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摘抄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摘抄

《我并不孤独》是一本由[澳] 托比亚斯·艾特金斯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一):放弃在意别人的看法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告诉你你的很多想法是扭曲的,不客观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以及对很多人对自己的很多要求是不符合逻辑的,或者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在说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是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有有人看不惯,别人的看法本身就是不重要的。

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问题:当地球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会在意自己的穿着谈吐作风吗?为什么?如果不会,那地球上还剩两个人,你和另外一个人,你会在意对方对你的评价吗?如果在意的话,就不合理了,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主观的,比如审美,价值观,做事的方式等,为什么对方否定了你,而你觉得这样挺好,你就觉得难过呢?对方的话语权不应该和你一样大吗?

如果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会,你可以继续追问自己,地球上除我以外剩多少人的时候,我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1000人?10000人?为什么?从量变到质变的原因是什么?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个问题说不通,所以其实别人怎么想根本不重要。

在以前各种限制,所以婚姻中的两个人要一起生活各司其职达到低成本过生活,而在如今这个社会上连婚姻的必要性都没那么强了,各种基础设施可以一个人生活得一样好,婚姻的必要条件几乎只剩爱情了。同理,社交生活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足够重要到需要委曲求全在意ta的想法才能活下去,一个人照样活得精彩活得潇洒,重要的是在聆听自己的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自尊自爱。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二):打破“焦虑”的魔咒,迎接别样的人生

你是否有过担心自己会尴尬的时候?你是否有过恐惧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进而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或者脸红等等。没错,这是社交焦虑症。这种症状,我也有过,你是否也会有这种感受? 确切地说,社交焦虑就是害怕与他人进行交流,会局促、紧张、感觉被负面评判及评价,而且,最终会导致逃避。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时常感觉受到他人的负面评判,从而导致自信不足、自卑、难堪、屈辱和沮丧。 社交焦虑会影响身体健康、事业和经济上的成功。你可能会恐慌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症状是可以治愈的。

《我并不孤独》这本书的作者托比亚斯艾特金斯,生于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成功的教练、治疗师。他曾是一位社交焦虑患者,并与之斗争了15年,尝试了各种心理疗法,最终治愈。之后,他创建了社交焦虑学,至今帮助上万人克服了社交焦虑。 生活之中必然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不会缺少交流。然而在这个压力重重的交际圈中,每个人在面对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时,会退缩,会胆怯,甚至逃避。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那份恐惧,而是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深渊。 李嘉诚曾经说过:“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是的,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作者在书中也是这样明确地指出。 首先,自己要明白一点:“社交焦虑和腼腆不是无期徒刑。”接纳焦虑的自己,并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它。 其次,我们不是人民币,当然也不会每个人都会喜欢我们。但是,重要的是你喜欢自己。取悦别人和寻求别人认同既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不要强求,坚决say goodbay! 然后,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你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爱自己,善待自己,自私地把自己放在首位,不是丢脸的事情。遇到纠结的时候,有意识的选择感觉良好的一面,摒弃感觉糟糕。打开自己的心门,走进去。 作者不仅给出了这些在和焦虑对抗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还提出了很多实用性强的方法与技巧:“信念练习法”、“具象化练习”、“情绪释放技术”、“暴露疗法”、“社交曝光计划”等等。不是一个心理医生似的说教,而是一个朋友的倾诉和指导。 在与焦虑对抗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勇气。英雄不是唯一有勇气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勇气,有些人只是不经常使用。有了勇气,继而建立自尊,面对恐惧时,会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 拾起你的勇气,跟着作者给你的这份思路图,和那个焦虑的自己做朋友,每个人都会打破焦虑的魔咒,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三):勇敢面对,自信生活

勇敢面对,自信生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令人感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在压力面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解和释放,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比如非常常见的各种焦虑,而社交焦虑是最普通寻常的一种。但是,社交焦虑似乎还不只是生存压力下的结果,它的产生其实还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来源于内心中的不稳定,也就是内心的失衡让人发生焦虑的症状。 社交焦虑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与人交流有障碍。这个障碍,除了身体实质性的疾病残缺外,多是心理性的疾病。以人们最常发生的症状,不是与人单独的交流障碍,反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公众场合中的怯场。人们的表现不一,多是紧张、发汗、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说话变得结结巴巴。这是最常见的,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这不严重,严重的是与个人交流,也不能够顺利进行,这就有治疗的必要了。 在大庭广众之下,人们发表意见,演讲交流,因为机会不是很多,加之很少有人受到专业训练,紧张在所难免,这是有些属于功能性的,稍微加以训练就会改变过来,不是很大的问题。而个人之间的小众交流困难,原因就复杂得多。比如人的自卑,基于各种原因的对比之后产生的畏惧、胆怯心理,让人失去和对方交流的勇气。而在《我并不孤独》中,给出了更科学合理的阐释: “除了基因,能够导致焦虑的因素还有很多:生活方式的选择、限制性信念、负面思维模式、过去的经历、过往的情感创伤,以及造成社交技能不佳的逃避行为或者寻求安全的行为。”作者并把这些因素分解成三个主要领域分析:1、思想和信念;2、行动和社交曝光;3、生活方式选择和饮食。这几方面大致涵盖了生活中发生的一般情况,可以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了。 看看社交焦虑症的几个表现,就可以知道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患有这种疾病了:不回答问题,或者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借口提前离开那些让你焦虑的场合;尽可能地回避社交场合;当有人邀请你参加某项活动时假装很忙;为避免纷争,假装你可以接受不好的行为。作者的总结很有代表性,看完了就觉得自己也是病状颇为严重的。而破解之法,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这个具有重大的价值。 按照作者划分的几个领域之内的分析,相应的对治方法也就应声而出。概括来讲就是从思想上破解,比如逐步转变自己,不强迫自己,肯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放弃完美主义等等。在自己内部先要把基础夯实打牢,然后克制负面信念,内省并释放负面情绪,直面恐惧,勇于走出舒适区。这些渐渐达成做到以后,人们就会逐步建立自信,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就会从亚健康状况的阴影下走出来,成为一个成熟且充满活力的人。 当然,对于一些疾病症状明显的人,还要适当药物治疗,饮食调节。总之,焦虑症普遍存在,原因也是千差万别,需要谨慎对待,耐心寻找原因,从思想上到其它方方面面都要寻求改善,乃至于最后恢复正常。勇敢面对生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信念。这是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形容,一种品味。相信,看了此书的人们,都会获益匪浅。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四):请温柔的对待你自己

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的宝宝来到了我的世界,进入了我的生活,从此我又多了一份快乐。然而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频繁的哭闹,黑白颠倒的睡眠,一放床上就哭,一度让我怀疑自己。

“我照顾不好宝宝,我当不了一个好妈妈,我没办法让宝宝生活的更好……”这些声音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有时会偷偷的哭,看着宝宝也会莫名其妙的流眼泪,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产后抑郁。朋友跟我说这是生产后女人的必经之路,很多女人产后都会有这些想法,她自己之前也会,没过多久就没事了。后来慢慢的自我调节,一段时间后就好很多了。最近阅读了《我并不孤独》这本书,当时的情景又重现在眼前。

《我并不孤独》是澳大利亚托比亚斯·艾特金斯的作品,他曾经被社交焦虑、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困扰27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这本书。书中描写了很多社交焦虑的状态,怎么判断你是否患有社交焦虑和其他一些心理疾病,重点描写了对抗社交焦虑的方法,作者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战胜了社交焦虑。并且至今已帮助上万人克服了社交焦虑。

“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只要改变态度,就能改变人生。”

——奥普拉.温弗瑞

书里的第一章就告诉了我们态度的重要性,如果你真的想治愈社交焦虑,那么你必须改变态度。一个人只有态度改变了,才会做出与之前不一样的事情。你要相信这是可以被治愈的疾病,成千上万的人已经被治愈。我们现在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处处充斥着焦虑,事业、家庭、健康、个人能力的提升一个不如意就能让你焦虑不已。不管你被什么样的焦虑困扰,首先你要有可以被治愈的信心。

“我应该更加有趣。”

“我应该会表现的更好。”

“我应该更坚强。”

“我面对大家的时候不应该这么紧张,这种焦虑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曾经我就是被这种“应该”、“不应该”困扰,我觉得我应该能把孩子照顾的更好,应该应对的更从容。后来我改变想法,我接受自己的能力不足,接受新手妈妈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不那么苛刻的要求自己。我翻阅各种网络资料,咨询有经验的宝妈,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就求助,而不是只想着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你的态度改变了,事情才有可能被改变。

“人们身处的最大监狱是对别人的看法的恐惧。”

——大卫.艾克

太多的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怎么看待你,把别人对于你的看法凌驾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如果你也会这样,请不断的提醒自己,别人怎么看我,完全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无论你做什么,都有人会对你评头论足。巴鲁克说过,做你自己,说出你的感受,因为那些介意的人不重要,而那些重要的人不介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焦虑

当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吃快餐、熬夜,运动、阳光变成了奢侈,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了,身体心理都很容易出现隐患,焦虑就油然而生。

作家达达令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们终其这一生,努力拼搏,坚韧不拔,结交好友,规划人生,提高格局……

但请别忘了温柔的对待自己,一生很长一生也很短,不要那么完美的要求自己,不要对自己那么苛求,要懂得爱自己。

如果你正被焦虑困扰,不凡看看《我并不孤独》这本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相信对你有所帮助。

《我并不孤独》读后感(五):走过社交焦虑的泥泞时光,才发现其实这不是孤独

Tobias J Atkins的新书《HOW I OVERCOME SOCIAL-ANXIETY》被翻译成《我并不孤独》,从出版的角度,选择一个响亮又明了的书名是正确的选择,但我更喜欢英文直译:我是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是一部以实用性为首要目标的攻略小书,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同样被社交焦虑所困扰的读者:我懂你,我们曾经一样,那么我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

人的社会性决定着我们总是渴望成为群体的一份子,被同伴接受和肯定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而社交焦虑就是对“我们无法被接受”这一后果的恐惧。很多人都经历过社交焦虑,青春期的敏感自卑、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创伤、工作后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关系,再加上虚拟网络的兴起,社交成为一场凌迟。于是孤独成了一种原罪,当你承认孤独,等于承认“自己需要别人”,同时承认“没有人在回应你这方面的需要”。孤独变成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里有着令人羞耻的刺痛感。

作者对社交焦虑的定义是:害怕与他人进行交流,会局促紧张,感觉被负面评判及评价,而且最终会导致逃避。社交焦虑症的人时常感受到他人的负面评判,从而导致自信不足、自卑、难堪,屈辱和沮丧。作者回顾了自身经历那些应激性、羞辱性的事件,以及家庭、学校乃至成年后的社交圈对自身的伤害。幸福的人生各有不同,而被社交焦虑所困扰的人群总是陷入相同的泥沼。在心理治疗中,讲述一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积极的心态去讲述过去事件本身就是分析、反思、乃至修正自我的过程。因此,从某种角度,这本小书的写成也是作者的一次治愈。

走出社交焦虑是一次重建自我的过程,这本硬核干货的小册子以越过思想与信念的高墙开始,告诉大家该如何做自己,如何放弃因为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失败与焦虑,如何应对负面信念以及如何去释放负面情绪和自省最终,最终迈出社交的第一步,逐步建立社交自信。

同样走出了社交焦虑的泥泞时光,我只想拥抱所有正在痛苦人生中挣扎的人们和熬过漫长黑夜的幸存者,想和作者一样,告诉他们是的,我们都一样,我懂你的痛苦和无助,也请你相信我,不要去放弃自己的人生。

别无选择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命运可能是我们生命中蝴蝶的第一次振翅。那一次的振翅可能是先天的个体差异,可能是不受主体选择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可能是生命中重要而随机发生过的事件,无论我们多么想要否认和拒绝,费尽心机试图逃脱。而任何的命运都不是原罪,孤独更不是。 回望曾经的孤独,我看见那个被孤立的我,那个被家人粗暴对待和指责的我,那个在大学面对80个女生却无法介入她们生活的我,每个人穿过这段黑色时光的方式应该不同,而我则需要感谢时光和高等教育。很多时候无法融入集体也许并不是你的错,而是你没有遇到合拍的人和属于自己的集体。我的幸运是从读研开始,当大家拥有相通的眼界和气场,当周围人的教养不再以羞辱和欺凌为自豪时,我开始拥有朋友,拥有舒适的社交圈,拥有擅长的社交话题,还莫名其妙成为一个在别人看起来很活泼的人。再后来步入社会,工作上的伙伴也都是一些坚定地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我拥有了舒适而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朋友圈。所以,在我看来,人生是随机游走的,我们能做的是增加它的趋势项,尽管这个趋势项可能很微小,而我们却要为之付出很大努力,但正是点点滴滴的趋势项,改变了不同结果的概率。如果我没有挣脱出曾经的生活,不知道大千世界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只能永远作为一个底层的异类沉沦在社交焦虑的泥泞中。而回首看到曾经的那段黑暗时光,我发现自己拥有了不同的力量。在漫长的孤独时光,我学会内省,学会与自己对话,体会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是的,那不是孤独,那是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勋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