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群氓之族读后感摘抄

群氓之族读后感摘抄

《群氓之族》是一本由[美]哈罗德·伊罗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氓之族》读后感(一):国家?民族?种族?

对于国家,民族,种族,我们有多少爱,而这爱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种族的恨.远古时代,生存要求我们互相为敌,而今,我们还是刀戈相见.究竟是物质存在的需要,还是人类天性的使然?

《群氓之族》读后感(二):人类的族群意识

此书读了一大半,未能读完。族群意识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意识,它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能够满足人天性中对安全感的追求。它也是引发族群之间冲突的根源,能解决族群冲突的唯一办法就是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使族群之间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群。让世界团结起来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外星人的入侵,恰如电影<独立日>。

《群氓之族》读后感(三):群氓之族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如果说人出生时是生为单个人的人,但出生后便自然归于某些集团,家庭、民族、国家、肤色甚至宗教信仰等等。 那么人又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人无法独立在大自然以及竞争化社会生活,所以必须结成团体,本书就是解析这种现象。其实我觉得当今的台湾和香港所谓的身份认同可以在此书得到一定的解构。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 在过去原始时代,人需要这种组织集团的认同,在进入文明时代后似乎有相当长的时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是指在发达社会,“天下大同”或者普世价值风行一时。可是这种“空想”很快在一战后“消失”了,也许联合国或者欧盟是最后的两个“空想”组织,虽然它们现在还未消失。事实上人们反而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组织认同,大到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小到社区、爱好、工作等等的认同。事实上台独和港独就是这种认同的表现。他们缺乏对大中国和中华文明的认同,只得自我构建一个认同,可是荒谬的也就在此,以前的组织集团认同是长时间人类发展的结果,就是这样也有许多东西无法概括,比如说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宗教?而这种认同本身只是为了认同而认同,纯粹是空想式构建,所以显得更加虚幻。

《群氓之族》读后感(四):族群中理性的自我剖析

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心灵慰藉大过它揭示的社会族群本质。近来在纷杂的新闻报道中,我渐渐感到内心的信念在动摇,疑惑为什么会这样。作为一位笃信科学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找来大量书籍阅读,企图为自己的心态寻找一个理论支持,一个科学概论,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剖析和自我认同。于是这本书成了我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第一个指路人。

“人类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仅是活在一个客观世界,活在一个社会活动的世界,更是身不由己地活在个别的语言中,活在那个表达社会的媒介中,事实的情况是,“现实世界”有极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上。同一个社会现实,用两种语言来表述,结果绝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的社会所营造出来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是同一个世界,由于所贴的标签不同,也会成为两个世界。”

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我的疑惑,一直以来我试图寻找某件新闻事件的客观真实报道,但是同一件事,永远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不同的抨击对象,不同的思考角度。原来没有真正的客观,一旦报道,就是带着立场,带着目的,带着习惯去评论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思辨能力,逐渐在世界观中建构双向思维,学会批判性两面性思考。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任何新闻报道引到无理智中心。这本书也提示我,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不仅要从人的神经认知过程微观角度去思考,也应该从族群的角度去宏观看问题。

《群氓之族》读后感(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红海行动》上映的时候,票房极高,虽然画面暴力血腥,依然挡不住人们的观影热潮。因为这部电影点燃了人们的族群认同意识。其他时候,人们真的关心族群吗?大部分人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我无关就行。“与基本群体认同的功能最密切相关的,是每个人的人格与生活经验中两个关键性的成分,亦即他的归属感与自尊心”。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自尊心”在哪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最多家族,家族以外就是别人家的,与他无关。

“一个人之于其他的人,始终都是一只狼而不是别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地铁上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是表象,深层次是每个人都想和比自己强势的人交流,和自己地位相当的或者比自己弱势的人,那是不屑于交流的,并且大部分人是看不起的。因为每个人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好的资源。“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南方周末》2018年新年献词开篇说“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现实中,大家不断退回到个人,向内寻求力量,向外越来越沉默。这是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吗?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没有能够把一座座孤岛连接成大陆,相反加剧了这些孤岛的孤立状态。用什么去连接这些孤岛?我不知道。也用这个问题去跟周濂老师探讨过。他给出两个建议,一是加入一个社会共同体,二是用爱情对抗孤单。这两个建议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从社会角度出发,本书认为需要创造一个更容忍更人性的新多元社会。“弗洛姆希望看到‘个体化的人'通过自发性的行动、爱与工作,与所有的人进行主动的整合,使自己再度与世界合一,但不是依靠初级连带,而是以独立自主的个人身份。” 这也是我的生活和交友的理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