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森林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森林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森林之歌》是一本由[加] 苏珊娜·西马德(Suzanne Simard)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之歌》读后感(一):植物暗潮

什么是树维网?这个问题恐怕是大部分本书读者在阅读了本书简介、作者个人简介之后的疑问。藉由这样的疑问,《森林之歌》一书很容易就被认为是 “文不对题”或者是走反差路线的科普书籍。然而掩卷后,却不得不说本书真正是文题一致,它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树维网的科普书,不如说是一曲藉由树维网的发现而谱写的对大多数“沉默”森林的喜爱、赞美之歌;同时也是作者西玛德用温柔、恬淡的语言为自己写就的生命是个。

与科学家自传或者科普记录中处处可以看到的理性、克制不同,本书可以说情感充沛且长久。藉由家族的传承、兄弟姐妹间关系的沟通,西玛德构造了属于自己的树维网。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家族尤其是外祖母、外祖父的熏陶。与自然的亲近不仅赋予了她美好的童年,更让她能够在轰然倒塌的树木疮痍之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家庭经历既是她研究的萌芽也是她最终的归宿。家庭始终在她研究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打零工时一起的伙伴,也是讨论问题时的绝佳拍档,当然也可以看作她的避风港。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在细致观察、仔细推敲、多次验证的同时,多了一些灵感,最终才有了树维网的诞生。

除了家庭之外,西玛德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也值得玩味。相比于喧闹的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似乎非常的寂静。即使有夸张、拟人的文学手法描述树木生长、水稻灌浆的声音,我们也更习惯将植物等同于静物。这种寂静的假象衍生出冠以经济效益之名植物利用的无度。西玛德最初接触的树木采伐就是其中一例。将大量原生树木采伐后,皆伐林中的树木以速生、高价值为主,但是成活率颇低。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开启了西玛德的职业生涯。而她的职业生涯又再次为植物发声,让我们关注到沉默植物背后的真相。事实上,无论是代际信息传递、生长时机选择、趋利避害乃至于多物种间的竞争,植物界相比于动物界都毫不逊色。在生存策略方面,植物自有其独到之处,只是他们的沉默被误读了。

西玛德的职业萌芽于家庭生活、在森林中获得成长,最终又回归到了家庭、森林构成的港湾之中。她对于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师和为人友的选择受益于森林,最终又回馈给了森林。在她人生颇为艰难的时刻,都有森林的陪伴。无论是至亲去世、生活不顺乃至自身健康出现问题,这些沉重的时候都有森林沉默但是有力的陪伴。最终,她度过了这些艰难的时刻,逐渐的成为了母亲树般的存在,将自己的经历传递给更多人,让这片森林更加郁郁葱葱。这就是森林之歌吧,森林以树根编织乐谱,终于等到有心人聆听到这有力的歌声。

《森林之歌》读后感(二):死亡使生者得以生存,长者给幼者以动力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的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机会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对于树木的了解仿佛只停留在他们笔直指向天空的模样。可是在森林中存在的远远不止地面上我们看到的树干和动植物,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和地下,存在着更加神奇的连接,让整个森林成为一个整体。

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我们从苏珊娜的童年时代走入,我看到她小时候在森林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伐木工人的家庭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土地之下的“森林”,她曾经会抓着泥土当成食物,她知道不同深度的土壤和根系的模样,她也知道真菌在森林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随着她对森林的了解越来越多,她产生的好奇的疑问也越来越多,植物难道只是简单的植物吗?是否植物会像人类一样,可以在森林里通过一些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后来的她发现了植物可以通过菌根网络同自己的周围形成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仅可以传达信息,还可以传达各种养分。

这一切的研究都是从“杀死植物”开始的,听起来很离奇吧,她毕业之后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杀死植物”。为了更好地帮助人造林存活,她需要通过对照试验检验应该使用何种除草剂,最好的除草剂应当是只对野草造成伤害。可是随着不断的实验,她发现即便存在这样的除草剂不会对树木本身造成伤害,但是它们都会对真菌造成影响,同时,即便去除了竞争养分的其他树木,想要让其存活的树木并不能很好地落地生根。

通过使用带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碳的注射,苏珊娜发现植物之间会通过繁密的根系进行信息交互和养分交互,而真菌更是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森林本身的循环网络就像是我们人类的社会,母亲树会在死亡前将自己的养分传输给孩子,并将避难的信息也进行传递,一些看似会互相竞争的树木也会在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优势互补”。

当我从森林的网络体系里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影子,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不存在真正一样的野草,人类的定义只是出于人类的选择。我们并不能通过单纯的选择决定森林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森林的社会联系,帮助森林更好地成长。

《森林之歌》读后感(三):成为一棵母树

1980年,一位年仅20岁的造林者弯腰看着一棵栽种在砍伐森林中的病弱幼苗。她想知道为什么这棵特殊的幼苗正在死亡,而附近的幼苗却没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问题,苏珊娜·西马德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上面,设计实验并拼凑出森林生态学的非凡奥秘。

她——苏珊娜·西马德——起初是一名护林员。她在一个世代以伐林为生的家庭中长大。她本能地知道,她的家庭与森林的关系是长期可持续的,因为他们是合作的,而不是竞争的、肆意的。那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很少使生物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的。森林本身保持活力和健康,她的家人就能在这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大了来说,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亦是在刀刃上保持平衡,这意味着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历史上每一次,我们从科学研究中汲取教训,且被警告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地球,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时,可现实呢?物种依旧在灭绝,在减少……

在本书中,苏珊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她的实验及其背后的原理。她的一些主要发现:去除桦树等原生树木只会给冷杉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会使它们更加脆弱。她怀疑真菌与此有关后,她发现桦树和冷杉如何通过菌根网络交换碳和氮。让冷杉和桦树一起生长会导致更丰富的真菌群落,并保护冷杉免受病原真菌的侵害。深入挖掘菌根真菌的基本方面,她注意到年长的和年幼的冷杉在地下相连,并想到了母树培育后代的想法。

进一步的工作表明,当母树——森林中进行交流、保护和感知的宏伟枢纽——死去时,它们将自己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地传给它们的亲属,分享关于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谁是朋友或敌人的知识,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和生存。我想这是所有父母都会做的事情。

苏珊娜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像树,我们可能会在自己的混乱和破碎中幸存下来,我们有天生的能力让我们成为整个生命中有益的部分。惊喜的就是,除了林业工作,我们还在书中深入了解了苏珊娜的友谊、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她作为作家的天赋使她能够将这些事件融入她的故事中,从而使看似不连贯的经历无缝地融入她的工作生活。在研究树木、空气、大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之间的关系时,她反思了自己的关系,不仅与其他人,而且与树木本身。这种相互联系是她写作的核心,而那丰富的研究细节和调查驱动力扎根于现实,同时,仍为探索提供想象空间。

我想对她而言,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振兴森林的协同作用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在做一个与她书中主题一样宏大的召唤:成为一棵母树。

我也相信我们是有能力改变方向的,我们不应再导致更多的绝望,我们必须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必须从森林生态学中学习如何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因为“不是人类如何拯救树木,而是树木会如何拯救人类”。

《森林之歌》读后感(四):不止森林在歌唱

树木、森林对于人类有怎样的意义?树木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对周遭一切习以为常的我们,似乎并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可加拿大森林生态学家苏珊娜·西玛德却对森林隐秘的地下网络进行研究,发现了错综复杂的“树维网”,并发现“树维网”的中心是母亲树,它对于所有后来起到不可忽视的强大作用。同时,她在研究的过程中,生活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森林给予她巨大的能量,帮助她至于创伤,她也从森林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她将这一人生历程写进《森林之歌》这部书中,也许这本书会改变我们对树木的看法,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意义。

西玛德一家世代以伐木为生,自小就与树木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为了解开森林之谜,她踏上了科研这条路。再次亲近森林,她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大片树木被砍伐,大自然的复杂性不复存在,世间万物都受到的苦难。

为了弄清楚问题的根源,她发现树木通过地下管道系统的连接,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所谓的“树维网”。最开始她只是发现树木通过地下真菌网络来回传递信息,后来她发现这个网络遍及整个森林,它以树木为节点,以真菌为链路,将所有的树连接在一起,这些树木还连接着它们周围的所有树木。“在这个有链路、‘突触’和节点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中,老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她称老树为“母亲树”。

她还发现老树似乎能够辨认出哪些幼苗跟自己有亲属关系。如同人类哺育孩子一样,老树也会为幼苗提供食物和水。而母亲树对于森林的交流、保护和感知十分重要,它死亡之后,会将自己的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传递给自己的亲属,让她们分辨哪些东西有益,哪些东西有害,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从而让它们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生存下去。

西玛德的研究结果,着实让我惊讶,从来没想过树木之间有这样的关联,从没想过还有母亲树的存在。这像极了我们的社会网络,看似不相连的个体之间,其实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老树也如同母亲一样,悉心照料幼苗的成长,尽可能的给予它们养分,这不正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吗?

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也会教导我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巧合的是,在研究森林复杂性的过程中,西玛德生活遭遇变故,亲人离世,她还患上癌症,在艰难的情况下,她坚持研究,也在研究中真正感受到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可贵,也感受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在医生宣布她体内癌细胞全部消失时,她想要确定自己的病是不是好了,医生的回答是:“苏珊娜,这是生命的奥秘,你只有坦然接受。”

生命的奥秘,是神奇而复杂的,比如她劫后重生,比如她的女儿将要传承她的科研之路,又比如遭遇人类砍伐之后的森林依然可以维系,重新恢复往日的复杂。

我想,这本书名为《森林之歌》,大抵是这个意思,这是森林的歌唱,也是森林带给人类最真实而强大的力量。

《森林之歌》读后感(五):“森林侦探”苏珊娜寻找母亲树:揭秘森林的慧心与灵性

就像人类会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老树也会哺育幼树,为它们提供食物和水。这足以让人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思考森林的社会性,以及它对进化的重要性。真菌网络将树木连成一片,除了提升适合度以外,似乎还另有目的。这些老树在养育它们的孩子。它们是母亲树。母亲树对于森林的交流、保护和感知至关重要。

加拿大森林生态学家苏珊娜·西玛德认为,老树能够辨别出哪些幼苗跟自己有亲属关系。老树和小树通过释放化学信号来感知、沟通和回应对方。它们释放的是和我们的神经递质一模一样的化学物质:大量离子穿过真菌膜时产生的信号。

老树是森林的母亲。母亲树是中心。母亲树是森林神经网络的中枢。神圣的母亲树将森林连成一体。菌根网络可能具有智慧的特征。

树木如何拯救人类?树木不仅有一种类似于人类的智慧,甚至有一种可能与人类相似的精神品质。

似乎森林是有记忆的。尽管我们希望它忘记我们的罪过。

本书既是作者苏珊娜·西玛德的人生回忆录,也是探索森林之母“盖亚”们的“树维网”之旅。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苏珊娜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在寻找母亲树的过程中,揭秘森林的慧心与灵性,发掘森林的生存哲学并将其学以致用。

苏珊娜的爷爷亨利曾拥有大片的森林,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伐木理念,不碰母亲树。他的耳朵曾经被树枝刮掉,后来找回耳朵,到医院缝合好。

小时候的苏珊娜是一个喜欢吃土、给树根扎辫子、品尝出腐植质的层甜巧克力味、看到错综复杂的自然奇观就心醉神迷的小女孩。

她和小两岁的弟弟凯利经常一起在森林里进行林中探险寻宝,饱满森林美不胜收的景色。跟随在长辈们后面,发掘层次分明的泥土和藏在地底下的秘密。“我的童年在向我大喊:森林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森林古树遭遇不断被砍伐的命运,她渐渐地心如死灰。

长大后成为林务员和森林生态学家的苏珊娜在森林里与灰熊的多次偶遇,由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平静与淡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树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神奇魔力。

苏珊娜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她研究“树维网”之旅的过程中,也经历着纷繁复杂的变化。

她的父母在她长大成人后离异,她父亲再婚;她的姐姐萝宾帮助她一起在森林里做研究;弟弟凯利的意外身亡,令她痛不欲生;她在29岁时结婚,36岁之后生下两个女儿,在女儿们的青春期时离婚。后来又患了乳腺癌,切除双乳,做化疗……

期间,她从来没有放弃科学研究,甚至是在学术界否定她关于菌根网络的研究成果,让她感到很挫败的艰难时刻。尤其是在科学界,因为她卓越的研究成果,提前揭开了真菌网络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神秘影响,可惜恶劣的竞争关系,令她的研究成果备受打压和怀疑。

苏珊娜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刻总是想起她母亲琼给予她的温暖力量,她的母亲是她的生命之树,就像她所研究的森林之母“盖亚”们。还有她弟弟凯利的遗腹子和姐姐萝宾的女儿的名字都带有凯利,是铭记亦是美好生命的延续。而她女儿后来受她影响,立志也要做一名像她一样的森林生态学家,这种理想层面的传递关系、苏珊娜的科研、教研之路,就像母亲树与幼树一样的关系,一切都是源于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树木相互连接,相互协作。根单独生长时不会长得特别茂盛。树木需要彼此扶助。衰老的草会把剩余的光合物传递给下一代。死亡使生者得以生存,长者给幼者以动力。”

海岸萨利希人认为树木也有人格。森林地面下的真菌可以让树木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帮助树木茁壮成长。

“森林侦探”苏珊娜在研究树木之间、树木与真菌之间的合作关系之中,领悟到:树木连成一体,为的是智慧和感知、治愈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身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在日常和谐、友好的沟通与联系中,汲取正能量,也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时不经意间还能治愈彼此心灵上曾经的创伤。

农达杀死菌根真菌的同时,会连带导致与其共生的树木的死亡。这个也蛮有警示意义的,我们要学会远离生活中的“孟山都农达”负能量,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预防近视,刺激多巴胺的生成,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拥有阳光灿烂的生活,收获自己的慧心与灵性。

Anyway,这本书也在间接地劝慰我们要敬畏大自然,守卫母亲树,爱惜绿色星球,有空要多到森林里发掘大自然的奇趣,热爱大自然,做个更好的树语者,懂树爱树惜树,拥有一颗慈悲、有容乃大的刚毅之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