汪曾祺的《梦是一片水》,就像在春天花前柳下喝一壶淡酒,似醉非醉,似梦非梦。

《梦是一片水》读后感(四):把日子过成诗,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才是人间臻美

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过我国散文作家、美食家、媒体人汪朗在谈起他的父亲汪曾祺老先生时说,父亲尊重孩子们,从不干涉他们的选择,只是不要轻易去搞文学创作。

汪老当时说:“你们都不是这棵树的虫,文学这棵树你们嗑不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一直觉得汪老对孩子的文学路要求过多,直到有幸拜读了他的作品《梦是一片水》才感受到,他不是一个对孩子要求多的人。在他看来,只有把感情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才能用文学二字来匹配。

《梦是一片水》的这本书里,选取了38篇散文,五大主题,从花草树木、蔬菜果实、鱼肉粥汤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体验到更多的人生滋味,用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不同乐趣。

就像在序言中说的那样“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这种美和诗意,只要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其中的美好和妙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这本书里,发掘人生的乐趣吧。

01花香草木皆有情

最近非常流行“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话,身边有枸杞,总会有种无奈的感受。但是在书里看到了《枸杞》这篇小记后,立刻发现了小小草木温情的一面。

作者说把嫩的摘下来,切碎,拌入到豆腐干里,淋上酱油、醋、香油,那就是一道清香的美味。除了入菜,漫山的枸杞,也会从中发现一段段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

作者在山边散步时看到一对穿戴整齐的老夫妻,像两个孩子一样一边弯腰,一边搜索,一边捡拾枸杞。老爷子手中,已经装进了大半瓶。

两个人摘枸杞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在捡的过程里感受那份自由的快乐。不贪恋权势、也不需要为五斗米争吵,更无需为儿女而忧虑。朴实无华的生活里,只要简单,剩下的都是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地对待自己的爱人,多么美妙的感受呀。

爱情就是两人饭后一边散步,一边弯腰拾枸杞,童心未泯,心无旁骛。

其实,除了枸杞,能勾起人心思的还有很多的花草,比如在他家的花园里,有对母亲回忆的秋海堂、有让人心情恬静的木瓜,还有内心充满恐惧紧张的橡栗……每个草木之后,都是一段让人终生难忘的回忆。

02果香蔬甜总关情

你有没有吃不惯的东西?

汪老中年的时候比较讨厌吃苦瓜。有一回去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好几道带有苦瓜的菜。汪老硬着头皮吃下后,发现也没那么难吃。

其实这也与汪老看待生活的思维有关系。

是用固有的思维执着一件事情,还是放开胸怀,用心去体会?执着之下,只会让自己陷入泥泞无法脱身;换种心境面对,随遇而安,或许才会找到生活的乐趣。

就比方说苦瓜,经过与不同的菜相伴、不同的调味入味,做出来的味道也不相同。

我们的生活,你不去试试,凭着老眼光老思维评判,是无法了解其中滋味的。

这就有了后来说的: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许多蔬菜果实的小札。

他笔下的“火把梨”,让人读起来感觉像遇到了神物:如果把这种梨挂在树上,被太阳一照,梨就变成了小火把,温暖世人。事实上,这个梨,在北方就是红绡梨。平淡的小水果,在作者笔下变得惊艳,如一只只被注入神力的梨,平凡却不普通。

作者笔下的葡萄,尽显风情。秋收的葡萄园,如同生过孩子的少女,宁静而慵懒。腰身修长的“玫瑰香”,就像是女子披头散发的样子,形象生动。

印象最深的还是《葡萄月令》里十二月中葡萄的职责和宿命:

我小时候,最常做的事就是,每到七夕就趴在葡萄架子下,一边嚼着酸酸的叶柄,一边等着听牛郎织女讲悄悄话。“悄悄话”是没有听到,到了小朋友们比拼讲故事的时刻。

如今走到葡萄架子下,依然还会生出一点点酸意,仿佛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候。只是那个日子再也不复返了。而那种被称为玫瑰香的葡萄,如今几乎找不到了。

03一粥一饭都是情

人世间最俗气的话是什么?

汪老非常幽默地说,自然是吃饭啦。生活终究离不开吃饭嘛。

吃饭,简单的两个字却透露出对生活的浓情。

川、湘、鲁、粤、淮、扬各种菜系你钟情于哪一个?

作者说,还是不讲究菜系的家常酒菜略胜一筹。有创意,省钱省事。如果有客人来,三杯两盏淡酒,何乐而不为?

用来下酒的菜莫过于拌菜。

拌菠菜,焯水,切段,摆盘,加料。清淡爽口,酒后一口菜更是回味悠然。

炒苞谷,葱花爆锅,加玉米粒、肉同炒。嫩、甜、香、滑,看看就会感觉馋虫已经到了嘴边。

三馅儿的油条过油回锅。酥脆之下,满嘴爆香。

在汪老的文字中,我们能从各色美食中体味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日子苦的时候咬咬牙,劳动改造的时候尽所能地向前冲。在他看来,只有放下身段,适应环境才会得以快乐的生存。

所以,美食的美更在于人的心情美,在一菜一饭中品尝出生活的美。

美食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恩师沈从文曾说,对生活不要冷嘲。

这既是对生活的态度,更是待人交往之道。平静地接受生活的给予,无论好坏;对待身边人认真不敷衍,真诚坦有情。

生活的美,还在于一个人能否随遇而安,把日子过成诗,找出日子里的情,用心、用情过好往后余生。

如果,你的生活遭遇了迷茫,充满了不顺,建议你也来读读这本书,也许会找到很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呢?!

《梦是一片水》读后感(五):汪曾祺:人间烟火中寻美,慢煮生活中留“闲”

“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这是汪老书中的一句话,也是瞬间植入我心的一句话。

喜欢汪老已经许久许久了,久到忘记了如何开始。不过无妨,重要的是每次在一身疲惫的时候,读一读他的文字,品一品他的人生,总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感和释怀感。

“汪老”全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我国知名的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汪老的笔下一般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总能以干净朴实的真情打动人心,让人们不经意间重燃信心和力量。这本《梦是一片水》就是精心选取了他曾经创作的三十八篇经典散文,内容也是从花草果木到美味佳肴,从人情世故到过往回忆一应俱全,字里行间透尽了世间情味。

全书以《山丹丹》拉开了序幕。汪老在文中提及,自己当时在大青山挖到一颗山丹丹,上面开满了花。按照山丹丹每年只开一朵花的长法,他挖到那颗山丹丹已经有十三年了。为此,他想把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但又害怕养不活。老堡垒户的一个“皮实”彰显了山丹丹的特色。

山丹丹不如百花争艳,却总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灵性来记录自己的年岁;山丹丹也不娇嫩的静待呵护,而是漫山遍野的“皮实”生长,那是自己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当然,汪老眼中可不是只有山丹丹,任何花木到他眼里都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小小的枸杞、白白的槐花、缸中的荷花、“不被当花”的报春花、酷似海棠的木香花……不得不说,他老人家真是有心之人。旁人看花草,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他看花草,花亦花,也非花,草亦草,也非草,花草均都藏有情。

说起闲,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觉得是贬义词,认为只有无聊的人才会觉得闲;有人觉得是中性词,“忙里偷闲”只是一种生活状态,谈不上好与坏;而汪老笔下,忙似乎是一种褒义词,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悠然自得,安闲自在的洞彻人生之态。

就如汪老直叙“闲”的篇章《闲市闲民》。全文从他每天要乘坐的公交路线着手,生动描绘了101站牌处的一户老北京人家。这户人很简单,“一间房,一个老人。”只言片语写出了作者的行文风格:简约不繁琐;而那句“天天见面,很熟了。”所以有时候久等车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让他坐着等的淡淡描述,则是作者是对一个地域人情的肯定和赞许。在他看来,这位北京老人在门口看车看人,偶尔还让让马扎,不是“闲的”,而是一位老人在晚年之际,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社会贡献最后一点微力,送去最后一丝温暖,那平和且浓郁的人情味是夕阳下最美的风景。

看完花草,赏完景。汪老又将话题传到了人人都离不开的吃上面。从高邮到昆明,从沙岭子再到北京,汪老吃尽了各地小食,做遍了诸多菜肴。他的文字中,食是有风土味的,人是有思乡情的。

《故乡的食物》就是少小离家的汪老凭借记忆写下的故乡美食。高邮的炒米是个技术活,虽然便宜,但是却是作者整个童年的乐趣。每当过了冬至,炒米人就背着一面大筛子,手持一个长柄铁铲走街串巷,小小的作者就会不由欣喜起来,因为年快来了!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冬至当天,我们班有个雷打不动的约定:聚餐。即便没有课,大家也会从各个地方聚到班里,买来面粉、肉、菜和调料后一起有说有笑的包饺子。白白的面粉时不时被调皮的同学恶搞到同学白皙的脸上,引起一片哄笑,但不会有人生气。聚完餐,大家又会集体移步到大雪纷飞的室外,滑冰也好,打雪仗也罢,重要的就是全班同学一个也不少的在一起……即便时隔多年,每每想起来,我还是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其实,我想不光是我,任何一个游走在外的人,读到汪老的四方食事时,应该都会免不了怀念故土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煮出一方食。”长期在外的我们,也许会久而久之地习惯于全国各地的饮食差异,也会在大街小巷的小吃中增添了个人喜好,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故乡食物的钟情却是刻骨铭心,不会消退的。

说起汪老,人们还有很多话要说:

在汪老的迷弟迷妹圈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他的一生不算顺利,可即便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依然能够平静豁达,温润宽容,想必这也是人们对他爱无止境的原因吧。

最后,愿我们都能像汪老一样,繁华之后皆是过往,处事不惊笑看人生!祝您幸福!

梦是一片水

9.2

汪曾祺 / 2022 / 北方文艺出版社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谈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