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100字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100字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是一本由[日]上野千鹤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一):关于身前遗嘱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

作者由于父亲癌症的缘故,体验了一把病人的反复,治疗或不治疗;时而有信心又会丧气的无常等情绪反复。

她挺坦然的。

那位能说出"大家一起犹豫到最后"的护理也是位了不起的人,不愧是有很多临终关怀经验的大神。

想起那次听看理想的节目,有四期临终关怀 , 身前遗嘱其实也是很认真的对待死亡。我有认真考虑过,甚至去加过相关机构的微信群。能拿着那五个问题,好好思索并和亲人探讨本身就是种重要的沟通。当然,最终的我可能会推翻现在的我的决定。我完全可能改主意。然而,始终是有选择,是自己的选择。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去护理院,或者与子女同住一个小区 是自己所选的 ~ 不受舆论限制就很好

死时一个人,也挺好。不必被打扰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二):最大限度地自立生活吧

是熟悉的上野老师了!她真的很爱写简洁明快又有见地的小书!喜欢

因为还是青年人,所以目光所及之处大多都没有那么深层及逻辑,发现了一点点寂寞,一点点独立,一点点欣喜,但言归正传!

上野老师发现,独自一人是完完全全可以做到的,根据数据显示,独居者在晚年是最快乐的,并且ta们并不会总是感到寂寞或不安,要实现称心如意的老年生活需要三个条件: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拥有真正信赖的朋友,以及随心所欲的生活。死亡的忌讳已经渐渐销声匿迹,并且伴随着老龄化,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已经到来,人们选择最终之处并不囿于医院,家,养老机构,而是更自主一些,临终关怀也被纳入重视范围。老师是非常推荐在家独自临终的,她觉得不必太担心孤立无援,毕竟死者生前不也是孤立无援地努力生活着吗?老师也提出一个问题,患上认知障碍症应该如何?

「我們想要的不是一個人人都害怕認知障礙症的社會,而是一個即使患上認知障礙症也能安心生活的社會。如果一個人終日努力,只是為了避免自己患上認知障礙症,那還不如把這份努力用於建設一個可以「放心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社會。」

不由得联想到女性主义所要创造的社会就是弱者也能安然生存的理想社会,并且在上周的讨论中也有提及耶!

关于安乐死,自主死亡以及护理保险我确实看的非常晕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等待有缘分再翻阅!

「獨居者可以居家臨終嗎?——這正是本書一直在探究的問題。

答案已經有了:可以的,完全沒問題。不管你有沒有家人都可以的。獨居的障礙雖然很多,但完全可以跨越。即便患有癌症,獨居者居家臨終也能輕鬆實現。患有認知障礙症,當然也沒問題。

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有了護理保險。」

以及很喜欢“好的人生,就是最大限度的自立。”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三):千古艰难惟一死

多年以前,当听说某人是独自生活的时候,他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那这个人肯定很孤独吧?”,其次就是“一个人应该挺不方便吧?”而在今天,可能事情发生了些许改变。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所显露出的问题不同,故人们的观念就会产生变化。据作者上野千鹤子观察,日本正是处于这样的变化之中:老人逐渐从认为“和子女同住是幸福的”,转变成赞同“独居才是快活的”;在“护理保险”的推动下,也逐渐接受该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且积极参与其中,打破了之前无论如何也要等待家人到场的死局。根据该政策的推动,它使得更多的独居老人得到了一种“理想状态”。当独居老人寻求帮助时,工作人员会规定时间内到达,进行专业的上门帮助。到了官方认定的“需护理阶段”,专业人士也会上门进行服务,不需要家人特意照顾或者去监狱般的养老机构。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国内,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跟日本一样,例如人口老龄化和独居老人比例的增长。而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婚育观念变化、退休年限的再延伸可能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指向未来独居老人比例再次增加的可能。如此种种,那时应如何选择?

近年来,日本多部非虚构作品指向该群体:《老后破产》、《无缘社会》、《佬后两代破产》、《不平等的尸体》等。在这些书中,我们都能见到个别人独自生活的凄惨景象,有的甚至死亡多日尸体才被发现。多多少少都体现了独居生活或者独居者死后的凄惨景象。但是其中概念也是被混淆了的,因为“孤独死”和“孤独死去”并不相同,甚至天差地别。“孤独死去”是无可奈何,“孤独死”却是自己选择。

如何最后的急救只是为了苟延残喘地多活一些时日,吸着氧气机、满身插着管子的人真的是充满生的希望的吗?死在医院是老人最好的归宿还是年轻人最得体的颜面,亦或是医院最后的敛财方式?

当“临终关怀”和“临终护理”走向大众视野的时候,不管人们能否去接受,它的出现就已经证明其可能性。在熟悉的家中和世界道别,何尝不是终点站前最后的一次昂扬。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四):和世界道别,用你喜欢的方式

决定独身之后常常思考一个人养老的问题,担忧等我老了养老金能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担忧是不是能独自料理好自己,担忧会不会患上认知障碍症,能不能体面、有尊严地迎接死亡。老实说,目前的养老制度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地迎接老年生活,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养老任务基本都是由子女承担,而那些独身又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是长期被社会忽视的。

这本书里,上野千鹤子从独居者现状、养老机构选择、孤独死与安乐死、认知障碍症等方面介绍了日本这个老龄化典型国家的养老情况。2019年,日本独居老人占人口比例为27%,辻川觉志针对老年人的一份样本调查显示,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随着寿命增加,人们对死亡的忌讳逐渐消失,在家养老和在家死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使身患认知障碍症也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能力,由护理专员定期上门护理。此外居家养老的临终关怀成本是最低的,可以说,居家养老是相比而言更适合老人的方式,认为老了就该去养老机构或者医院的更多是家属而不是老人。上野千鹤子也提到她认为称心如意的老年生活就是: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比起有钱,更应该有人(亲朋好友);不迁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

当然,上野千鹤子所说的更多是占大部分比重、有一定积蓄的中产老人,而有质量的老年生活也建基于日本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居民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保费,参保人满65岁可根据身体状况申请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服务费用由护理保险和参保人按比例支付。老人申请该服务后,就会有护理专员定期上门照料老人生活,也包括处理临终关怀、开具死亡证明等事宜。对于没有家人照顾的老人来说,护理保险制度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老人因此能够享受体面而无后顾之忧的晚年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也去查了一下我国情况,参考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一人户”家庭数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2021年独居人口数达到9200万,其中近4000万是独居女性。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这一比例势必会继续上升。受限于社会制度、人口基数等因素,这本书或许很难在实践层面对居家养老问题提供借鉴,但它还是能够让我们对居家养老问题有新的认识,破除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减轻对独居生活的担忧,以更乐观、从容的姿态去看待、迎接老年独居生活。上野千鹤子在这本书的结尾说,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即便需要护理也能让人感到安心的社会,一个即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一个即便有残疾也不会被杀害的社会”,这和她一直主张“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的观点是一致的,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走向独自一人的状态,向弱者伸出援手也是在帮助迟早会变成弱者的我们自己。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不害怕变老,也能自由地做一名女性。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读后感(五):老龄化社会与“孤独死”恐慌

日本是东亚最早成为发达国家,也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国家,曾经的人口红利、进步和梦想,逐步让位于“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无缘社会”“孤独死”等名词代表的老龄化社会现象,这些名词也往往是由日本走向世界舞台,引起广泛的思考。随着生育率的普遍下降、人均寿命的显著增长,很多国家都将不可避免地迎来老龄化社会,然而,这些国家都准备好了吗?

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之前,不妨看看上野千鹤子的新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这次还是那个上野,最初从自身的处境出发,扩展至关注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观点鲜明,温情而又犀利。这一次,她探讨的是老人独居在家养老,直至走向临终的问题,或者可能性。在她看来,这不仅涉及政策或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而且更多会关乎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否。

虽然在传统的观念中,老人应当与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渐渐地,老人独居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既有助于老人自身的幸福指数,又可以减少乃至省却两代人之间因观念差异而来的隔膜和摩擦。然而,社会上对独居老人存在种种偏见,常常将其与孤苦无依联系在一起,进而影响老人(特别是其家属)的养老决策。数据显示,独居老人晚年更为幸福,而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被孤独和寂寞紧紧缠绕。

为何不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呢,那里有专业人员进行看护?上野同样注意到了这个困惑,并击碎了围绕着它的美好幻想。首先,与其说老人主动选择养老院,不如说是其亲属的态度使然。其次,养老院工作者总是处于一对多的状态,很难有效看顾并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再则,单纯就费用而言,居家养老其实是更经济的选择。何况,老人能够自我照料,也利于他们的身心平衡。如果老人有认知障碍,在社会服务体系健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后者实现基本目标:老人的健康生存。

随着医学的发展,认知障碍症逐渐为人所知。此类疾病严重影响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更不用说其家属的日常生活。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上野认为新术语可能不具有新意,人老了就会痴呆,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反智倾向,但其基本愿景依然适用:我们追求的恐怕不是消灭这种病症,而是要迈向一个患上认知障碍症以后依然美好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可以让人安心老去的社会,因而能让年轻人安心地工作的社会。

老龄化问题,远远不止是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养老、医疗等,还间接涉及人口战略、社会保障、国家治理、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日本,媒体的“孤独死”恐慌煽动,给安顿老年人带来了负面的挑战,而《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是一次正面的回应。在上野那里,变老不可怕、独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坚定地活在当下,困于世俗,再无重来的机会;可怕的是只顾耸人听闻,却未能让为社会奉献大半辈子的老人安度晚年;可怕的是老龄化危机已经到来,社会却没有做好准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