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读后感锦集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读后感锦集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是一本由[美] 哈丽特•勒纳(Harriet Lern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1703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读后感(一):评《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

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好书,通过案例反复阐述几个原理。本书所指的亲密关系不局限于伴侣,还包括原生家庭、子女等,原生家庭未解决的问题,或应对问题的模式可能会影响新的家庭甚至下一代。改变他人是不可能的,唯有关注自我、发展自我,以更广阔的视野接受差异,耐心沟通,才有可能改善亲密关系。改变旧的相处模式是漫长而艰难的,以缓慢温和持续联系的方式去尝试改变,找到焦虑、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立场要坚定,要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清楚表明立场,避免过度履职或履职不足。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读后感(二):在规划自我人生的前提下建立亲密关系

国庆假期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其实是为了参加一个读书会才知道了这本书。

文中边给案例边分析边给建议,每个亲密关系出了问题的个案都有各自独特的背景与特殊情况,但是有一些共性,比如利用三方关系来逃避二人关系的问题,缺乏对自我的人生规划等等。

文中最后作者建议每个人要有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不至于对于他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敏感,而人生规划中又不能缺少亲密关系的规划,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是我们最需要爱的时候,而爱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独立又亲密,取得平衡是其中的关键也是难点。

家谱图的内容,我不是很有感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

《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读后感(三):保持自我,知易行难

我放下手中的书,细细思考生活中的种种亲密关系。书中那句“不要牺牲自我去促进关系,也不要牺牲他人来维持自我”,道理很简单和有用,但实际上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心理学中,健全的人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即不会因为他人压抑真实的自我,也不会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虚假的自尊。难怪阿德勒认为宇宙只剩自己就没有烦恼——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太容易产生焦虑了。

过度履职与履职不足

有这样一个家庭:

苏珊是家中的长女,在巴纳德学院读大一,每天需要乘坐三个小时地铁穿梭在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只为了每天回家料理家务,照顾整个家庭。如果感到害怕、受伤、愤怒或恐惧,她会隐藏自己的情感,甚至压抑在心中。

玛丽是家中的老小则相反,她总是尽情向整个家庭宣泄自己的情感——向父母索要昂贵的衣服;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在学校各种捣乱……

父亲对家庭事务表现得十分淡漠。

母亲把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玛丽身上,甚至表示“如果如果没有我,她怎么能活得下去呢?”

这种明确的“分工”,是在母亲诊断出患有癌症之后出现了。每个家庭成员都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失去自我),来应对这份压抑的焦虑。

苏珊坚信自己的家庭之所以能保持完整,是因为她从不表露任何伤心和痛苦,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女儿;

玛丽则通过一团糟的方式,让母亲成功能活下来;

父亲的淡漠是典型男性缓解压力的模式;

母亲因为小女儿的不懂事,把注意力分散到她身上,让她成为自己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其中的焦虑,但大多数人都像以上事例一样,不愿意用更为坦诚和直接的方式来面对。

苏珊和母亲属于“过度履职”,他们会在亲密关系中显得十分主动和尽责,高度敏感;

玛丽和父亲则属于“履职不足”,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显得被动和疏离,通过去自我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开始所说的,人际间不可避免的焦虑。

保持自我才能长期保持真实亲近感

苏珊一家弥漫着不可名的焦虑,要如何才能改变呢?答案是“保持自我”,这也能运用在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上。

要知道,亲密关系就像坐跷跷板,当一方过于关注,另一方会自然而然的疏离,无一例外。

如果苏珊能够把重心从家庭转移到自己的学业上,像家人坦诚自己也会感到累,尽管很爱自己母亲;

如果玛丽能直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关心,希望能获得母亲更多的照顾和爱;

如果母亲能告知苏珊和玛丽,家人虽然亲近但也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父亲能帮助母亲担当一部分家务。

亲密关系中其中一方做出改变,其他人必然会产生阻抗,因为这不是他们一贯熟悉的方式。但只有某人愿意改变,久而久之他人也会开始进行思考。

怎么叫保持自我呢?我觉得是【承认真实的自己】,不以表达自己情绪为耻。例如:

我很爱你,爸爸,但我很讨厌你抽烟。如果你不戒烟的话,我会搬出去。(甚至可以澄清“这不是讨价还价,我尊重你的权利,但我没办法接受烟味。”)

珍妮,我答应你不把抑郁症的事告知爸妈。但你有自杀念头时,我会告诉他们的,只有这件事我不能答应你,因为我们都爱你,不想失去你。

……

这做起来十分困难,但却有用,只有保持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才能跳好关系之舞。

三角关系并不是爱情专有的

在心理学的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概念,叫做“三角关系”。一般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结构,但也能扩展到很多方面。

鲍文认为, 两人关系是不稳定的,三角关系是最小的且最稳定的。当两人关系中出现焦虑和痛苦时,就会引入第三方建立三角关系来缓解焦虑和痛苦。

跟二人不同,三人关系是流动的,当关系内成员自我分化水平低的时候,就会出现联盟和敌对。

公交车上,母亲、父亲分别在两个座位入座,母亲招呼女儿过来坐下,女儿不坐,转向父亲:“你怎么还坐啊?”

“我就坐,怎么着,能坐一站就坐一站。”父亲说话的声音很大,象个反抗的小孩。 “

你怎么能这样和孩子说话呢?!”母亲在旁开口了,语气类似于训斥一个孩子。

父亲低头不语。脸上很无奈。

上述例子中,父亲是攻击者,女儿是被攻击者,而母亲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但这时拯救者又成为了父亲的攻击者。

例子还没讲完,回到家后女儿跟母亲说:“妈妈你今天这样不对,让爸爸多没面子啊。”

妈妈一时无语,爸爸却在一旁说:“算了算了,妈也是疼你嘛。”

结果三方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所以我才觉得像情景剧般的三角关系很有趣。)

如果才能从三角关系的漩涡中逃离,避免坏情绪产生呢?重点是自我关注和情感分离。

当我们更加关注自我时,能降低反应性,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高度的独立。不尝试去改变他人的想法,也不去请求和解。而是从自己开始改变,缓慢而有效的与亲密的人联系,而不是彼此疏远,才能更好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